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1·
按说作家是以写作为工作者,可倘若他们心有旁骛,另有所爱,比如说爱上了音乐,那种状况好比是“新干线没有好好地在新干线的线上跑,冲到了都内电车的线路上去了”(一位作家的比喻),好了,有人要烦恼了。
首先,词人要皱起眉头。因为作家一旦爱上了音乐,他们不再会“饮诗一夜东方白”,而是会用上夜里的一点时间,去创作歌词,(写歌词可不是介入音乐创作的最快方式?!):韩寒就为电影《二次曝光》创作了主题曲《在我想起来》,经由我最喜欢的“好声音”学员李代沫的演绎,那首歌听起来充满了别样的慵懒氛围,《在我想起来》,说“在”而不说“当”,只一个字就现出韩寒腔调,文人品味,到底不一样,这个“在”字是作家韩寒写在歌中的签名!
然后,乐评人会有危机感:都是用文字透析音乐,论笔下功夫,谁能比过作家?!而作家一旦爱上了音乐,他们的书就化身为唱片店、点唱机、音乐杂志……,而他们会成为推销各种类型音乐的义工:村上春树有4000多张黑胶唱片,有人统计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出现的音乐曲名、音乐家名字近800次之多,若称他为“爵士乐第一推销员”,哪位乐评人能有意见?!
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也是一位音乐狂人,他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欧美流行音乐了如指掌,他的小说《失恋排行榜》将沉迷于流行音乐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描述得如此完美,以至于乐评人看了都觉得“酸溜溜”的,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天赋异禀。其实尼克在另一本书《31首歌》中,推荐的31张唱片口味之怪异、角度之刁钻更让乐评人抓狂:抢饭碗啊有没有,让不让人活了?!不过收拾起自己的愤怒,他们还是很有气量地送给尼克一个真诚的评价:“在乐评之外成绩斐然的乐评人”(郝舫)。
最后,乐手们也要抗议了,因为一旦作家爱上音乐,他(她)会不满足于在案头这方小舞台上演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是会跑出家门,跟同好们去组乐队玩一玩(又去抢乐手们的饭碗!)。
据说每个美国家庭都会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就这样一位依靠写作已赚得盆满钵满的大作家还不肯消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居然和他的作家朋友们一起组建了个乐队“摇滚余孽”!起初他们只想在全美书商大会上演出两场,逗大伙乐乐,结果握惯了笔的手一摸上乐器,好像触到了一个新世界,谁也就舍不得松开了,于是大伙组团去巡演,还为此写了本书(这对作家而言,小菜一碟),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在人生过半时玩起摇滚?创作司法题材小说的作家特纳说:“当我们特别喜爱流行乐时,大家都还太小”,而斯蒂芬·金的回答是:“我们在一起是为了音乐,也是为了互相做伴”……
所以说作家一旦爱上音乐,全世界都是他们玩“乐”的舞台!但是,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爱上了音乐,却不写歌不评歌更不唱歌,他们只用音符去造句,用文字来谱曲,音乐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赋予他们写作的节奏,他们用作品默默表达对音乐的挚爱。
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在写作时总是喜欢听音乐,他曾说:“我用音乐的技巧来工作……在作曲、乐章、音调和音域方面,这都是交响乐式的。”他坦言创作时:声音是他的主要的文体考虑,他总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安排自己作品的布局和语言的范式。
我只读过一篇斯坦贝克的作品《珍珠》,感觉很不一样:明明是一部中篇小说,我却总能看到并听到歌声:和平静穆的“家庭之歌”,梦幻神奇的“珍珠的音乐”,也一再弹响那阴沉恐怖的“恶之歌——敌人之歌”,正是这三种不同音乐的鸣奏,让斯坦贝克的小说形成了一种交响乐风格,那美妙的音乐曲调,表达出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斯坦贝克最爱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鹅湖》,于是在看《珍珠》时,与那三种音乐相伴萦绕在我耳畔的,是《天鹅湖》的旋律,天鹅项下的珍珠?且看它们是怎样融合的:
《珍珠》中的渔夫奇诺,是印度安人的后裔,他的民族是伟大的作曲者,他们把看见、想到、做过的东西都变成了歌曲。奇诺的脑子里就有一支歌,温暖又柔和的“家庭之歌”,当妻子做早餐时,那块磨盘的转动就是“家庭之歌”的节奏。而《天鹅湖》第一幕:王子在生日之际,与朋友开心聚会,这段音乐透露的明朗和热情的气息,与“家庭之歌”相应和。
沉浸在幸福中的奇诺夫妇,随后发现了一只蝎子,奇诺“脑子里响起了一支新的歌,这是恶之歌”,一种野蛮、诡秘、危险的旋律,这只蝎子可不就是《天鹅湖》中的魔王?当他从阴暗的角落现身时,音乐气氛顿时变得紧张、令人喘不过气,而后《天鹅湖》乐曲中出现的天鹅主题,却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这就宛如酝酿在奇诺心中的珍珠之歌:“这支歌的拍子,就是他的心脏从他憋住的那口气里吸收着氧气时怦怦的跳动,这支歌的旋律就是那灰绿的海水,那来去如飞的小动物,和那些一闪即逝的鱼群……一个个完整的乐句明朗而柔和地在‘海底之歌’里出现了”,于是,小说与芭蕾舞剧,因交响乐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倘若一位作家爱上了音乐,他会把文字视为亲生子,音符视为“私生子”,哪个会得到更多的眷爱呢?只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虽说爱上音乐的作家会给一些人带去“烦恼”,但他们的作品会给更多读者带去从文字到音乐双重的愉悦感受,读一读,听一听,真的赚到了!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1·
按说作家是以写作为工作者,可倘若他们心有旁骛,另有所爱,比如说爱上了音乐,那种状况好比是“新干线没有好好地在新干线的线上跑,冲到了都内电车的线路上去了”(一位作家的比喻),好了,有人要烦恼了。
首先,词人要皱起眉头。因为作家一旦爱上了音乐,他们不再会“饮诗一夜东方白”,而是会用上夜里的一点时间,去创作歌词,(写歌词可不是介入音乐创作的最快方式?!):韩寒就为电影《二次曝光》创作了主题曲《在我想起来》,经由我最喜欢的“好声音”学员李代沫的演绎,那首歌听起来充满了别样的慵懒氛围,《在我想起来》,说“在”而不说“当”,只一个字就现出韩寒腔调,文人品味,到底不一样,这个“在”字是作家韩寒写在歌中的签名!
