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总裁,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有“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称。
张博士,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兼机械科学院院士,纽约证券交易所、斯坦福大学顾问。
他们的名字都叫——张忠谋。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无疑是亚洲商圈的风云人物。他曾任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集团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1985年受中国台湾方面邀请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贡献卓著。次年,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在2002年以前,张总裁一直在谋划一件事情:到大陆投资。由于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缺乏旺盛内需作为支撑,只有到祖国大陆寻求发展才是良策。这位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之父”曾经在博鳌论坛上预言:“10年内,大陆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如能实现整合,将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伴随着中芯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以及制造业“跨海西进”已经蔚为风潮。随后,英特尔也继续东进,在大连设厂。这两家公司在低端和高端对台积电形成威胁。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下,台积电更加积极地看待内地市场。2001年,张忠谋先后辗转上海、苏州、无锡、南京以及宁波等地考察当地市场,经过深思熟虑,于2002年把产业落户到上海市松江科技园。
台积电上海松江厂占地200亩,位于松江大学与松江大昆工业区之间,属于新城区。一旦建成,将对上海科技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台湾当局的干涉,直到2004年11月,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才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此时距离奠基时间已经延宕了2年之久,且批复仅限于投资总额的6%-7%。对半导体工业热情四溢的张忠谋对这种干涉大为不满:“祖国大陆有租税优惠、科技人才等各项优势,再加上潜在的市场,如果台积电几年之内不去利用这些资源,让台积电的竞争对手利用了,那么台积电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回顾张忠谋的人生经历,这位半导体业巨子也曾经差点和半导体擦肩而过。在1954年和1955年,张忠谋两次博士资格考试落第,承受了很大的打击。幸运的是,他很快就度过了心理陷阱。他避开了一般中国留学生必然会走的路,即转校再读博士,然后终生从事教学研究,而是自己去找工作。他在自传中有一段话说:“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假如我通过考试,我一定会继续读博士,几年以后,也一定会读成。……我也绝不会进入半导体界,因那时半导体界根本不雇用机械博士。我也不会进入企业管理,因为这也不是博士常走的路。我的人生会完全两样。”十几年后,张忠谋在职业生涯中仍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成为张博士。不过,此时的张忠谋已经走进了美国得州仪器公司,与学术研究绝缘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创业要趁早。这条规律对张忠谋却不适用,他的业绩大都创建于高龄岁月。54岁时,张忠谋单枪匹马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两年之后,张忠谋成立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如今,以张忠谋为董事长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无论从掌握的资金还是每年获利在中国台湾都名列前茅。因其在半导体业的突出贡献,张忠谋还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
在这位商人的身上,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给他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张忠谋自传》中,他写到自己的两大文化背景时说,一是对民族救亡的激情,二是对中国文学的爱好。对民族救亡的激情应该说从他祖父一代就形成了,由“百日维新”、“民主”、“科学”到颠沛流离,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民族的安危紧紧相连,这就是他所说的“大时代”。另一个滋养他的背景是中国文学,他从早年开始就接受了先秦诸子、《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桐城派和20世纪以来的中国白话文学。
这些爱好并不妨碍他以自己特有的法则来影响半导体产业,实际上,张忠谋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远非局限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他一手创造了两个全新的半导体产业:无自有品牌的半导体制造代工业,以及无制造芯片业务的半导体设计业。在其引领下,中国台湾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半导体第四大地区。
在张忠谋创办台积电之前,所有的芯片供应商都是自己设计集成电路,同时自己生产集成电路。但是张忠谋却认为,今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和制造分开,而品牌又同设计和制造分开。“Intel设计CPU很厉害,但是生产CPU不厉害,我的成本是他的一半,我的品质比他的好两倍,我可以帮你去代工。”张忠谋这样认为。据说,当张忠谋就自己的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咨询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AMD的杰里·桑德斯时,张忠谋意欲为集成电路设计商和品牌商生产集成电路的想法遭到这两位行业巨头的嘲笑,安迪·格鲁夫尤其坚决,他说英特尔决不会让别人为自己生产集成电路。
张忠谋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英特尔和AMD后来也都成了台积电的客户。张忠谋和台积电的创新之处在于,张将台积电定义为“专业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这就不同于那些以设计集成电路为主,同时也替别人代工的公司。
2001年,台积电经历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衰退,营业收入下跌了24%,营业利润更是下跌了七成以上。对于经历过战争与和平,先后在中国大陆、美国以及中国台湾辗转70余年的这位传奇人物而言,这些挫折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最灰暗的岁月里,张忠谋还在电子学术界提出了“张忠谋定律”(Morris`s Law),那就是每隔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一个“景气循环”,2001年就是一个低谷,这一法则后来被与“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半导体的集成度翻一番)相提并论。
即使经历过谷底,台积电仍然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台积电市值1.7兆台币(约合39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台湾市值最高的企业,也是最赚钱的企业。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中,产能达到世界半导体行业四分之一的台积电已经是世界级的公司了。张忠谋却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在努力中。我们有进步,但我们还在努力中。”关于未来,张忠谋希望两岸能够早日实现三通,才能更好地发展台积电。
台积电上海大事记
2002年8月奠基
2003年8月台积电成立
2004年3月办公大楼启用
2004年6月生产设备安装
2004年8月产品试产成功
2004年11月正式批量生产
2005年4月上海设计服务中心成立
