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文文学作品教学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21世纪高品位、高素质人才,语文教育势必要加强文学课教学。“文学是人学”,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也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也可以提升人的品质。加强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重塑人文精神,完成自我超越。因此必须注重文学课教学,加强文学素养教育,形成“大语文”氛围。
  在新课标教学理论的观照与实践的探索下,笔者以为实施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感悟,情感共鸣,思维拓展,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等。
  一、语言感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语言感悟是中学文学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文学鉴赏的立足点。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语感”,要求“揣摩、品味,多角度进行语言感悟”。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快速领悟性与直觉思维性,尽量克服语文教学中肢解性的所谓语言能力训练的弊端,摆脱语言孤立性的毛病,融语言训练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
  语言是文学作品外化的载体和媒介。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较好地把握文学语言。由于文学语言的内在张力与丰富的蕴涵,常常以含蓄见长,里面往往隐含着大量的信息。因此欣赏文学作品,常常要领会“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捕捉“象外之象”。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重要的。”因此要捕捉语言的意蕴,语言感悟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具体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呢?
  1.着眼于朗读,读中带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整体与个体的放声朗读与默默吟咏。那么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对文章的直觉感悟又将如何?
  因此必须放开手脚,让我们的学生放声朗读,感受言中之情,领悟弦外之音。努力去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闪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不同的形象;读出酣畅文气、读出严谨文理、读出微言大义!
  2.得益于大阅读,拓展语境
  不仅在课堂上要加强语言的涵泳,课外也要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强语言文字的刺激,增加大量的语言储备,积累一定的语感,便于拓展学生的言语境界。利用新语文课本、读本、新课标所规定必读的名篇佳作、新教材迁移教学下的美文时文,同时把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小课堂里有大课堂,小语文中有大语文”,真正体现语感培育取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的原则。
  3.潜心于品味,品中带思
  立足于语言感知,通过多角度、不同程度的语言揣摩,以言语作为利器去品读文学作品,品中带思,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与直觉思维力。如鉴赏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前村雪地里,昨夜一枝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品读,感悟其“绿”之境界、“一”之精妙、“雪”之形象。在实际教学中就比较容易进入文学作品的内在蕴涵与情感境界,从而实现文学阅读教学与鉴赏由外向内的最佳切入。
  二、情感体验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共鸣点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定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一切文学作品都有它们内在的情理经维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文学作品就必须探本求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1.利用文本优势,调动情感体验
  编入新教材的美文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潜在的情感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文本优势,构建文学教学情感体系:忠诚爱国情如《最后一课》《黄河颂》;亲情如《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豪情如《观沧海》等等。在文学作品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在情感因素的驱动下,加大情感熏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2.协同三者关系,促进情感体验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文本(作者)”、“教师(教者)”、“学生(学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作家、老师、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观照,自然就必须处理好文情、师情、学情三者合一的情感共谐。因此把握好教学起点,以作品为载体,知人论世,把情感体验作为文学作品教学的共鸣点,努力创造出一个融作者思想、教者思路、学生思维情感体验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共鸣与回应,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师生在教学场中的情感互动,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还原文学的本性与本真。
  3.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课前导入来铺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前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感受一下他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此解说词营造了情感教学氛围,无疑激发了学生对文本最初的情感体验。
  4.精读精析,加深情感体验
  可以在读中悟、悟中读;可以通过老师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精析,加深情感体验的力度。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情感教学情景:品读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认识“一阴一晴”两种不同的情景而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心情,这是理解全文思想情感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通过教师的课堂调控:作者、“古仁人”、“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你的悲喜观如何?你所追求的是何种悲喜观、苦乐观?学生对作者追求古仁人的那种悲喜观便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顺境不自喜。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这种折射人文体验与情感景致的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与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语文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以上几个教学因素,精心选择语言的突破口,加强语言感悟的力度,思维训练的梯度,能力培养的广度;营造课堂情境,把握文学教学中情感共鸣所激发的浓度,审美体验所引发的深度。在语言的驱动下,随着教学情境中师生情感的互动与抒发,展示思维的奔放与澎湃,呈现审美的壮美与瑰丽,引发人文精神的关注与张扬。把语言感悟与思维发展同步,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共振,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共谐,这势必会呈现文学课教学姹紫嫣红的一道亮丽风景。
其他文献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语文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素质不高,计算机基础普遍偏低,对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中专的门坎在降低,造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如今,计算机已经作为一门学科深入到教学中。就我国初中计算机教学现
期刊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品德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品德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
期刊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手 。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的健康、形成健美的体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
期刊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健康都高度重视和关注,但由于文化课的学习压力,其效果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学校正处在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致使学生压力过大,学生思想过于偏激。自身的体重、肺活量、耐力、体力等都不达标。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在增加。学生的视力还在下降,对课外体育的兴趣也不是很足,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只有个别男生在打篮球,大多只是轻微的活动,例如:几个人在打乒乓球
期刊
现代,社会文明是高度发展,但在人们的脑海里,仍然存在体育教学就是如何组织学生蹦蹦跳跳。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本人,也认为体育课就是传授体育知识及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体育的实质: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呢?  一、体育教师的精神风貌是加强体育教学中精神文明教育的先决条件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有崇高的理想、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平时加强自我修养
期刊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中考命题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面对这些变化和发展,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复习阶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初三思想政治教师都需要思索和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贯彻《课程标准》,落实“基本要求”  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复习课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