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教与学的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该课程设置有助于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笔者对《先秦诸子选读》的教与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思。首先,执教者必须深入研读选文之间的联系,采用单元备课、整体把握的方法。其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选修课 《先秦诸子选读》 引导 自主学习
  选修课程是体现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是学生自我规划和发展的需要。比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笔者对《先秦诸子选读》的教与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思考一:深入研读选文之间的联系
  《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编者在编订教材体例时,不再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来编订,而是将能代表先秦诸子思想的言论著作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教师在教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深入和系统地了解诸子的思想。笔者现以“论语”这部分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在授课前应做的功课。
  细细揣摩编者意图,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先秦诸子选读》这部教材编者将《论语》中能体现儒家学说的主要篇章加以归类编排成七篇课文。第一课主要介绍孔子的人生目标,即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第二课选取了《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之间交往的篇章;第三课涉及孔子和弟子的人生人生格言;第四课从不同角度来谈“仁”;第五课主要内容是孔子的利益观;第六课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理念;第七课主要内容是学与仁之间的联系。
  深入探究,编者设定的这几篇课文之间在顺序编排上是有一定讲究的。编者将孔子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置放在本专题教学的第一课,足见第一课具有“纲领”的作用。正因为孔子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的一生就会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推而广之呢?孔子选择了教育的方式,他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教导学生,通过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相处方式来传达他的教学理念,从而推行他的理念。在他的人生面临困境时,他在面临着人生利与义的选择时,孔子告诉学生应如何对待,比如人在犯错时,应该要如何去面对;诚信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在利益取舍的过程中,应以义为标准。孔子以自己为榜样激发学生勤奋学习,通过学来学会变通、学会辨别,从而使人们通过学礼和修身来完善自我。这就不难明白编者为什么将学与仁放置在专题最后一课了,因为具有总结性的作用。
  解读领会编者编排的意图,将形同散珠的各篇串联起来,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高屋建瓴。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在单篇课文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叙述问题角度的多样性,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价值。在确定每一课教学重难点方法时,教师可根据每课所选篇目特点及本课注意内容,采用不同方法教授课文。例如,第一篇课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编者在选文时选取了“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这两章。在这两段文字中出现了两组人物,一组是以孔子为代表,另一组是长沮等。这两组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时,教师可根据选文的特点,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将两组人物的言行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领会孔子的人生理念。第七课《好仁不如好学,其弊也愚》是《论语》选读部分的最后一课,根据编者编排本课的位置以及课后的链接提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学与仁之间的联系。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除了全面、系统地通读一遍《论语》外,我们还需用心地解读教材,关注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考二:着眼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的情况,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实施选修课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有别于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应突出自立性,避免“告诉式”,重点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体验,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想在选修课中达成课标要求,真正实现课堂的互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落实预习,站在学生认知角度设计问题。在接触这门选修课前,学生对《论语》并不陌生,如在必修一名著部分有《论语》导读。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因此,预习作业具体可落实到字词的预习,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当仁不让于师》中的第十则《侍坐》篇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如下:1.请找出本文中的重要字词;2.孔子的这几位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座次的;3.你从这几位学生和孔子的对话中看出他们各自的性格有何不同,各自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在设计本课预习作业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的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首先接触本篇时,首先思考的问题不是这些人的志向,而更多关注的是从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一些浅层的信息。比如,这些人物的发言顺序以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设置这个座次问题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也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孔子的弟子们是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座位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孔子让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呢?如果按年龄顺序提问第二个发言应该是曾皙。针对学生课堂中所提出的疑惑,我组织学生深入阅读,合作探究,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学生的座次问题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礼”。孔子让曾皙最后发言是因为他不想打断弟子的弹奏。孔子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来教导弟子,体现了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应转换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变成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并根据不同选文的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布置预习作业不在于量,而在于精。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营造研读、探究的热烈气氛,使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   其二,你问他答,激活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修课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更多自己探究、合作探究的空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例如,在上《好仁不如好学,其弊也愚》这课选文时,我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一一列举出来,全体学生共同解惑。学生存在的疑问有:1.有了仁、知、信等美好的品德,为什么不学会产生相应的弊端?2.第六则中子夏为何把贤贤易色放于孝、忠、信之前?3.怎样理解“古之学者为己”?4.孔子为什么先问他的儿子学《诗》了吗,再问他的儿子学礼了吗?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行讨论,而是先帮助他们理清了这些选文的关联。我抛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好学?2.学什么?3.怎么做可称为好学?看似零散的选文,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选文的内容。有了这三个问题的铺垫,我再引导学生针对所提出的疑问,借助课下注释或翻阅《论语》书籍的方式进行探讨。学生在解释第一个疑问时,列举了《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例子来阐释学的作用。此时,我适当地加以点拨,使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帮助学生解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为“引导发现”,而非“告诉约定”功能,教师应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
  思考三: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把握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古人靠半部《论语》治理天下。《论语》这部书多处都闪耀着孔子的智慧之光。这些智慧精华穿透了两千多年的时空对今天依然有指导作用,今人还在从这些思想中汲取着精神力量。我在教授这些选文时,除了努力展示孔子的思想高度、深度外还积极展示其现代价值。例如,在教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课选文时,我结合课后的习题二,让学生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对“义”和“富贵”的认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出:比如在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也有部分人乘机大发不义之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利益观,为了牟利不择手段,假如他们能像孔子说的那样“见得思义”,那么社会就会多一些和谐、温暖。可见,孔子所提倡的仁义观在现今社会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每篇选文的课后习题中,编者都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于《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他的思想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我们自己的判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谈到“孝”,其中谈到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世原则,那就可以称得上孝了,这是孔子检验孝顺的标尺。有不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今天是有局限性的。如果父亲是正直的,他的处世原则后代可以借鉴发扬;如果父亲品行不端,后世子孙是否还要继续承继父亲的处世原则呢?况且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不能只停留于过去的水平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呢?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或者说期待视野,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等。二是学生与文本需要进行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象、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审美玩味,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学生与文本形成了主体间关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应该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探寻、发现的结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从而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都旭才.恰当处理选修课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43).
  [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4]林忠港.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0).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探讨了文化新常态的内涵,分析了大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弊端。结合大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构建新常态下大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论述了构建新常态下大
目的探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钠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81例正常者的血钠值进行测定,观察血钠的动态变化和心功能、患者死亡情况。结果有充血性
大庆市坐拥目前国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城中湿地,在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分析了大庆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