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新生文化科学基础也就相对较差,于是,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受到了高教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如何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做出科学公正的定量分析评价,成为了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中的难点和簿弱点。其定量分析评价的公正性,更是教师的强烈要求。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展以来,一直致力于其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而实用的体系。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实践验证和全校教师的认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一、教学水平评分方法
1.学生评分(占50%)
(1)学生(j)对教师(i)的评分
(2) 班级对教师(i)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2) 班级被评教师总体相对平均分
(3) 班级教师总体得分标准差
(4)教师(i)的相对分
(5)班(j)对教师(i)的评分Yij,
(6)教师(i)任教班级相对分平均分
2.系部领导评分(占30%)
(1)系部领导(j)对教师(i)的评分Tij
(2)系部领导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3.督导员评分(占20%)
(1)督导员(j)对教师(i)的评分Uij
(2)教师(i)的督导员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4.教师(i)教学水平的最终得分
二、教学水平评分依据
1.学生评教依据
从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从师德师风、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艺术等5个大项,16个小项加权,按百分制评分。
2.系部领导评教依据
(1)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每期听评课10次,一般教师每期听评课5次)。
(2)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立项和完成情况,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获奖情况等。
(3)教学管理记录。日常教学检查记录,系部每期1次对教研活动、教案、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
(4)赛课。系部每期组织一次全校性35岁以下青年教师赛课比赛。
(5)导师制。考虑教学导师结对,双方完成导师工作情况。
(6)教学情况周报。由学习委员组织课代表,每周反映教师的到课授课情况和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填写周报表)。
(7)教学座谈调查。每期由教学督导工作办公室、教务处、各系部联合召开各系部班级学习委员、课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将记录交教学督导工作办公室和系部双份存档。对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集体或个别调查。
3.督导员评教依据
(1)日常听评课。本教学系部的教学督导员,每期至少对本系部的所有教师听评课一次。对新任课教师、任新课教师、青年教师、教绩考评分数较低教师,周报反映有问题的教师、违纪教师等作重点听评课。
(2)赛课和示范课。教学督导员参加本系部青年教师赛课初赛听评课,全校所有教学督导员组成校赛课评委会。参加系部或教学室组织的示范课听评课,参加全校性示范课听评课。
(3)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教学周报记录,教学纪律检查记录,个别或集体座谈记录等。
(4)同系部评分依据系部领导评教依据的(5)(6)(7)。
三、教学水平排名方式
1.按专业系、公共课教学部为单位排名
以专业系、公共课教学部为单位,按教师最终得分W排名前20%加无教学事故者为A类课,后10%加有教学事故者为C类课。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且只在本教学单位公布,对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小。
2.按课类全校排名
无教学事故者为A类课,后10%加有教学事故者为C类课。
和C类课。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1.由“平均分”测评班级教学效果整体水平
(1)第i班学生某科考分平均分
(2)求N个班学生某科考分平均分应加权
2.由“标准差”测评班级教学效果平衡程度
除了解体现整体水平的平均分数之外,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成绩偏差大小。同样可利用统计参数“标准差”
例如:甲乙两班同一科的平均分都是81.5,标准差依次为9.7和10.6,从而知甲班比乙班要稳定些,发展平衡些。
3.由“相对分”评价学生各科的综合水平
例如:某班数学平均分为69.4,标准差为8.5,会计学平均分为87.6,标准差为10.5。学生张数学60,会计学94,学生王数学83,会计学68,按传统的方法认为:张总分154比王151多,张优于王。其实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各科分數的参照点(整体水平)不同,不能简单地相加求和来比较。
相对可比的,而不是绝对不可比的。不难算出张和王的相对分分别为95分和97.3分,故王优于张,与卷面分结论相反。由于其反映的是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故称为相对分。至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总分,由于试卷有难易之分,评卷也有紧有松,更应采用相对分。
4.由“3δ原则”作为班级学生成绩合理分布评估依据
怎样评价一个班的学习成绩的分布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么?通过多年来对我校各个教学环节情况比较正常的教学班的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见表(1)、(2)、(3)),发现相对分Z是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由数理统计学知:随机过程可以用族中的典型样本函数来表征。因此我们可以用标准正态分布作为评估学生成绩合理分布的依据。于是可根据标准正态分布的“3δ原则”得出学生成绩相对分合理分布的标准。
(1)分段比例标准
T≤20的比例为0.0013
40 30 20 T>80的比例为0.0013
(2)累计比例标准
T≤30的比例为0.0228
T≤40的比例为0.1587
T≤50的比例为0.5000
T≤60的比例为0.8413
T≤70的比例为0.9772
T≤80的比例为0.9987
(3)合理分布效度
记∣(取T≤20的人数∕总人数)-0.0013∣=A1
∣(取40 ∣(取30 ∣(取20 ∣(取T>80的人数∕总人数)-0.0013∣=A5
则A=A1+A2+A3+A4+A5是合理分布的效度,其值越小,说明分布越合理。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相关性
