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表演是一门以人声演唱为主要手段,融合了肢体表演、舞美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肢体表演作为声乐表演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给出了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原则。旨在为声乐表演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声乐表演;肢体语言;表情;手势;作品风格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歌曲进行二度艺术加工,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与魅力。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口语、书信、通信、肢体等等。其中,肢体语言是通过表情、手势、姿势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形式。肢体语言同样具备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功能。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包括“演”和“唱”两种元素。声音固然是最主要的表演内容,肢體语言等其他表演形式也不容忽视。
一、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
声乐艺术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声音之美,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情生于内而表于外”,声音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带给观众的也是全方位立体的艺术体现。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表情、手势、体态和空间四部分。
1、表情语言:表情语言主要是指通过面部表情所表现出来的演员的内在情绪。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通过面部肌肉的协调配合,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包,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体现出来。歌唱者在表现歌曲情感时,可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感染观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舞台表演更加真实、自然、生动。例如,眉目传情,通过眼睛和眉毛的相互配合可以传递出非常丰富的情感,炯炯有神、横眉冷对、贼眉鼠眼、暗送秋波等都是眼睛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情绪。
2、手势语言:手势语言也是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声乐表演艺术中手势的运用不同于舞蹈或戏曲,其作用更注重气氛的渲染,而非叙事的需要。手势应当配合演唱者气息的变化,考虑换气、分句以及情绪加强、减弱等关系,手势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不亚于指挥棒的作用。此外,手势的运用应当恰到好处,不应喧宾夺主,破坏整个表演氛围。例如演员在《十送红军》的表演中,将手臂举起,轻轻左右摇摆手掌,正是表现出老百姓对于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更能打动观众。
3、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在声乐表演中不同于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的细腻多情,虽然其动作相对静止,但仍不容忽视。体态语言可以通过整个演唱者的身体传达出一种精神面貌。例如,军旅音乐家大多腰背挺拔,当他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就给人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感觉,体现出其自信坚忍的精神品质;当演唱者背部佝偻,头部低垂时,可传达给观众其内心消极的心理活动,他可能是一个生活遭受挫折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疲惫不堪的劳动者。
4、空间语言:空间语言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间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同自己关系亲密度不同人表现出不同的身体间距,例如,恋人、父母之间的距离属于亲密距离,身体间距小;而陌生人则属于一般距离或公共距离,身体间距大。演唱者可通过调整与观众的距离,来调解表演氛围,也可通过调整与其他演唱者之间的距离,来表现歌剧中人物的关系。
二、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原则
1、与作品风格相统一。
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作品风格不仅受到作曲家本人创作习惯、人生履历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不同的作品风格,应当配合不同的肢体语言。例如:具有鲜明陕北文化特征的《赶牲灵》,曲调高亢嘹亮,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而江南小调《拔根芦柴花》,更多的则是温柔含蓄,委婉动人。两者的肢体语言应当有显著的区别,前者更为粗犷,后者更加细腻。此外,具有戏剧背景的作品也应具有戏剧的风格,例如带有豫剧特色的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就应当加入一些豫剧的肢体语言,否则表演就容易失真。
2、与作品人物特征相协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不同行业背景的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身份特征。演唱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多留心观察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肢体习惯、动作特征,积累表演素材,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有的放矢,形象生动。此外,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应当与肢体语言向协调。不同性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是不一样的。性格开朗的人,喜形于色,肢体语言应当更加外放、欢快;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多的是不露声色,肢体语言也应当相应的内敛羞涩。例如《桃花红杏花白》,歌曲中描写的是一位单纯美丽的少女,肢体语言就得符合少女的气质。演唱者应当避免千人一面的形体动作,应当与人物性格特征相结合,充分发挥声乐表演的魅力。
3、恰到好处,由繁入简
声乐表演的主要内容在于声音的表达,肢体语言应当是锦上添花。肢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段,适当运用可以让声乐表现更加生动形象,但如果运用过度,则会让观众的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演员肢体的变化,影响声乐表演的整体效果,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因此,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应当由繁入简、恰到好处。肢体语言的运用应当经过精心思考和设计,多在高潮处、结尾处以及歌曲中具有象征指示意義的阶段设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示,肢体语言对声乐表演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对于声乐表演来说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而运用不当则会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如何能运用好肢体语言,是我们每一个演唱者的必修课。肢体语言的运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需要演出者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修养,丰富内心,在演唱过程中内心情感和体会也会自然流露,声音才会更加丰富。在充分尊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创作性的形体动作,才能使作品表现愈发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李凤坤.声乐美学视角下的歌唱艺术情感表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9).
[2]黄孙文.教师肢体语言研究与教学上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3]党宇娜.加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0(23).
[4]姚蔚萍.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5]林晓波.声“形”并茂,相得益彰——谈声乐演唱中的形体语言及其设计[J]. 理论与创作.2009(04).
