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记叙一件小事的作文。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写童年生活的短文。文中回忆的故事是: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高高的悬崖。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起码可以让我们“一课三学”。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块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作者写道:
……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这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小段铺展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于第一块。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用“小段铺展”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始时的叙述: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
这样形式的表达,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进行叙说,显得简洁、秀美而有抒情意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插入抒情或议论。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味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作者在细节描写中不断地插入描写“我”心理状态的句子,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的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如写“石架经历”的这一部分,加横线的都是非常自然的顺势插入的心理描写: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倘若对全文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丰富细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些心理描写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写童年生活的短文。文中回忆的故事是: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高高的悬崖。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起码可以让我们“一课三学”。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块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作者写道:
……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这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小段铺展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于第一块。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用“小段铺展”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始时的叙述: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
这样形式的表达,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进行叙说,显得简洁、秀美而有抒情意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插入抒情或议论。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味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作者在细节描写中不断地插入描写“我”心理状态的句子,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的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如写“石架经历”的这一部分,加横线的都是非常自然的顺势插入的心理描写: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倘若对全文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丰富细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些心理描写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