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40多首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脍炙人口,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载体。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理解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却从中读出了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样的语言敏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追求意蕴等特征与语感具备的锐敏感知、形象思维、整体把握、丰富联想、情感体验等品质相吻合。因此,诗评家洪迪把语感看成是“诗的语言魂魄”。下面我就古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谈几点看法。
一、在多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古诗的朗读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学生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情感色彩、内在旋律、气势韵味,乃至意会作者蕴含诗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读的方法:(一)自由读,初步感知,萌发情感;(二)老师范读,渲染情感,引入诗境;(三)齐读,抒发情感,读出韵味;(四)配乐默读,展开想象仔细揣摩;(五)吟咏背诵,体会表现手法。这样反复读,能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由浅入深,逐步将语感上升到较高层次。
二、在联想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感的培养往往要借助想象的双翼。教学时启发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诗的意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闪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共鸣,真切感受诗的意境。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学时需结合插图,对湍急的长江,重岩叠嶂的山崖,飞快的轻舟,悲鸣不已的猿类展开丰富想象,就能领悟长江三峡的瑰丽的景象,作者遇赦重返家园的欢乐心情,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诗句灵敏而正确的感受力。
三、在赏析中培养语感
语感比较强调直觉、形象,但也不能没有必要的鉴赏、分析。如果注意抓住诗中起表情达意作用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反复揣摩,仔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定能不断增强。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句中“铺”字用得极为传神,一个“铺”字营造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教学中让学生说说“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指导学生对本句诗反复吟诵、理解、想象:黄昏时的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光线斜照在江面上,整个江面洒满了夕阳的余晖。这时,学生就感到“铺”运用得比“照”、“射”更为准确、形象、生动,它把残阳的光线描绘成可以铺陈的实物。这样的分析、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更理解暮江绚丽多姿的景物,而且能体验到诗人的赞美之情,进而增强语感。
四、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在语言文字上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学的古诗大多是写景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见闻感受理解诗意。有位老师在教学《山行》一诗时,启发学生回忆不久以前游西山寺的情境:一条弯曲的石径,从山脚蜿蜒伸向山间深处……在云雾中隐约可见被树木掩映的山寺。山间的枫叶像灿烂开放的春花……那般景象使同学们流连忘返……读着这诗,想到那境,诗境交融,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古诗中内容,而且产生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
五、多样的训练——语感深化的途径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阀门,点燃灵感的火花,激发思维的灵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所以,在训练形式上力求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快地让学生进入训练氛围,使训练有较高的达成度。
1.比较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应将不同作家同题和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或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揣摩异同,提高语感。像唐代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遇、气质不同,同样是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清人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2.改写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含义深远等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恰当的改写,达到进一步内化文本,培养语感的目的。北大金克木教授曾将《枫桥夜泊》改写为现代诗:“月亮落下去,乌鸦叫起来,漫天撒开了无数片飞霜。江边有枫叶,渔船有灯火,陪我睡眠的却只有忧伤。”
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素质的提高。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理解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却从中读出了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样的语言敏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追求意蕴等特征与语感具备的锐敏感知、形象思维、整体把握、丰富联想、情感体验等品质相吻合。因此,诗评家洪迪把语感看成是“诗的语言魂魄”。下面我就古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谈几点看法。
一、在多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古诗的朗读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学生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情感色彩、内在旋律、气势韵味,乃至意会作者蕴含诗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读的方法:(一)自由读,初步感知,萌发情感;(二)老师范读,渲染情感,引入诗境;(三)齐读,抒发情感,读出韵味;(四)配乐默读,展开想象仔细揣摩;(五)吟咏背诵,体会表现手法。这样反复读,能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由浅入深,逐步将语感上升到较高层次。
二、在联想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感的培养往往要借助想象的双翼。教学时启发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诗的意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闪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共鸣,真切感受诗的意境。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学时需结合插图,对湍急的长江,重岩叠嶂的山崖,飞快的轻舟,悲鸣不已的猿类展开丰富想象,就能领悟长江三峡的瑰丽的景象,作者遇赦重返家园的欢乐心情,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诗句灵敏而正确的感受力。
三、在赏析中培养语感
语感比较强调直觉、形象,但也不能没有必要的鉴赏、分析。如果注意抓住诗中起表情达意作用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反复揣摩,仔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定能不断增强。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句中“铺”字用得极为传神,一个“铺”字营造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教学中让学生说说“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指导学生对本句诗反复吟诵、理解、想象:黄昏时的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光线斜照在江面上,整个江面洒满了夕阳的余晖。这时,学生就感到“铺”运用得比“照”、“射”更为准确、形象、生动,它把残阳的光线描绘成可以铺陈的实物。这样的分析、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更理解暮江绚丽多姿的景物,而且能体验到诗人的赞美之情,进而增强语感。
四、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在语言文字上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学的古诗大多是写景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见闻感受理解诗意。有位老师在教学《山行》一诗时,启发学生回忆不久以前游西山寺的情境:一条弯曲的石径,从山脚蜿蜒伸向山间深处……在云雾中隐约可见被树木掩映的山寺。山间的枫叶像灿烂开放的春花……那般景象使同学们流连忘返……读着这诗,想到那境,诗境交融,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古诗中内容,而且产生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
五、多样的训练——语感深化的途径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阀门,点燃灵感的火花,激发思维的灵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所以,在训练形式上力求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快地让学生进入训练氛围,使训练有较高的达成度。
1.比较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应将不同作家同题和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或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揣摩异同,提高语感。像唐代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遇、气质不同,同样是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清人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2.改写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含义深远等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恰当的改写,达到进一步内化文本,培养语感的目的。北大金克木教授曾将《枫桥夜泊》改写为现代诗:“月亮落下去,乌鸦叫起来,漫天撒开了无数片飞霜。江边有枫叶,渔船有灯火,陪我睡眠的却只有忧伤。”
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