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的积极探索之心去读书,去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字的眼睛,针对课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书,能做到更认真、更专注,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例:我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时,同学们齐读了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学生们纷纷发问,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生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生2:“我”为什么也包花边饺子?
生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作题目?
……
待同学们说出自己的问题后,我再要求他们带着问题仔细读课文。由于急于想找到答案,同学们读书的兴趣特别浓厚,边读边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了个好头。
二、课中质疑,激活思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由于正逐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着深入的对话。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会被启动、被激活,因此,学生在享受着质疑、解疑快乐的同时,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例:教学《永远的歌声》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竟搂着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一句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这个情节,然后质疑:“读了课文中的这个情节,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学生们的疑问来了: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分小组的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到“我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抓鱼给老师吃。从中体现出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热爱之情,由此,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课尾质疑,激励同化
学完了一篇文章,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完满解决,当然好。但是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读书,和同学研讨,向别人请教,查资料等形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练就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把有字之书与现实同化成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例: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了省略号表示文中意犹未尽之意。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和妹妹都懂什么?”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深刻感悟到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伟大、无私的人,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同时,还让学生在透彻理解课文后,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由此可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可起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同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了品读,学会了在品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书解疑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本领。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字的眼睛,针对课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书,能做到更认真、更专注,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例:我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时,同学们齐读了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学生们纷纷发问,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生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生2:“我”为什么也包花边饺子?
生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作题目?
……
待同学们说出自己的问题后,我再要求他们带着问题仔细读课文。由于急于想找到答案,同学们读书的兴趣特别浓厚,边读边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了个好头。
二、课中质疑,激活思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由于正逐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着深入的对话。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会被启动、被激活,因此,学生在享受着质疑、解疑快乐的同时,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例:教学《永远的歌声》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竟搂着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一句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这个情节,然后质疑:“读了课文中的这个情节,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学生们的疑问来了: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分小组的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到“我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抓鱼给老师吃。从中体现出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热爱之情,由此,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课尾质疑,激励同化
学完了一篇文章,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完满解决,当然好。但是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读书,和同学研讨,向别人请教,查资料等形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练就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把有字之书与现实同化成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例: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了省略号表示文中意犹未尽之意。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和妹妹都懂什么?”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深刻感悟到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伟大、无私的人,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同时,还让学生在透彻理解课文后,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由此可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可起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同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了品读,学会了在品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书解疑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