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由曲振涛、张新知教授撰写的专著,是一本集知识性、鉴赏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是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此项内容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其研究内容简要,史料与实物脱离,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的全貌,更不能深刻地揭露和阐述这些外国货币的性质、种类、数量、流通范围和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影响。《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的两位作者,长期从事经济学、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等方向的研究,并一直注重金融货币实物及相关史料的收集和积累。早在1996年,作者就为满足金融教学、科研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货币金融博物馆,而馆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的货币与证券”。这一专题通过一系列珍贵 的货币实物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我国建立银行和发行货币的概况,尤其是重点展示了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全貌,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作者一直坚持借助这些珍贵的货币实物史料深入开展这一方向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一书,该书在2003—2006年4年间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之后作者又于2004年出版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一书,同样获得了钱币金融界的普遍好评。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如《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钱币》、《文史精华》、《亚洲钱币》(新加坡)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揭露日本侵华掠夺罪行的《罪证累累,板上钉钉》一文,曾被《文史精华》、《城市金融报》等多家报刊转载或连载。《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正是在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资料,考证实物,最后提炼升华而成的。
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基本主权。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列强却完全无视中国的这一主权,肆意在中国设立银行,强行发行各种货币。其发行银行之多、时间之长、流通范围之广、货币种类之杂、发行数额之大,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未见。这是一段不为当代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但却是一段活生生的真实的历史。在我国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揭开和展示这段尘封的历史,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加大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允许外商银行在华经营金融业务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对这些货币资料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抢救性地发掘整理,是社科界也是广大读者企盼已久的事情。《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出版,适时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填补了我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主体内容共分4篇17章,总共50万字,360余幅珍贵的代表性佐证图片。第一篇,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概述:概要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概况,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币的抵制与斗争。第二篇,华俄道胜银行及其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沙俄在华的殖民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过程、性质、职能及主要侵华活动;深入研究和考证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推行沙俄羌帖和直接在华发行各种货币的种类及特征;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揭露了这些货币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和新疆人民的经济掠夺罪行。第三篇,日本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50余年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并揭露其掠夺阴谋;深入考证了日本各银行在华直接发行的各种纸币以及日本扶植伪银行发行的各种伪币的性质、种类、特点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情况;同时还对日本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各种纪念币(章)及伪造变造法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罪恶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揭露。第四篇,英、美、法、德等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
分别详细地研究和考证了英、美、法、德、意、比、荷、挪、葡等国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情况,并深入阐述了这些货币的性质、种类、特征及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本质。此外,书后还附有两个与本书研究内容相关联的附录,作为本书的佐证材料或对比材料。附录一,东北地区各种羌帖兑换券:介绍了在沙俄羌帖流通条件下派生出的各种以羌帖为本位的地方临时纸币,这些纸币票面上均明确规定可与各种羌帖兑换,其发生和流通均与羌帖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属于外国货币,故作为附录以佐证沙俄羌帖对我国当时货币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影响。附录二,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与关东银行券: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虽属于外国货币,但其是在当时特殊政治背景下由中国政府以协定形式允许发行的合法货币,与前述“外国货币”在性质和作用上完全不同;关东银行券虽由前苏联印制并在苏军控制区内发行,但实质上属于我人民政权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自然不属于外国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体说主要研究和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研究和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内,都有哪些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哪些银行在华擅自发行货币。根据作者收藏的货币实物和资料统计,从1845年英国最早在中国香港设立丽如银行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余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共有30多家银行(包括中外合办银行和伪银行在内)在中国发行货币,这在世界金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发钞银行主要有:英国的丽如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有利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友华银行、汇兴银行、美丰银行、中华懋业银行;法国的上海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实业银行、中法振业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日本银行、朝鲜银行、台湾银行、中华汇业银行;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意大利的震义银行、华义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英比实业银行;挪威的化威银行;荷兰的上海和囒银行等。此外,还有伪满洲中央银行、伪蒙疆银行、伪冀东银行、伪察南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华兴商业银行、伪中央储备银行、伪厦门劝业银行等日伪银行发行的纸币。
2.研究和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华发行货币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大量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作者推算出上述外国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各种货币至少在300种以上,其中包括银两票、银元票、铜元票、制钱票、日元票、金币券、卢布票等多种类别。同时根据史料推算出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数量,并将其与我国银行货币发行数量比较,可以看出外国银行对华经济影响和在华的地位。
3.研究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流通区域和范围。通过史料和货币实物上的地名、图案特征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大致流通区域和范围,从而推算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势力范围,反映出当时我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和性质。大体来说,英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及华南部分大中城市;法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德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山东和河北地区;美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以上海为中心,向天津、汉口、广州、福州等大城市发展;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和推行的各种“羌贴”主要流通于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早期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各通商口岸城市,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各银行发行的纸币取代沙俄纸币,主要流通于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和银行发行的纸币及军票普遍流通于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区。
4.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票面设计特征与该国文化的关系,与我国文化的关系,与流通区域的关系。这些可以反映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状况,并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历史上看,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给我们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最大,其经济金融侵略与掠夺最广泛最残酷,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最深重。因此,《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重点:一是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及其在华推行和发行的各种货币;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战争期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银行券及扶植的伪银行发行的各种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深入挖掘和广泛搜集大量原始文字档案资料,充分占有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实物或图片,并将二者相互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种文字史料与货币实物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既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使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可信度高。
在《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所有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从书后所附的参考资料目录看,其中参阅中外文相关图书211本,相关报刊41种,相关原始档案370份,相关论文415篇;在文中仅引用资料的注释即达759条。可见本书耗费了作者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就这一点说,也是令人钦佩和难能可贵的。
