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
2015年1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在石家庄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已经有部分北京企业搬迁至河北等地区,但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类似这样行业内数十家企业集体落户河北还是第一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京冀此次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工作为未来京津冀下一步产业协同发展开了个好头,很多经验值得研究借鉴,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相关工作中。
产业对接,园区“上台打擂”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确定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环境压力、资源消耗、土地紧张等因素影响,导致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在京发展受到制约,近两年来已有部分制药企业陆续迁出北京,较多新药产品难以落地和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经信委联合市食药监局,于2014年5月份启动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作、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项工作。工作组邀请津冀5个园区“上台打擂”,最终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介绍,该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的黄骅港可提供液体化工原料装卸、仓储等,适合发展化学原料药。不过,更打动企业的是这里的软环境。
沧州市委副书记、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绣峰表示,新区承诺对所有入园的北京医药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要件齐备后30天内办完所有手续,充分满足企业投资发展需求。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内建设用地处于待供状态,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园区主体路网工程4月底前全部完工,整个产业园已“万事俱备、只待北京药企入驻”。
按照双方协议,京冀两地将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同建设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占地6.1平方公里,总投资61亿元。19日,首批22家北京企业在现场签约入驻,主要涉及化学合成、纯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支撑等领域。其中,既有北京四环制药这样在国内心脑血管药物居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也有北京泰德制药这样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百强企业。
机制创新,组建利益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结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市副市长张工认为,“协同创新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其次也是责任共同体。”
以往,一个企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往往涉及税收的征收问题,如何分配好产业转移的税收是利益共享机制的核心。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分公司的税收要汇总到总部进行缴纳,总部地区政府再依据分公司缴税比例给予当地适当返还,返还原则、比例政策都没有明确,导致总部所在地在税收征收方面处于优势地位。2014年10月,京津冀三地在廊坊市固安县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地将建立税收利益协调机制。
北京市经信委王颖光介绍,此次产业转移采取了企业总公司注册在北京、分公司注册在河北的形式,但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向河北倾斜。“只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愿意最大程度让利给河北。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大新兴产业这个蛋糕,共同打造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
我国医药行业主要实行“属地”管理,此次产业转移另一项机制创新就是对企业实施异地监管。目前,北京市食药监局正在与国家食药监总局落实政策细节,计划下一步对转移进入该地区的北京企业实施跨区监管。
产业协同,实现多方共赢
生物医药园的建设对企业、开发区和两地政府均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北京康辰药业董事长王锡娟表示,企业生产环节放在河北,可以解决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河北的低成本优势。
对与北京合作区域来说,可以成批次地引进高端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未来可形成较大的产值和税收,带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对北京而言,通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合理分工,北京将利用人才优势重点打造研发中心,有利于构建首都“高精尖”结构。同时,企业通过布局调整,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保障,利于扩大产品生产,再以产业化发展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将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认为,通过政策创新,让企业主动出京,落户河北,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可成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2015年1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在石家庄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已经有部分北京企业搬迁至河北等地区,但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类似这样行业内数十家企业集体落户河北还是第一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京冀此次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工作为未来京津冀下一步产业协同发展开了个好头,很多经验值得研究借鉴,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相关工作中。
产业对接,园区“上台打擂”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确定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环境压力、资源消耗、土地紧张等因素影响,导致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在京发展受到制约,近两年来已有部分制药企业陆续迁出北京,较多新药产品难以落地和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经信委联合市食药监局,于2014年5月份启动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作、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项工作。工作组邀请津冀5个园区“上台打擂”,最终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介绍,该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的黄骅港可提供液体化工原料装卸、仓储等,适合发展化学原料药。不过,更打动企业的是这里的软环境。
沧州市委副书记、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绣峰表示,新区承诺对所有入园的北京医药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要件齐备后30天内办完所有手续,充分满足企业投资发展需求。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内建设用地处于待供状态,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园区主体路网工程4月底前全部完工,整个产业园已“万事俱备、只待北京药企入驻”。
按照双方协议,京冀两地将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同建设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占地6.1平方公里,总投资61亿元。19日,首批22家北京企业在现场签约入驻,主要涉及化学合成、纯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支撑等领域。其中,既有北京四环制药这样在国内心脑血管药物居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也有北京泰德制药这样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百强企业。
机制创新,组建利益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结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市副市长张工认为,“协同创新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其次也是责任共同体。”
以往,一个企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往往涉及税收的征收问题,如何分配好产业转移的税收是利益共享机制的核心。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分公司的税收要汇总到总部进行缴纳,总部地区政府再依据分公司缴税比例给予当地适当返还,返还原则、比例政策都没有明确,导致总部所在地在税收征收方面处于优势地位。2014年10月,京津冀三地在廊坊市固安县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地将建立税收利益协调机制。
北京市经信委王颖光介绍,此次产业转移采取了企业总公司注册在北京、分公司注册在河北的形式,但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向河北倾斜。“只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愿意最大程度让利给河北。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大新兴产业这个蛋糕,共同打造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
我国医药行业主要实行“属地”管理,此次产业转移另一项机制创新就是对企业实施异地监管。目前,北京市食药监局正在与国家食药监总局落实政策细节,计划下一步对转移进入该地区的北京企业实施跨区监管。
产业协同,实现多方共赢
生物医药园的建设对企业、开发区和两地政府均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北京康辰药业董事长王锡娟表示,企业生产环节放在河北,可以解决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河北的低成本优势。
对与北京合作区域来说,可以成批次地引进高端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未来可形成较大的产值和税收,带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对北京而言,通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合理分工,北京将利用人才优势重点打造研发中心,有利于构建首都“高精尖”结构。同时,企业通过布局调整,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保障,利于扩大产品生产,再以产业化发展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将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认为,通过政策创新,让企业主动出京,落户河北,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可成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