然后,乐评人会有危机感:都是用文字透析音乐,论笔下功夫,谁能比过作家?!而作家一旦爱上了音乐,他们的书就化身为唱片店、点唱机、音乐杂志……,而他们会成为推销各种类型音乐的义工:村上春树有4000多张黑胶唱片,有人统计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出现的音乐曲名、音乐家名字近800次之多,若称他为“爵士乐第一推销员”,哪位乐评人能有意见?!
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也是一位音乐狂人,他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欧美流行音乐了如指掌,他的小说《失恋排行榜》将沉迷于流行音乐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描述得如此完美,以至于乐评人看了都觉得“酸溜溜”的,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天赋异禀。其实尼克在另一本书《31首歌》中,推荐的31张唱片口味之怪异、角度之刁钻更让乐评人抓狂:抢饭碗啊有没有,让不让人活了?!不过收拾起自己的愤怒,他们还是很有气量地送给尼克一个真诚的评价:“在乐评之外成绩斐然的乐评人”(郝舫)。
最后,乐手们也要抗议了,因为一旦作家爱上音乐,他(她)会不满足于在案头这方小舞台上演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是会跑出家门,跟同好们去组乐队玩一玩(又去抢乐手们的饭碗!)。
据说每个美国家庭都会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就这样一位依靠写作已赚得盆满钵满的大作家还不肯消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居然和他的作家朋友们一起组建了个乐队“摇滚余孽”!起初他们只想在全美书商大会上演出两场,逗大伙乐乐,结果握惯了笔的手一摸上乐器,好像触到了一个新世界,谁也就舍不得松开了,于是大伙组团去巡演,还为此写了本书(这对作家而言,小菜一碟),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在人生过半时玩起摇滚?创作司法题材小说的作家特纳说:“当我们特别喜爱流行乐时,大家都还太小”,而斯蒂芬·金的回答是:“我们在一起是为了音乐,也是为了互相做伴”……
所以说作家一旦爱上音乐,全世界都是他们玩“乐”的舞台!但是,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爱上了音乐,却不写歌不评歌更不唱歌,他们只用音符去造句,用文字来谱曲,音乐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赋予他们写作的节奏,他们用作品默默表达对音乐的挚爱。
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在写作时总是喜欢听音乐,他曾说:“我用音乐的技巧来工作……在作曲、乐章、音调和音域方面,这都是交响乐式的。”他坦言创作时:声音是他的主要的文体考虑,他总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安排自己作品的布局和语言的范式。
我只读过一篇斯坦贝克的作品《珍珠》,感觉很不一样:明明是一部中篇小说,我却总能看到并听到歌声:和平静穆的“家庭之歌”,梦幻神奇的“珍珠的音乐”,也一再弹响那阴沉恐怖的“恶之歌——敌人之歌”,正是这三种不同音乐的鸣奏,让斯坦贝克的小说形成了一种交响乐风格,那美妙的音乐曲调,表达出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斯坦贝克最爱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鹅湖》,于是在看《珍珠》时,与那三种音乐相伴萦绕在我耳畔的,是《天鹅湖》的旋律,天鹅项下的珍珠?且看它们是怎样融合的:
《珍珠》中的渔夫奇诺,是印度安人的后裔,他的民族是伟大的作曲者,他们把看见、想到、做过的东西都变成了歌曲。奇诺的脑子里就有一支歌,温暖又柔和的“家庭之歌”,当妻子做早餐时,那块磨盘的转动就是“家庭之歌”的节奏。而《天鹅湖》第一幕:王子在生日之际,与朋友开心聚会,这段音乐透露的明朗和热情的气息,与“家庭之歌”相应和。
沉浸在幸福中的奇诺夫妇,随后发现了一只蝎子,奇诺“脑子里响起了一支新的歌,这是恶之歌”,一种野蛮、诡秘、危险的旋律,这只蝎子可不就是《天鹅湖》中的魔王?当他从阴暗的角落现身时,音乐气氛顿时变得紧张、令人喘不过气,而后《天鹅湖》乐曲中出现的天鹅主题,却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这就宛如酝酿在奇诺心中的珍珠之歌:“这支歌的拍子,就是他的心脏从他憋住的那口气里吸收着氧气时怦怦的跳动,这支歌的旋律就是那灰绿的海水,那来去如飞的小动物,和那些一闪即逝的鱼群……一个个完整的乐句明朗而柔和地在‘海底之歌’里出现了”,于是,小说与芭蕾舞剧,因交响乐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倘若一位作家爱上了音乐,他会把文字视为亲生子,音符视为“私生子”,哪个会得到更多的眷爱呢?只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虽说爱上音乐的作家会给一些人带去“烦恼”,但他们的作品会给更多读者带去从文字到音乐双重的愉悦感受,读一读,听一听,真的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