尽管我们相信多年以来所采用的“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但事实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始终是密切相关的。定性分析始终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如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分依据,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试卷的难易度,评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考场纪律等等因素,都是定量分析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否则定量分析就没有基础和前提,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定量分析则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更明确的定性依据。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展以来,一直致力于其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而实用的体系。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实践验证和全校教师的认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一、教学水平评分方法
1.学生评分(占50%)
(1)学生(j)对教师(i)的评分
(2) 班级对教师(i)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2) 班级被评教师总体相对平均分
(3) 班级教师总体得分标准差
(4)教师(i)的相对分
(5)班(j)对教师(i)的评分Yij,
(6)教师(i)任教班级相对分平均分
2.系部领导评分(占30%)
(1)系部领导(j)对教师(i)的评分Tij
(2)系部领导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3.督导员评分(占20%)
(1)督导员(j)对教师(i)的评分Uij
(2)教师(i)的督导员评分的绝对平均分
4.教师(i)教学水平的最终得分
二、教学水平评分依据
1.学生评教依据
从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从师德师风、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艺术等5个大项,16个小项加权,按百分制评分。
2.系部领导评教依据
(1)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每期听评课10次,一般教师每期听评课5次)。
(2)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立项和完成情况,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获奖情况等。
(3)教学管理记录。日常教学检查记录,系部每期1次对教研活动、教案、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
(4)赛课。系部每期组织一次全校性35岁以下青年教师赛课比赛。
(5)导师制。考虑教学导师结对,双方完成导师工作情况。
(6)教学情况周报。由学习委员组织课代表,每周反映教师的到课授课情况和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填写周报表)。
(7)教学座谈调查。每期由教学督导工作办公室、教务处、各系部联合召开各系部班级学习委员、课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将记录交教学督导工作办公室和系部双份存档。对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集体或个别调查。
3.督导员评教依据
(1)日常听评课。本教学系部的教学督导员,每期至少对本系部的所有教师听评课一次。对新任课教师、任新课教师、青年教师、教绩考评分数较低教师,周报反映有问题的教师、违纪教师等作重点听评课。
(2)赛课和示范课。教学督导员参加本系部青年教师赛课初赛听评课,全校所有教学督导员组成校赛课评委会。参加系部或教学室组织的示范课听评课,参加全校性示范课听评课。
(3)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教学周报记录,教学纪律检查记录,个别或集体座谈记录等。
(4)同系部评分依据系部领导评教依据的(5)(6)(7)。
三、教学水平排名方式
1.按专业系、公共课教学部为单位排名
以专业系、公共课教学部为单位,按教师最终得分W排名前20%加无教学事故者为A类课,后10%加有教学事故者为C类课。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且只在本教学单位公布,对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小。
2.按课类全校排名
无教学事故者为A类课,后10%加有教学事故者为C类课。
和C类课。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1.由“平均分”测评班级教学效果整体水平
(1)第i班学生某科考分平均分
(2)求N个班学生某科考分平均分应加权
2.由“标准差”测评班级教学效果平衡程度
除了解体现整体水平的平均分数之外,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成绩偏差大小。同样可利用统计参数“标准差”
例如:甲乙两班同一科的平均分都是81.5,标准差依次为9.7和10.6,从而知甲班比乙班要稳定些,发展平衡些。
3.由“相对分”评价学生各科的综合水平
例如:某班数学平均分为69.4,标准差为8.5,会计学平均分为87.6,标准差为10.5。学生张数学60,会计学94,学生王数学83,会计学68,按传统的方法认为:张总分154比王151多,张优于王。其实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各科分數的参照点(整体水平)不同,不能简单地相加求和来比较。
相对可比的,而不是绝对不可比的。不难算出张和王的相对分分别为95分和97.3分,故王优于张,与卷面分结论相反。由于其反映的是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故称为相对分。至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总分,由于试卷有难易之分,评卷也有紧有松,更应采用相对分。
4.由“3δ原则”作为班级学生成绩合理分布评估依据
怎样评价一个班的学习成绩的分布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么?通过多年来对我校各个教学环节情况比较正常的教学班的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见表(1)、(2)、(3)),发现相对分Z是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由数理统计学知:随机过程可以用族中的典型样本函数来表征。因此我们可以用标准正态分布作为评估学生成绩合理分布的依据。于是可根据标准正态分布的“3δ原则”得出学生成绩相对分合理分布的标准。
(1)分段比例标准
T≤20的比例为0.0013
40
(2)累计比例标准
T≤30的比例为0.0228
T≤40的比例为0.1587
T≤50的比例为0.5000
T≤60的比例为0.8413
T≤70的比例为0.9772
T≤80的比例为0.9987
(3)合理分布效度
记∣(取T≤20的人数∕总人数)-0.0013∣=A1
∣(取40
则A=A1+A2+A3+A4+A5是合理分布的效度,其值越小,说明分布越合理。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相关性
尽管我们相信多年以来所采用的“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但事实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始终是密切相关的。定性分析始终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如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分依据,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试卷的难易度,评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考场纪律等等因素,都是定量分析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否则定量分析就没有基础和前提,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定量分析则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更明确的定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