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生命的旋律。有了音乐,生命才如此丰富、厚重;有了音乐,生命才如此美妙动人。人的音乐细胞应该在婴幼儿时期就得到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培养是幼儿教学的宗旨之一,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方面不断改进,立足幼儿兴趣激发为抓手,精心组织幼儿学习活动,为幼儿构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灵活地将幼儿“抛”给你的“闪光点”生成资源,巧妙运用于课堂中,这就是“动”态教学。以下是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 多层次互动,加深幼儿的音乐理解
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 表达意志,抒发内心情感的。幼儿通过对音乐各种手段的理解, 简单分析判断来感受、记忆、再现和了解音乐家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
1.理解歌词,喜欢音乐里的故事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词语不多、篇幅短小,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怎样让幼儿快速理解并记住歌词呢?教师可以把歌词变化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学新歌的导语,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时,教师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有一只小老鼠,它在家里玩耍,突然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咕直叫,它探出脑袋,看到桌子上有一个灯台,它想偷吃灯台上的油,它爬到灯台上。一会儿,喵喵喵,猫来了,小老鼠吓得的叽里咕噜滚下来。幼儿听后哈哈大笑。这样,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体验情绪,感受音乐里的乐趣
每首歌都有不同内容和情感,它们或欢快、抒情、高亢、低沉,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例如在歌曲《秋天落叶》这节课,教师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落叶飘落时的美丽;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教师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落叶飘落时不同的姿态。而在歌曲《棉花糖》的范唱中,通过变魔术的形式,更换歌词,让幼儿体会歌曲的多样性。使幼儿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游戏教学,找准音乐里的难点
通过唱歌,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练习和提高。小班幼儿年龄很小,还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幼儿能够完整演唱歌曲。例如,歌曲《厨房的声音》里面有几句模仿敲厨具的声音“乒乒乓乓、嘭恰嘭恰、嘶嘶喳喳”对于这几句幼儿在咬字方面就出现困难,当教师在读这几个字的时候,可以请能力稍弱的幼儿摸教师的喉咙,最后逐字纠正朗读,慢慢地幼儿就会理解明白。
4.模仿角色,体会音乐里的情感
由于幼儿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按照歌词内容编排动作,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其中。因此,也就成为幼儿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投入到演唱当中。
二、多途径赏析,抒发幼儿的音乐情感
《指南》中指出: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努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经验。
1.画面描绘,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蜜蜂做工》时,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蜜蜂辛勤劳作,采集花蜜的画面,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自编动作,表现音乐
音乐活动中,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曲里面主要是动物的叫声与动物本身相符,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也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活力。幼儿根据动物的叫声,边学动物的身体特征边学叫声,将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多感官参与,激发幼儿的音乐畅想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创造的快乐。
肢体语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来表达歌曲内容,也能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音乐教材中的角色,总离不开人的各种体态动作,就连各种动植物的出现,也都与人的行为、思想相近。教师就可以利用人的各种体态变化来表现这些内容。幼儿天性大多喜欢模仿,运用肢体语言让幼儿边学习、边动作,可以解除幼儿呆坐听讲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持久。如小班学唱歌曲《春天》。由于幼儿年龄小,有些教具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肢体语言教学,要求幼儿与教师一起做各种表现教材内容的动作,并一起朗诵歌词。在复述歌词时,幼儿总搞不清各种动物的出场顺序。教师可以让幼儿熟记各种动物的体态动作:两手托住下巴表示“小花”;两臂上举晃动及向下弯腰表示“柳树弯腰”;双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顶在头上表示“小白兔”,这几个动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故事情節将歌词教给幼儿,很快幼儿就能分清哪种动物先出场,哪种动物后出场,什么动物说什么话了,也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歌词。教唱新歌及节奏乐表演等,只要教师合理编排好体态动作,幼儿就会学得既快又准确。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动”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不断灵活运用,才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灵活地将幼儿“抛”给你的“闪光点”生成资源,巧妙运用于课堂中,这就是“动”态教学。以下是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 多层次互动,加深幼儿的音乐理解
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 表达意志,抒发内心情感的。幼儿通过对音乐各种手段的理解, 简单分析判断来感受、记忆、再现和了解音乐家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
1.理解歌词,喜欢音乐里的故事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词语不多、篇幅短小,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怎样让幼儿快速理解并记住歌词呢?教师可以把歌词变化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学新歌的导语,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时,教师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有一只小老鼠,它在家里玩耍,突然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咕直叫,它探出脑袋,看到桌子上有一个灯台,它想偷吃灯台上的油,它爬到灯台上。一会儿,喵喵喵,猫来了,小老鼠吓得的叽里咕噜滚下来。幼儿听后哈哈大笑。这样,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体验情绪,感受音乐里的乐趣
每首歌都有不同内容和情感,它们或欢快、抒情、高亢、低沉,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例如在歌曲《秋天落叶》这节课,教师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落叶飘落时的美丽;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教师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落叶飘落时不同的姿态。而在歌曲《棉花糖》的范唱中,通过变魔术的形式,更换歌词,让幼儿体会歌曲的多样性。使幼儿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游戏教学,找准音乐里的难点
通过唱歌,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练习和提高。小班幼儿年龄很小,还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幼儿能够完整演唱歌曲。例如,歌曲《厨房的声音》里面有几句模仿敲厨具的声音“乒乒乓乓、嘭恰嘭恰、嘶嘶喳喳”对于这几句幼儿在咬字方面就出现困难,当教师在读这几个字的时候,可以请能力稍弱的幼儿摸教师的喉咙,最后逐字纠正朗读,慢慢地幼儿就会理解明白。
4.模仿角色,体会音乐里的情感
由于幼儿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按照歌词内容编排动作,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其中。因此,也就成为幼儿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投入到演唱当中。
二、多途径赏析,抒发幼儿的音乐情感
《指南》中指出: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努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经验。
1.画面描绘,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蜜蜂做工》时,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蜜蜂辛勤劳作,采集花蜜的画面,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自编动作,表现音乐
音乐活动中,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曲里面主要是动物的叫声与动物本身相符,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也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活力。幼儿根据动物的叫声,边学动物的身体特征边学叫声,将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多感官参与,激发幼儿的音乐畅想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创造的快乐。
肢体语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来表达歌曲内容,也能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音乐教材中的角色,总离不开人的各种体态动作,就连各种动植物的出现,也都与人的行为、思想相近。教师就可以利用人的各种体态变化来表现这些内容。幼儿天性大多喜欢模仿,运用肢体语言让幼儿边学习、边动作,可以解除幼儿呆坐听讲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持久。如小班学唱歌曲《春天》。由于幼儿年龄小,有些教具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肢体语言教学,要求幼儿与教师一起做各种表现教材内容的动作,并一起朗诵歌词。在复述歌词时,幼儿总搞不清各种动物的出场顺序。教师可以让幼儿熟记各种动物的体态动作:两手托住下巴表示“小花”;两臂上举晃动及向下弯腰表示“柳树弯腰”;双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顶在头上表示“小白兔”,这几个动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故事情節将歌词教给幼儿,很快幼儿就能分清哪种动物先出场,哪种动物后出场,什么动物说什么话了,也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歌词。教唱新歌及节奏乐表演等,只要教师合理编排好体态动作,幼儿就会学得既快又准确。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动”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不断灵活运用,才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