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项目导向工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出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对构建原则、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学; 项目导向; 学生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教育理念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模式探讨及多维度工程教学环境构建,项目编号:JG2014010793
一、项目导向工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1) 工程互动的实效教学环境
环境教学和现代知识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或技能只有在学生所处的环境参考系中具有意义时,才能激发主动和有效的思考与探索,而工程师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工程项目的实施环境,将工程教育置于工程项目的实施环境之中,才能培养学生站在全局角度审视工程活动的独特工程见解。
(2) 符合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
学生自身知识架构的形成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知识的产生规律,而是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强调教学模块的“小步调”和“递进性”,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积淀工程情结,逐步实现工程素质的提高。
(3) 以学生为本
俗话说“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要改变传统以教师的“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创建性。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设计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景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激发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的欲望。
二、适于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是一种灵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则偏重以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一次性结果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要构建适于项目教学的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1) 项目导向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出发点
1) 鼓励个性发展
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创建性,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就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展现独创精神。项目导向性评价既要遵循学科的基本规范,更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要求及潜力方向,力求最大化发挥其导向作用,给学生更大的思想与行为空间。
2) 遵循多元化原则
在现今的竞争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改变过去一张纸、一支笔、一套试题的单一测试或评价方式,而向多标准互补、多元化互动的方向发展。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见解、过程和方法等综合素质因素。
3) 遵循科学与发展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力求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信息。同时,项目教学兼具了分散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和指标应运用动态发散思维综合评价学生的潜力。
(2) 评价主体的优化
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必须拥有较高的支持率和广泛的参与度,而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依然以教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自己或同学学业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这种评价体系不可避免的具有他人性和官方性,造成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信服度降低。为此,以项目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应提倡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综合考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优势、兴趣爱好各异,在学习中所表现潜能或实际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与教师预期或所接收的信息有出入,只有学生自身及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才更了解他们的特点、投入程度及不可量化的潜力。另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向前的“加油站”。
(3)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优化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同时以知识的刚性掌握程度为唯一衡量标准,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与现代工程教育主张的开放性与发展性背道而驰。为更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表现,应设置多层次、跟踪式的评价内容及指标。评价阶段不仅包括终结性评价,同时增加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
1) 诊断性评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评价的目的不是划分各自的智能水平,而在于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同时带动其他潜能的发展。因此,这里的诊断性评价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智能的评价,同时应重点对项目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过程、投入态度、表达能力等指标的评价 (主要考查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和个人创建性)。此部分的评价比例占总评价指标的20% (学生自评占6%,学生互评占6%,任课教师评价占8%)。
2) 形成性评价
当前,教学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导致“为评价而评价”和注重终结性评价,而长期的实践证明,动力多源于内在激励,外在压力很难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甚至有碍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项目导向的评价内容及指标的设置应更关注个人知识体系构建及潜力激发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创建思维、努力程度、投入水平、心态转变等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创建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评价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中既包含大量显性知识的记忆,也包含工程现场中积累的经验、监控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学生对工程现场的潜在偏好这一心理规律的把握和内在需求等隐性能力,因此,在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中,应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能力并举的机制。
依据上述评价内容的设置思路,项目的实施应根据教学规律及项目运行特点划分为若干模块,并调对学生个人见解、分析思路的全面性和可行性、探索精神与态度评价,减弱对结论本身的评价比例。具体评价指标占总评价的50% (学生自评占15%,学生互评占15%,理论教师与实验实训教师评价占20%)。
(3)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灵活性的评价,考虑当前我国本科高校的硬件资源配置情况,传统的考试形式依然要延续,但应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的比例,如可模拟客户需求,考查学生在特定用户需求下,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此部分评价占30%。
三、结论
在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中,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时段及评价指标分配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颖, 王芳, 杨莹莹.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工程教育的启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6).
2、於晓兰. 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4).
关键词:工程教学; 项目导向; 学生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教育理念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模式探讨及多维度工程教学环境构建,项目编号:JG2014010793
一、项目导向工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1) 工程互动的实效教学环境
环境教学和现代知识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或技能只有在学生所处的环境参考系中具有意义时,才能激发主动和有效的思考与探索,而工程师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工程项目的实施环境,将工程教育置于工程项目的实施环境之中,才能培养学生站在全局角度审视工程活动的独特工程见解。
(2) 符合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
学生自身知识架构的形成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知识的产生规律,而是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强调教学模块的“小步调”和“递进性”,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积淀工程情结,逐步实现工程素质的提高。
(3) 以学生为本
俗话说“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要改变传统以教师的“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创建性。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设计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景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激发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的欲望。
二、适于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是一种灵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则偏重以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一次性结果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要构建适于项目教学的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1) 项目导向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出发点
1) 鼓励个性发展
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创建性,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就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展现独创精神。项目导向性评价既要遵循学科的基本规范,更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要求及潜力方向,力求最大化发挥其导向作用,给学生更大的思想与行为空间。
2) 遵循多元化原则
在现今的竞争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改变过去一张纸、一支笔、一套试题的单一测试或评价方式,而向多标准互补、多元化互动的方向发展。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见解、过程和方法等综合素质因素。
3) 遵循科学与发展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力求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信息。同时,项目教学兼具了分散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和指标应运用动态发散思维综合评价学生的潜力。
(2) 评价主体的优化
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必须拥有较高的支持率和广泛的参与度,而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依然以教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自己或同学学业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这种评价体系不可避免的具有他人性和官方性,造成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信服度降低。为此,以项目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应提倡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综合考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优势、兴趣爱好各异,在学习中所表现潜能或实际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与教师预期或所接收的信息有出入,只有学生自身及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才更了解他们的特点、投入程度及不可量化的潜力。另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向前的“加油站”。
(3)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优化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同时以知识的刚性掌握程度为唯一衡量标准,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与现代工程教育主张的开放性与发展性背道而驰。为更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表现,应设置多层次、跟踪式的评价内容及指标。评价阶段不仅包括终结性评价,同时增加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
1) 诊断性评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评价的目的不是划分各自的智能水平,而在于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同时带动其他潜能的发展。因此,这里的诊断性评价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智能的评价,同时应重点对项目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过程、投入态度、表达能力等指标的评价 (主要考查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和个人创建性)。此部分的评价比例占总评价指标的20% (学生自评占6%,学生互评占6%,任课教师评价占8%)。
2) 形成性评价
当前,教学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导致“为评价而评价”和注重终结性评价,而长期的实践证明,动力多源于内在激励,外在压力很难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甚至有碍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项目导向的评价内容及指标的设置应更关注个人知识体系构建及潜力激发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创建思维、努力程度、投入水平、心态转变等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创建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评价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中既包含大量显性知识的记忆,也包含工程现场中积累的经验、监控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学生对工程现场的潜在偏好这一心理规律的把握和内在需求等隐性能力,因此,在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中,应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能力并举的机制。
依据上述评价内容的设置思路,项目的实施应根据教学规律及项目运行特点划分为若干模块,并调对学生个人见解、分析思路的全面性和可行性、探索精神与态度评价,减弱对结论本身的评价比例。具体评价指标占总评价的50% (学生自评占15%,学生互评占15%,理论教师与实验实训教师评价占20%)。
(3)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灵活性的评价,考虑当前我国本科高校的硬件资源配置情况,传统的考试形式依然要延续,但应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的比例,如可模拟客户需求,考查学生在特定用户需求下,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此部分评价占30%。
三、结论
在项目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中,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时段及评价指标分配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颖, 王芳, 杨莹莹.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工程教育的启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6).
2、於晓兰. 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