什么毒杀了这个特工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hp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23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伦敦医院死亡,英国警方确认为谋杀。究竟是谁谋杀了他,只能用众说纷纭、乱七八糟来形容。他以前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校,1998年向媒体爆料俄联邦安全局想暗杀金融巨头,2000年叛逃到英国,据说还与黑手党、核走私等事情沾边,死前刚刚见过一个据说曾为意大利、哥伦比亚情报机关和美国中情局效过力的意大利教授。要调查凶手、动机,就会面临政治、间谍等各种因素。乱,理不清的乱。
  不过对于利特维年科到底死于什么“毒药”,还是逃脱不了病理学、物理学的科学调查。元凶是两种比较少见的金属元素——钋210,铊。前者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后者是一个
  
  重量杀手
  
  铊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金属,化学符号是T1,原子序数是81,其密度为11.85克/立方厘米,与铅差不多。现在,人类在地球上总共发现了110种化学元素,其中金属有80多种。人们把比重大干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称为重金属,有45种,金银钢铁铅,还有镍、锰、镉、汞等,都属于重金属。它们中间,有很多都对人体有害,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杀手。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来源以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因此通常也被列入重金属类进行研究。
  
  重金属对人有毒,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与人体中的某些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结果生成些妨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比如汞、镉、铅、锌、硒、铜、砷等元素,和硫元素有特别大的亲合力,而人体中的某些酶就含有巯基(-SH),碰上这些金属后,活性会受到抑制。还有铁、镍,可以在肾、脾、肝里面累积,抑制精氨酶的活性。六价铬是蛋白质和核酸的沉淀剂,会抑制细胞内谷胱甘肽还原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可能致癌。过量的钒和锰则会损害神经系统的机能。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还能在生物体内成千上万倍地富集,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内积累,造成慢性中毒。在水中,某些重金属会在微生物或外界环境的条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对人和生物造成极严重的威胁。
  对于重金属的危害,古人也是有些了解的,“吞金自杀”就是一例。不过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吞“金”自杀,不如吞“银”自杀来得快。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根据一些指标和参数,人们对金属的潜在毒性进行了分类和排序。比如第一电离势、熔点,越高就越容易使人中毒。还有沸点、熔化热、汽化热、电化当量、结合能、离子半径、密度、电荷离子半径比、氧化性、离子奇偶性、挥发性等参数。按照这些指标,金属可以按毒性分为三大组。大毒性组里最厉害的是汞(水银),这一点古人似乎也很清楚。排老二的是镉,然后就是铊了。铅也是大毒性组的成员,我们在有关工业污染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到它。排在铅之后的还有铬、铟、锡。它们大多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武器装备上,比如镉、铟,在红外夜视仪里就很常见。中毒性组的金属最多,我们比较熟悉的金银铜铁,都在这一组,而且银是毒性最大的,然后是金、铜、铁。在武器装备上,铁用过多少就不用说了,还有铝、镍、钛、镓等。轻毒性组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钽和钨(穿甲弹中常用),钕和钇(某些激光器材料中有)。
  当然,一种物质要使人中毒,需要达到一定浓度。大多数重金属在水中的浓度只要达到110毫克,升,就能使人中毒。但是对于汞、镉来说,这个浓度只要达到0.01-0.001毫克/升就够了铊在饮,用水源中的最大允许浓度是0.1毫克/升,这相当于在一个标准游泳池里,最多只能有0.15克铊。而且对人体皮肤来说,每平方米有0.2毫克铊,也会中毒。
  因为铊金属和铊的混合物、化合物都是剧毒物质,需要严格控制,因此应用不是很广泛,主要用来制作特种玻璃、光导纤维,还有超导材料、合金制药等方面。它在心血管成像探测冠心病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人们对于铊的中毒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也没有理想的解毒剂和治疗手段。铊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脱发、肢体疼痛、疲乏无力、面肌瘫痪、发音含混,甚至失明,铊中毒往往是由于吸人或皮肤接触铊及其化合物粉尘,或食用受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所造成的。吸入人体的铊在血清中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会分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它在肝、肾、肌肉、头发中含量最高,并且有蓄积性。铊主要经由尿液排出,排出速率很慢,中毒后数月,尿中仍可检测出铊。对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本的检测,是最终确诊铊中毒的依据。其中尿液检测最为重要,铊浓度超过3.06毫克,升,就可以确诊为铊中毒。
  利特维年科并不是铊中毒的第一人,国内外都曾有过类似的中毒事件。但铊的应用并不广泛,因此铊中毒大多为误服引起的。虽然铊中毒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死亡的并不多。凶手恐怕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下毒时还加K7另外一种放射性物质,钋210。它的辐射,是一种更厉害的。
  
