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系统阐述列强对华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力作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由曲振涛、张新知教授撰写的专著,是一本集知识性、鉴赏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是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此项内容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其研究内容简要,史料与实物脱离,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的全貌,更不能深刻地揭露和阐述这些外国货币的性质、种类、数量、流通范围和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影响。《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的两位作者,长期从事经济学、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等方向的研究,并一直注重金融货币实物及相关史料的收集和积累。早在1996年,作者就为满足金融教学、科研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货币金融博物馆,而馆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的货币与证券”。这一专题通过一系列珍贵 的货币实物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我国建立银行和发行货币的概况,尤其是重点展示了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全貌,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作者一直坚持借助这些珍贵的货币实物史料深入开展这一方向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一书,该书在2003—2006年4年间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之后作者又于2004年出版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一书,同样获得了钱币金融界的普遍好评。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如《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钱币》、《文史精华》、《亚洲钱币》(新加坡)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揭露日本侵华掠夺罪行的《罪证累累,板上钉钉》一文,曾被《文史精华》、《城市金融报》等多家报刊转载或连载。《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正是在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资料,考证实物,最后提炼升华而成的。
  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基本主权。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列强却完全无视中国的这一主权,肆意在中国设立银行,强行发行各种货币。其发行银行之多、时间之长、流通范围之广、货币种类之杂、发行数额之大,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未见。这是一段不为当代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但却是一段活生生的真实的历史。在我国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揭开和展示这段尘封的历史,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加大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允许外商银行在华经营金融业务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对这些货币资料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抢救性地发掘整理,是社科界也是广大读者企盼已久的事情。《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出版,适时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填补了我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主体内容共分4篇17章,总共50万字,360余幅珍贵的代表性佐证图片。第一篇,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概述:概要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概况,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币的抵制与斗争。第二篇,华俄道胜银行及其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沙俄在华的殖民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过程、性质、职能及主要侵华活动;深入研究和考证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推行沙俄羌帖和直接在华发行各种货币的种类及特征;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揭露了这些货币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和新疆人民的经济掠夺罪行。第三篇,日本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50余年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并揭露其掠夺阴谋;深入考证了日本各银行在华直接发行的各种纸币以及日本扶植伪银行发行的各种伪币的性质、种类、特点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情况;同时还对日本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各种纪念币(章)及伪造变造法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罪恶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揭露。第四篇,英、美、法、德等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
  分别详细地研究和考证了英、美、法、德、意、比、荷、挪、葡等国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情况,并深入阐述了这些货币的性质、种类、特征及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本质。此外,书后还附有两个与本书研究内容相关联的附录,作为本书的佐证材料或对比材料。附录一,东北地区各种羌帖兑换券:介绍了在沙俄羌帖流通条件下派生出的各种以羌帖为本位的地方临时纸币,这些纸币票面上均明确规定可与各种羌帖兑换,其发生和流通均与羌帖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属于外国货币,故作为附录以佐证沙俄羌帖对我国当时货币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影响。附录二,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与关东银行券: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虽属于外国货币,但其是在当时特殊政治背景下由中国政府以协定形式允许发行的合法货币,与前述“外国货币”在性质和作用上完全不同;关东银行券虽由前苏联印制并在苏军控制区内发行,但实质上属于我人民政权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自然不属于外国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体说主要研究和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研究和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内,都有哪些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哪些银行在华擅自发行货币。根据作者收藏的货币实物和资料统计,从1845年英国最早在中国香港设立丽如银行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余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共有30多家银行(包括中外合办银行和伪银行在内)在中国发行货币,这在世界金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发钞银行主要有:英国的丽如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有利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友华银行、汇兴银行、美丰银行、中华懋业银行;法国的上海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实业银行、中法振业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日本银行、朝鲜银行、台湾银行、中华汇业银行;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意大利的震义银行、华义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英比实业银行;挪威的化威银行;荷兰的上海和囒银行等。此外,还有伪满洲中央银行、伪蒙疆银行、伪冀东银行、伪察南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华兴商业银行、伪中央储备银行、伪厦门劝业银行等日伪银行发行的纸币。
  2.研究和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华发行货币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大量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作者推算出上述外国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各种货币至少在300种以上,其中包括银两票、银元票、铜元票、制钱票、日元票、金币券、卢布票等多种类别。同时根据史料推算出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数量,并将其与我国银行货币发行数量比较,可以看出外国银行对华经济影响和在华的地位。