总之,《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图文并茂,它的完成无疑为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史料,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
(责任编辑 高聪明)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此项内容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其研究内容简要,史料与实物脱离,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的全貌,更不能深刻地揭露和阐述这些外国货币的性质、种类、数量、流通范围和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影响。《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的两位作者,长期从事经济学、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等方向的研究,并一直注重金融货币实物及相关史料的收集和积累。早在1996年,作者就为满足金融教学、科研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货币金融博物馆,而馆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的货币与证券”。这一专题通过一系列珍贵 的货币实物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我国建立银行和发行货币的概况,尤其是重点展示了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全貌,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作者一直坚持借助这些珍贵的货币实物史料深入开展这一方向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一书,该书在2003—2006年4年间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之后作者又于2004年出版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一书,同样获得了钱币金融界的普遍好评。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如《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钱币》、《文史精华》、《亚洲钱币》(新加坡)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揭露日本侵华掠夺罪行的《罪证累累,板上钉钉》一文,曾被《文史精华》、《城市金融报》等多家报刊转载或连载。《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正是在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资料,考证实物,最后提炼升华而成的。
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基本主权。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列强却完全无视中国的这一主权,肆意在中国设立银行,强行发行各种货币。其发行银行之多、时间之长、流通范围之广、货币种类之杂、发行数额之大,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未见。这是一段不为当代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但却是一段活生生的真实的历史。在我国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揭开和展示这段尘封的历史,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加大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允许外商银行在华经营金融业务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对这些货币资料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抢救性地发掘整理,是社科界也是广大读者企盼已久的事情。《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出版,适时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填补了我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主体内容共分4篇17章,总共50万字,360余幅珍贵的代表性佐证图片。第一篇,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概述:概要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概况,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币的抵制与斗争。第二篇,华俄道胜银行及其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沙俄在华的殖民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过程、性质、职能及主要侵华活动;深入研究和考证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推行沙俄羌帖和直接在华发行各种货币的种类及特征;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揭露了这些货币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和新疆人民的经济掠夺罪行。第三篇,日本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50余年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并揭露其掠夺阴谋;深入考证了日本各银行在华直接发行的各种纸币以及日本扶植伪银行发行的各种伪币的性质、种类、特点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情况;同时还对日本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各种纪念币(章)及伪造变造法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罪恶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揭露。第四篇,英、美、法、德等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
分别详细地研究和考证了英、美、法、德、意、比、荷、挪、葡等国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情况,并深入阐述了这些货币的性质、种类、特征及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本质。此外,书后还附有两个与本书研究内容相关联的附录,作为本书的佐证材料或对比材料。附录一,东北地区各种羌帖兑换券:介绍了在沙俄羌帖流通条件下派生出的各种以羌帖为本位的地方临时纸币,这些纸币票面上均明确规定可与各种羌帖兑换,其发生和流通均与羌帖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属于外国货币,故作为附录以佐证沙俄羌帖对我国当时货币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影响。附录二,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与关东银行券: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虽属于外国货币,但其是在当时特殊政治背景下由中国政府以协定形式允许发行的合法货币,与前述“外国货币”在性质和作用上完全不同;关东银行券虽由前苏联印制并在苏军控制区内发行,但实质上属于我人民政权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自然不属于外国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体说主要研究和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研究和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内,都有哪些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哪些银行在华擅自发行货币。根据作者收藏的货币实物和资料统计,从1845年英国最早在中国香港设立丽如银行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余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共有30多家银行(包括中外合办银行和伪银行在内)在中国发行货币,这在世界金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发钞银行主要有:英国的丽如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有利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友华银行、汇兴银行、美丰银行、中华懋业银行;法国的上海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实业银行、中法振业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日本银行、朝鲜银行、台湾银行、中华汇业银行;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意大利的震义银行、华义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英比实业银行;挪威的化威银行;荷兰的上海和囒银行等。此外,还有伪满洲中央银行、伪蒙疆银行、伪冀东银行、伪察南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华兴商业银行、伪中央储备银行、伪厦门劝业银行等日伪银行发行的纸币。
2.研究和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华发行货币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大量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作者推算出上述外国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各种货币至少在300种以上,其中包括银两票、银元票、铜元票、制钱票、日元票、金币券、卢布票等多种类别。同时根据史料推算出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数量,并将其与我国银行货币发行数量比较,可以看出外国银行对华经济影响和在华的地位。
3.研究外国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流通区域和范围。通过史料和货币实物上的地名、图案特征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大致流通区域和范围,从而推算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势力范围,反映出当时我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和性质。大体来说,英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及华南部分大中城市;法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德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山东和河北地区;美籍各银行发行的纸币以上海为中心,向天津、汉口、广州、福州等大城市发展;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和推行的各种“羌贴”主要流通于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早期发行的纸币主要流通于各通商口岸城市,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各银行发行的纸币取代沙俄纸币,主要流通于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和银行发行的纸币及军票普遍流通于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区。
4.研究各外国银行货币的票面设计特征与该国文化的关系,与我国文化的关系,与流通区域的关系。这些可以反映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状况,并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历史上看,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给我们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最大,其经济金融侵略与掠夺最广泛最残酷,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最深重。因此,《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重点:一是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及其在华推行和发行的各种货币;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战争期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银行券及扶植的伪银行发行的各种货币。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深入挖掘和广泛搜集大量原始文字档案资料,充分占有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实物或图片,并将二者相互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种文字史料与货币实物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既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使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可信度高。
在《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所有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从书后所附的参考资料目录看,其中参阅中外文相关图书211本,相关报刊41种,相关原始档案370份,相关论文415篇;在文中仅引用资料的注释即达759条。可见本书耗费了作者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就这一点说,也是令人钦佩和难能可贵的。
总之,《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资料充分,考证翔实,图文并茂,它的完成无疑为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史料,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
(责任编辑 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