  辐射杀手
  
  钋的化学符号是Po,原子序数84。1898年,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这种元素。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波兰(Polska),居里夫人将它命名为钋。它的同位素有30种,半衰期长些的有钋208、钋209、钋210。
  和重金属一样,很多放射性元素也是有毒的,被人们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四个组。极毒组有46种放射性同位素,钋210就是其中之一,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它在露天水源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0446纳克,升(不到铊的一亿分之五)。钋210属极毒性银白色的类金属,化学性质与硒、硫类似,但带有放射性,主要发射α射线
  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伤害,主要就因为它们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α、β、γ射线,而这些射线会对人体分子产生电离、激发作用,导致细胞或机体损伤甚至死亡。不同类型的辐射对机体引起的生物效应不同,主要取决于辐射的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例如α射线的电离密度大,但穿透能力很弱,张纸就能够挡住。而B射线不能穿过手掌的厚度,γ射线则需要铅材料屏蔽。
  因此钋210只要不进入人体,它的辐射就很容易被屏蔽,伤害很小。但是一旦进入人体(内照射),它的射线就能毫无遮挡地进攻人体组织,损伤作用很大,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杀害利特维年科的凶手选择了钋210——带在身体外,对自己的辐射就不大;下到食物里,让利特维年科吞下,又能取得杀伤效果。但是钋210要密封保存,因为它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钋还是放射性元素中最容易形成胶体的,在人体内水解生成胶粒后,非常容易牢固地吸附在蛋白质上,能与血浆结合成不易扩散的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急性钋中毒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症状基本相似,到晚期突出的症状是肾萎缩和肾硬化。钋210盐类的 放射性很强,可使其盐溶液发生辐射分解,不断产生过氧化氢和臭氧等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当钋210的浓度较大时,由于辐射气体所产生的气压不断增加,甚至引起盛放钋盐溶液的容器爆炸。
  内照射情况下的生物效应还取决于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数量,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以及在相关部位滞留的时间。某些核素具有的放射性比较弱,但进人体内可产生化学毒性作用,比如某些铀、钍的同位素,因此它们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化学毒性。
  
  放射性核素进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蓄积、排出,也很复杂。一些放射性核素喜欢沉积到特定的某些器官(此时,该器官就成了一个受照靶器官),造成更大的生物效应。比如铀238、钌106等是亲肾型核素。钋210,还有铈144、钍232等,则喜欢沉积到网状内皮系统里,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晚期可诱发肝癌。例如,镭和钚都是亲骨性核素,但镭大多沉积在骨的无机质中,而钚主要沉积在骨小梁中,会照射骨髓细胞而出现很强的辐射毒性。锶90、镭226、钚239等是亲骨型核素,容易对骨髓造血功能,以及骨骼造成严重损伤,晚期可诱发骨癌。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排出体外,也是个复杂过程。不易由胃肠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从口腔进入后,绝大部分能由肠道排出体外;气态及挥发性的核素,主要经呼吸道迅速排出。但有些核素的排出很困难,比如锶、镭等,物理化学性质与钙类似,与骨组织的结合能力很强,因此排出率很低,晚期几乎不排出。
  它们的辐射,对人体能够产生各种伤害,而且有急性效应、慢性效应、胚胎效应、远期效应之分。辐射伤害的早期症状以神经功能紊乱为主,比如会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口干、易出汗等,血液、骨髓、染色体以及生化指标等,也会产生变化。
  在军事上,除了核武器,直接利用放射性核素杀伤敌人的其它武器并不多。贫铀弹主要是利用铀的高密度物理性能,来获得高穿甲能力,放射性不高,但这是指外照射。它一旦进入人体,产生的远期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在导航、侦察、探测、兵工等其它军事领域,放射性核素的用途就很广泛了。放射性厚度计,是造船工业中必不可少的。还有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寿命很长,特别适合用到航天器、海底声纳、导航浮标上。美国1961年发射的一颗导航卫星就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作为电源,到1972年还能清晰地发出讯号。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都各装有一个功率为450瓦的钚238放射性同位素电池。30年过去了,它们还在执行探测任务,仅“旅行者2号”发回的传真照片就有18000多张。
  上面那些可能算“高精尖”,普通士兵拿不上。但是在轻武器上,也有放射性核素出现。为了便于夜间瞄准,很多枪械的机械瞄具上都设置三个荧光点,涂上荧光粉。过去荧光粉的主要物质就是镭221、镭226、钷147等,利用他们的放射性使空气电离发光。钟表、仪器为了夜间显示,也经常采用这些荧光材料。后来为-了减小有害辐射,人们开始采用其它发光原理的荧光材料,但仍有采用放射性原理的,只是把放射性核素换成了氢的同位素氚。
  在自然环境中,原本就存在一点自然辐射,我们每年都会受到总共3毫希的天然本底辐射,身体对此早习习惯了。但是这种辐射,是分配到一年时间里缓慢进行的。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也跟照射剂量、次数等有关。通常在照射总剂量相同情况下,照射得越急越密,生物效应就越显著。一次大剂量急性照射与相同剂量下分次慢性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放射性元素这个“原子能”杀手,很多情况下也会
  
