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在动荡中已经度过4年,美国和欧洲目前表现疲软,而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在逐渐放缓,一些行业甚至出现大幅衰退,中国经济的增长神话是否已经终结?未来中国经济会怎样发展?
9月11日至13日,为期3天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重塑未来经济”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界的领袖汇聚天津,共同讨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挑战,预期全球经济的对策与未来。
中国经济把脉
不可否认的是,与前一年的达沃斯论坛相比,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此前被看成救助欧洲经济的“超人”形象已经步下神坛,此次的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位“有疾者”开始接受各国经济学家和政要们的拿脉问诊。
前世界银行副总裁兼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被安排在9月11日论坛的第一场发言,组织者或许是希望他一向乐观的观点能为此次论坛开一个好头。
他果然不负众望。林毅夫表示,未来20年内中国仍有潜力维持8%的GDP增长率。“过去的30多年已经证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同时调整资源配置,未来20年还有潜力坚持8%的GDP增长率。”林毅夫说。
更谨慎一些的与会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但中国经济却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而导致这种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的投资额下降非常快,从往年30%的增长速度下降到15%。”李稻葵说。
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恶化,包括经济、金融、政治环境等。李稻葵指出,过去这两三年以来,全球对中国的怀疑,对中国的猜测,甚至对中国各种政策的控制和限制,非常明显。国际环境比之于5年前,更不要说10年前,都已是明显恶化。
尽管存在这些复杂因素,但今后的三到五年,李稻葵认为,应该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时间段。
除了对增长速度的关注外,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也成为热议话题。
在李稻葵看来,需从根本上为中国市场经济构建法治基础,去解决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土地拆迁、股权交易、网络犯罪等社会管理与经济领域的课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在辩论会上指出,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低速增长的世界经济预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不可持续,改革将成为重新平衡中国国内经济结构、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并在土地使用权、公共财政等领域进行改革。而今,尽管中国经济依旧存在增长潜力,但上轮改革的红利正在消逝。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单靠政府出台短期政策已难以完全解决,外贸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突显外部环境的恶化。
经济的继续增长、社会的向前进步都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将给我们希望,下决心出台根本性措施会给中国未来经济奠定基础,将国家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李稻葵说。
此次不得不提及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开幕致辞。就如温家宝总理此前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传递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言语一样,此次温家宝总理对三年前四万亿投资的发言也打破了传统上沉闷、程式化的政府发言模式,这也成为中国高层首次对备受争议的四万亿拿出的官方表态。
“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人不顾事实地歪曲和指责,甚至说是‘不必要的代价’。”温家宝总理说,“我想郑重地说明,正是因为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继续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此次参加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世界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但为了突破技术、市场、劳动力等多方面的瓶颈,中国制造业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迎接新工业革命冲击。
中国是传统低成本制造业的代表,然而在科技驱动产业突飞猛进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步伐面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减少,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的中国出口困难,经济竞争力的下降等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曾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标准是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从“人世”以来逐步提升,到2010,年,美国从境外进口的商品里除了石油,高达22.75%的部分是中国制造,而这个比例在2001年只有9.74%。然而,出口的上升趋势在2011年出现了见顶回落的迹象。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出现下降。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27%的高速下降到了2012年上半年的9.2%,而同期美国进口增速仅仅从8%下降到了6%。
有评论认为,在竞争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下降,这是2012年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中国制造正在丧失竞争力?