2005年6月首次北京、上海、深圳全方位展示会
2005年8月北京、上海、深圳技术研讨会
2007年台积电产能扩充至9万片
张博士,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兼机械科学院院士,纽约证券交易所、斯坦福大学顾问。
他们的名字都叫——张忠谋。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无疑是亚洲商圈的风云人物。他曾任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集团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1985年受中国台湾方面邀请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贡献卓著。次年,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在2002年以前,张总裁一直在谋划一件事情:到大陆投资。由于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缺乏旺盛内需作为支撑,只有到祖国大陆寻求发展才是良策。这位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之父”曾经在博鳌论坛上预言:“10年内,大陆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如能实现整合,将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伴随着中芯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以及制造业“跨海西进”已经蔚为风潮。随后,英特尔也继续东进,在大连设厂。这两家公司在低端和高端对台积电形成威胁。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下,台积电更加积极地看待内地市场。2001年,张忠谋先后辗转上海、苏州、无锡、南京以及宁波等地考察当地市场,经过深思熟虑,于2002年把产业落户到上海市松江科技园。
台积电上海松江厂占地200亩,位于松江大学与松江大昆工业区之间,属于新城区。一旦建成,将对上海科技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台湾当局的干涉,直到2004年11月,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才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此时距离奠基时间已经延宕了2年之久,且批复仅限于投资总额的6%-7%。对半导体工业热情四溢的张忠谋对这种干涉大为不满:“祖国大陆有租税优惠、科技人才等各项优势,再加上潜在的市场,如果台积电几年之内不去利用这些资源,让台积电的竞争对手利用了,那么台积电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回顾张忠谋的人生经历,这位半导体业巨子也曾经差点和半导体擦肩而过。在1954年和1955年,张忠谋两次博士资格考试落第,承受了很大的打击。幸运的是,他很快就度过了心理陷阱。他避开了一般中国留学生必然会走的路,即转校再读博士,然后终生从事教学研究,而是自己去找工作。他在自传中有一段话说:“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假如我通过考试,我一定会继续读博士,几年以后,也一定会读成。……我也绝不会进入半导体界,因那时半导体界根本不雇用机械博士。我也不会进入企业管理,因为这也不是博士常走的路。我的人生会完全两样。”十几年后,张忠谋在职业生涯中仍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成为张博士。不过,此时的张忠谋已经走进了美国得州仪器公司,与学术研究绝缘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创业要趁早。这条规律对张忠谋却不适用,他的业绩大都创建于高龄岁月。54岁时,张忠谋单枪匹马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两年之后,张忠谋成立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如今,以张忠谋为董事长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无论从掌握的资金还是每年获利在中国台湾都名列前茅。因其在半导体业的突出贡献,张忠谋还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
在这位商人的身上,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给他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张忠谋自传》中,他写到自己的两大文化背景时说,一是对民族救亡的激情,二是对中国文学的爱好。对民族救亡的激情应该说从他祖父一代就形成了,由“百日维新”、“民主”、“科学”到颠沛流离,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民族的安危紧紧相连,这就是他所说的“大时代”。另一个滋养他的背景是中国文学,他从早年开始就接受了先秦诸子、《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桐城派和20世纪以来的中国白话文学。
这些爱好并不妨碍他以自己特有的法则来影响半导体产业,实际上,张忠谋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远非局限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他一手创造了两个全新的半导体产业:无自有品牌的半导体制造代工业,以及无制造芯片业务的半导体设计业。在其引领下,中国台湾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半导体第四大地区。
在张忠谋创办台积电之前,所有的芯片供应商都是自己设计集成电路,同时自己生产集成电路。但是张忠谋却认为,今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和制造分开,而品牌又同设计和制造分开。“Intel设计CPU很厉害,但是生产CPU不厉害,我的成本是他的一半,我的品质比他的好两倍,我可以帮你去代工。”张忠谋这样认为。据说,当张忠谋就自己的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咨询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AMD的杰里·桑德斯时,张忠谋意欲为集成电路设计商和品牌商生产集成电路的想法遭到这两位行业巨头的嘲笑,安迪·格鲁夫尤其坚决,他说英特尔决不会让别人为自己生产集成电路。
张忠谋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英特尔和AMD后来也都成了台积电的客户。张忠谋和台积电的创新之处在于,张将台积电定义为“专业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这就不同于那些以设计集成电路为主,同时也替别人代工的公司。
2001年,台积电经历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衰退,营业收入下跌了24%,营业利润更是下跌了七成以上。对于经历过战争与和平,先后在中国大陆、美国以及中国台湾辗转70余年的这位传奇人物而言,这些挫折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最灰暗的岁月里,张忠谋还在电子学术界提出了“张忠谋定律”(Morris`s Law),那就是每隔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一个“景气循环”,2001年就是一个低谷,这一法则后来被与“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半导体的集成度翻一番)相提并论。
即使经历过谷底,台积电仍然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台积电市值1.7兆台币(约合39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台湾市值最高的企业,也是最赚钱的企业。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中,产能达到世界半导体行业四分之一的台积电已经是世界级的公司了。张忠谋却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在努力中。我们有进步,但我们还在努力中。”关于未来,张忠谋希望两岸能够早日实现三通,才能更好地发展台积电。
台积电上海大事记
2002年8月奠基
2003年8月台积电成立
2004年3月办公大楼启用
2004年6月生产设备安装
2004年8月产品试产成功
2004年11月正式批量生产
2005年4月上海设计服务中心成立
2005年6月首次北京、上海、深圳全方位展示会
2005年8月北京、上海、深圳技术研讨会
2007年台积电产能扩充至9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