  造福人间
  
  胸透,拍X光片,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朋友都经历过。它就是利用X射线机产生的Y射线,穿过人体组织来观察骨骼、内脏的情况。但每次标准胸透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只有0.1~0.2毫希,因此对人体的伤害就会非常小,几乎是安全无害的。同样可以使用放射性核素钴60治疗机等放疗设备开展放射医学诊断和治疗。现在,这种辐射都快成了人类健康检查的必备项目。人们也充分利用了重金属对射线的屏蔽作用,发展出像“钡餐”这样的体检方法。钡是重金属,X射线对它的穿透能力较差。病人吞服下医用硫酸钡后,再用X射线检查,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硫酸钡在消化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些放射性核素喜欢沉积到特定器官里,这既可能造成更大伤害,也可以利用起来治病。碘131是一种喜欢甲状腺的放射性核素,但它放射出的主要是B射线,在甲状腺里的“有效射程”只有2毫米。甲亢病人的病因就是甲状腺长得太大,功能过于“亢奋”,于是医生让他服用碘131。它们进八人体后,大部分蓄积到甲状腺内,不断放出β射线,杀死那些过于亢奋的甲状腺组织,使肿大的甲状腺缩小。但是这个杀伤范围很小,很少超过甲状腺包膜,也不会损伤周围组织,如同做过一次手术。病人服用碘131,也是分批慢慢服用,因此它们经过人体其它器官时,数量少,危害不大。等它们到甲状腺里一批批会合后,队伍壮大了,就能发挥出需要的“杀伤力”。
  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也被医生们用来指挥其它更厉害的放射性核素。伽玛刀,是进行各种癌症、神经外科手术的高级医疗器械,它的威力就来源于“分进合击”的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元素不进八人体(外照射),那么γ射线的损伤作用最大。但是随着辐射角度分布、空间分布的不同,人体内各个位置的辐射剂量分布会有不同。因此人们在人体周围放上很多个γ射线辐射源,产生很多束γ射线,照向人体。每束射线都不强,因此一路上对人体组织的杀伤力都不大。但如果这些射线都经过同一点位置,合起来的威力就非同寻常了。伽玛刀这种医疗设备,就像是有高超协同能力的千军万马——计算机是指挥官,辐射源是作战部队;几十、几百支部队在统一指挥下,从四面八方冲向病人身体里的敌人(病灶),在杀死敌人的同时,对其它人体组织的附带损伤又很小。
  除了医疗、荧光材料,放射性元素还有其它一些用途。比如杀害利特维年科的钋210,就可以用来制造放射性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能将气体分子电离,从而消除静电,是防止绝缘体带电的有效设备。根据消除静电原理和要求不同,静电消除器分为三种类型。外接电源式静电消除器效果比较好,但需要交、直流高压电,而且容易使带电体载上反极性的静电,产生火花;自感应式静电消除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便于制造维修,本身不易成为引火源,安全性较高,但只适用于消除要求不高的场合。和这两种相比,放射线式静电消除器既不要求外接电源,结构简单,又不产生火花,适用于有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所,比如油库、弹 药库。它是利用放射性材料使空气电离,达到中和静电的目的。而且α射线对空气的电离效果极佳,消除很好。
  在很多检测仪表上,比如厚度计、浓度计、湿度计、离子式烟火探测报警器等,也是利用α、β、γ等射线来工作。
  钋210,既是杀人的毒药,也能为消除引发火灾的静电;铊,既能让人中毒,也能用来制造玻璃。它们究竟
  
  是好是坏
  
  任何工具,用得好就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就危害人类,这已经成了“真理”,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铊和钋,还有镉、汞、钴、铀等等元素,在为我们提供核电、医疗等服务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新问题。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材料的流失和扩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放射性同位素已经有上千种,而且有不少被广泛用于核工业、农业、科研、医疗等方面,对于它们的管理不容忽视。不过万幸的是,很多危害性极大的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在使用和管理上都有比较严的限制和规定。铀235、钚239是核武器、核电站中常见的材料,但拥有它们的国家不多,看管很严,难以获取到。在极毒组放射性同位素中,像钋210这样毒性的其它同位素,基本上都属于锕系元素,近一半不存在于自然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绝大多数使用范围很窄,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利特维年科事件中,有人怀疑跟俄罗斯政府有关,就是因为这种材料很难获得,不是普通杀手能弄到的。俄罗斯也是因为这一点反问对方:我会用贴着自己名字的刀去杀人吗?
  什么案子,只要跟情报部门沾边,大多是永远看不清的迷雾。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了了之,“情报门”里的凯利自杀案,等等。不过无论情报部门怎么闹,物理学的本质是不变的,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进程是不变的。当然这种认识,也应该受到科学理性的控制。对此,很多科学家有着清醒的认识。
  1903年,皮埃尔·居里在领取诺贝尔奖时说:“人们可以设想,镭在罪恶的手里会变得十分危险。这里,我们要问: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秘密究竟有什么好处?即使这种认识对人类无害,那么人类是否已经成熟到能够利用它的地步?”但是他在列举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用途之后,又乐观地指出:“我属于与诺贝尔有相同观点的人之一,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的好处,将比坏处多得多。”
  [编辑/熊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