携劳动力价格等竞争优势,近几年一些东南亚国家没少从中国手里“撬”订单。雷诺一日产联盟董事长卡洛斯·戈恩表示,越南汽车行业平均人力成本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仍具生产优势。皇家帝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谢白曼说,
“有些跨国企业已选择把生产车间从中国沿海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减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也渐成风气。面对生产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正在缩减,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其制造业就可能丧失竞争力。
除了新兴经济体从制造业上与中国竞争之外,高端制造业也在回流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恰逢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美两国难免在一些产业上构成某些“交集”,构成直接竞争。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巢和资本回流趋势明显。
除了欧美经济疲软造成需求不足之外,中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与我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各国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数量增加。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努力抢占制造业高地,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等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增加。
不过,参加达沃斯的专家普遍表示,短期内中国制造业地位还难以动摇,只要把握转型期机遇,中国仍有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能。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黄孟复认为,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提出,中国30多年来所形成的庞大的工业配套体系、工业环境等仍是那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要建立起整个工业配套体系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需要利用这个缓冲机遇,用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塔夫斯大学高级副院长查克拉沃蒂也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就贸然放弃“制造”,全面向“设计”或“创造”迈进是不明智的。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在制造业规模化的速度方面与中国媲美。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继续保持以往的优势,平稳过渡。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9月11日至13日,为期3天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重塑未来经济”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界的领袖汇聚天津,共同讨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挑战,预期全球经济的对策与未来。
中国经济把脉
不可否认的是,与前一年的达沃斯论坛相比,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此前被看成救助欧洲经济的“超人”形象已经步下神坛,此次的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位“有疾者”开始接受各国经济学家和政要们的拿脉问诊。
前世界银行副总裁兼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被安排在9月11日论坛的第一场发言,组织者或许是希望他一向乐观的观点能为此次论坛开一个好头。
他果然不负众望。林毅夫表示,未来20年内中国仍有潜力维持8%的GDP增长率。“过去的30多年已经证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同时调整资源配置,未来20年还有潜力坚持8%的GDP增长率。”林毅夫说。
更谨慎一些的与会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但中国经济却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而导致这种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的投资额下降非常快,从往年30%的增长速度下降到15%。”李稻葵说。
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恶化,包括经济、金融、政治环境等。李稻葵指出,过去这两三年以来,全球对中国的怀疑,对中国的猜测,甚至对中国各种政策的控制和限制,非常明显。国际环境比之于5年前,更不要说10年前,都已是明显恶化。
尽管存在这些复杂因素,但今后的三到五年,李稻葵认为,应该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时间段。
除了对增长速度的关注外,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也成为热议话题。
在李稻葵看来,需从根本上为中国市场经济构建法治基础,去解决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土地拆迁、股权交易、网络犯罪等社会管理与经济领域的课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在辩论会上指出,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低速增长的世界经济预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不可持续,改革将成为重新平衡中国国内经济结构、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并在土地使用权、公共财政等领域进行改革。而今,尽管中国经济依旧存在增长潜力,但上轮改革的红利正在消逝。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单靠政府出台短期政策已难以完全解决,外贸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突显外部环境的恶化。
经济的继续增长、社会的向前进步都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将给我们希望,下决心出台根本性措施会给中国未来经济奠定基础,将国家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李稻葵说。
此次不得不提及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开幕致辞。就如温家宝总理此前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传递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言语一样,此次温家宝总理对三年前四万亿投资的发言也打破了传统上沉闷、程式化的政府发言模式,这也成为中国高层首次对备受争议的四万亿拿出的官方表态。
“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人不顾事实地歪曲和指责,甚至说是‘不必要的代价’。”温家宝总理说,“我想郑重地说明,正是因为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继续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此次参加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世界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但为了突破技术、市场、劳动力等多方面的瓶颈,中国制造业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迎接新工业革命冲击。
中国是传统低成本制造业的代表,然而在科技驱动产业突飞猛进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步伐面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减少,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的中国出口困难,经济竞争力的下降等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曾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标准是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从“人世”以来逐步提升,到2010,年,美国从境外进口的商品里除了石油,高达22.75%的部分是中国制造,而这个比例在2001年只有9.74%。然而,出口的上升趋势在2011年出现了见顶回落的迹象。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出现下降。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27%的高速下降到了2012年上半年的9.2%,而同期美国进口增速仅仅从8%下降到了6%。
有评论认为,在竞争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下降,这是2012年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中国制造正在丧失竞争力?
携劳动力价格等竞争优势,近几年一些东南亚国家没少从中国手里“撬”订单。雷诺一日产联盟董事长卡洛斯·戈恩表示,越南汽车行业平均人力成本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仍具生产优势。皇家帝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谢白曼说,
“有些跨国企业已选择把生产车间从中国沿海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减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也渐成风气。面对生产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正在缩减,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其制造业就可能丧失竞争力。
除了新兴经济体从制造业上与中国竞争之外,高端制造业也在回流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恰逢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美两国难免在一些产业上构成某些“交集”,构成直接竞争。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巢和资本回流趋势明显。
除了欧美经济疲软造成需求不足之外,中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与我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各国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数量增加。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努力抢占制造业高地,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等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增加。
不过,参加达沃斯的专家普遍表示,短期内中国制造业地位还难以动摇,只要把握转型期机遇,中国仍有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能。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黄孟复认为,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提出,中国30多年来所形成的庞大的工业配套体系、工业环境等仍是那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要建立起整个工业配套体系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需要利用这个缓冲机遇,用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塔夫斯大学高级副院长查克拉沃蒂也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就贸然放弃“制造”,全面向“设计”或“创造”迈进是不明智的。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在制造业规模化的速度方面与中国媲美。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继续保持以往的优势,平稳过渡。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