作者简介:杨模英(1989.10—),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声乐教育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声乐表演;肢体语言;表情;手势;作品风格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歌曲进行二度艺术加工,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与魅力。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口语、书信、通信、肢体等等。其中,肢体语言是通过表情、手势、姿势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形式。肢体语言同样具备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功能。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包括“演”和“唱”两种元素。声音固然是最主要的表演内容,肢體语言等其他表演形式也不容忽视。
一、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
声乐艺术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声音之美,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情生于内而表于外”,声音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带给观众的也是全方位立体的艺术体现。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表情、手势、体态和空间四部分。
1、表情语言:表情语言主要是指通过面部表情所表现出来的演员的内在情绪。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通过面部肌肉的协调配合,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包,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体现出来。歌唱者在表现歌曲情感时,可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感染观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舞台表演更加真实、自然、生动。例如,眉目传情,通过眼睛和眉毛的相互配合可以传递出非常丰富的情感,炯炯有神、横眉冷对、贼眉鼠眼、暗送秋波等都是眼睛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情绪。
2、手势语言:手势语言也是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声乐表演艺术中手势的运用不同于舞蹈或戏曲,其作用更注重气氛的渲染,而非叙事的需要。手势应当配合演唱者气息的变化,考虑换气、分句以及情绪加强、减弱等关系,手势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不亚于指挥棒的作用。此外,手势的运用应当恰到好处,不应喧宾夺主,破坏整个表演氛围。例如演员在《十送红军》的表演中,将手臂举起,轻轻左右摇摆手掌,正是表现出老百姓对于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更能打动观众。
3、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在声乐表演中不同于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的细腻多情,虽然其动作相对静止,但仍不容忽视。体态语言可以通过整个演唱者的身体传达出一种精神面貌。例如,军旅音乐家大多腰背挺拔,当他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就给人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感觉,体现出其自信坚忍的精神品质;当演唱者背部佝偻,头部低垂时,可传达给观众其内心消极的心理活动,他可能是一个生活遭受挫折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疲惫不堪的劳动者。
4、空间语言:空间语言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间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同自己关系亲密度不同人表现出不同的身体间距,例如,恋人、父母之间的距离属于亲密距离,身体间距小;而陌生人则属于一般距离或公共距离,身体间距大。演唱者可通过调整与观众的距离,来调解表演氛围,也可通过调整与其他演唱者之间的距离,来表现歌剧中人物的关系。
二、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原则
1、与作品风格相统一。
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作品风格不仅受到作曲家本人创作习惯、人生履历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不同的作品风格,应当配合不同的肢体语言。例如:具有鲜明陕北文化特征的《赶牲灵》,曲调高亢嘹亮,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而江南小调《拔根芦柴花》,更多的则是温柔含蓄,委婉动人。两者的肢体语言应当有显著的区别,前者更为粗犷,后者更加细腻。此外,具有戏剧背景的作品也应具有戏剧的风格,例如带有豫剧特色的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就应当加入一些豫剧的肢体语言,否则表演就容易失真。
2、与作品人物特征相协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不同行业背景的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身份特征。演唱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多留心观察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肢体习惯、动作特征,积累表演素材,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有的放矢,形象生动。此外,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应当与肢体语言向协调。不同性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是不一样的。性格开朗的人,喜形于色,肢体语言应当更加外放、欢快;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多的是不露声色,肢体语言也应当相应的内敛羞涩。例如《桃花红杏花白》,歌曲中描写的是一位单纯美丽的少女,肢体语言就得符合少女的气质。演唱者应当避免千人一面的形体动作,应当与人物性格特征相结合,充分发挥声乐表演的魅力。
3、恰到好处,由繁入简
声乐表演的主要内容在于声音的表达,肢体语言应当是锦上添花。肢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段,适当运用可以让声乐表现更加生动形象,但如果运用过度,则会让观众的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演员肢体的变化,影响声乐表演的整体效果,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因此,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应当由繁入简、恰到好处。肢体语言的运用应当经过精心思考和设计,多在高潮处、结尾处以及歌曲中具有象征指示意義的阶段设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示,肢体语言对声乐表演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对于声乐表演来说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而运用不当则会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如何能运用好肢体语言,是我们每一个演唱者的必修课。肢体语言的运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需要演出者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修养,丰富内心,在演唱过程中内心情感和体会也会自然流露,声音才会更加丰富。在充分尊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创作性的形体动作,才能使作品表现愈发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李凤坤.声乐美学视角下的歌唱艺术情感表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9).
[2]黄孙文.教师肢体语言研究与教学上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3]党宇娜.加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0(23).
[4]姚蔚萍.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5]林晓波.声“形”并茂,相得益彰——谈声乐演唱中的形体语言及其设计[J]. 理论与创作.2009(04).
作者简介:杨模英(1989.10—),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声乐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