  3.研究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流通区域和范围。通过史料和货币实物上的地名、图案特征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大致流通区域和范围,从而推算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势力范围,反映出当时我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和性质。大体来说,英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及华南部分大中城市;法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德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山东和河北地区;美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以上海为中心,向天津、汉口、广州、福州等大城市发展;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和推行的各种“羌贴”主要流通于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早期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各通商口岸城市,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各银行发行的纸币取代沙俄纸币,主要流通于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和银行发行的纸币及军票普遍流通于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区。
  4.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票面设计特征与该国文化的关系,与我国文化的关系,与流通区域的关系。这些可以反映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状况,并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历史上看,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给我们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最大,其经济金融侵略与掠夺最广泛最残酷,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最深重。因此,《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重点:一是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及其在华推行和发行的各种货币;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战争期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银行券及扶植的伪银行发行的各种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深入挖掘和广泛搜集大量原始文字档案资料,充分占有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实物或图片,并将二者相互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种文字史料与货币实物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既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使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可信度高。
  在《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所有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从书后所附的参考资料目录看,其中参阅中外文相关图书211本,相关报刊41种,相关原始档案370份,相关论文415篇;在文中仅引用资料的注释即达759条。可见本书耗费了作者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就这一点说,也是令人钦佩和难能可贵的。
  总之,《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图文并茂,它的完成无疑为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史料,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
  (责任编辑 高聪明)
其他文献
一、存单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冬,政务院陈云副总理在对物价问题与发行公债的报告中指出:“这次币价下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庞大,因此而来的钞票发行过多。”物价的波动、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解放战争和人民生活的困难。为了稳定物价,消除通货膨胀,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大力宣传节约,提高存款利息,奖励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等等。中国人民银行也于1949
期刊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是与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的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南宋淳煕五年(1178),叶适以进士第二名及第,后历任吏部员外郎、吏部侍郎、江东安抚使兼沿江制置使等职,官至宝文阁学士、光禄大夫。叶适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积弊以富民强国,实现抗金、恢复故土。
期刊
广东在陈济棠管治时期,省财政厅于1935年11月颁布法令:以银毫券、大洋券及广州市立银行发行的市票为法定货币。市面不得使用各种银币,亦不准私藏和私运出口,违者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条例惩处。民间收存的银元、银块,可交银行兑换。毫银壹元换毫券1.2元,大洋壹元换毫券1.44元,其它银砖银条按成色计值收购。  法令颁布后不久,广州便发生一桩公令杀人源起于财政的惨事,当年羊城各大报章均有报导:“昨日上午西堤
期刊
南宋“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经中国印学博物馆鉴定并释文,现藏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插二下)。  这方铜印,红铜质。宽48,高52,厚16mm。印面镌有阳文篆书三行,每行四字,为“行在榷货/务都茶场/中门朱记”共12字;背面阴刻楷书二行,每行四字,为“绍兴十年/文思院铸”八字。  “行在”,指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据《宋史·舆服志》:“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佚,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
期刊
中国奥运纪念币的发行始自1980年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纪念币”。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以发展体育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为宗旨的中国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该套纪念币包括金币1枚,银币4枚。  纪念币正面为国徽、面值、装饰花卉。金币和第一枚银币背面中部为仿汉代画像砖上的古代射艺图案,左上方有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右下方为古代射箭印拓,正下方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字样和年代。  第二枚银币背面为古代角力图,第
期刊
《中国钱币》2005/1(总第八十八期)刊登了一篇名为“李自成铸币新考”的文章,作者针对各地出土的“永昌通宝”钱币在版别上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划分,使广大收藏者对版别繁多的“永昌通宝”认识进一步明晰。但笔者对钱文“二水”永的某些观点似乎有失严谨。  文章作者在论及西安B式小钱时提到:“钱文书写‘二水’永已成为李自成大顺政权行文的标准,为什么要使用    ‘二水’永呢?因朱明尚火,用二水灭之,符合李自
期刊
【摘要】青光眼是一类以特异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和生存质量,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研究对防盲治盲工作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就近年来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及保护性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514-01青光眼(glaucoma)是一类以特异
期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人民币,当时,没有发行金属流通硬币。1955年3月1日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  1957年12月1日,为了便于市场流通,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令,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1分、2分、5分3种面额的铝质金属流通人民币,简称“硬分币”,它属于第二套人民币。五十年来,硬分币已形成多品种、多系列,便于流通、收藏与鉴赏的货币体系,同时,已成为
期刊
“伪变造货币”,是以假币为基材,辅以部分真币基材进行伪造,并非法律定义中单一以真币为基材形成的“变造货币”。此类假币的外表形态明显区别于“变造货币”的标志是,即有真、亦有假,且假在性质上淹没了真,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伪变造货币”,它是“伪造货币”已有类型的另类,是新型“伪造货币”。  近年,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数额达3万元、5万元、10万元、12万元、18万元、70万元不等的“伪变造货币
期刊
由“钱币天堂”“钱币中国”等网站泉友自发组织的中国铜元研讨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四届,今年是第五届。前四届分别在扬州、济南、上海、南宁召开。2008年9月19日,湖北钱币爱好者段洪刚、丁亮、胡瑞、王伟等人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第五届中国铜元研讨会及五周年庆典活动。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铜元爱好者的热情响应与支持,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76位代表(女代表3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包括了全国绝大  部分在近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