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434;G623.2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只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教科书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备手段,各种学科真可谓是全面普及,教育掀起多媒体之风,已形成了新的教学潮流。从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且不论其它学科的效果如何,我却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不大适合于每堂语文课。这就要求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要切合实际适时有效的合理运用,从而推动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利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学生听完录音,对邱少云那种严守钢铁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的投影片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
  (三)、 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弊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低且不能通用
  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难道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
  (二)多媒体教学缺少灵活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操纵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缺少正常的语言、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果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有新的亮点,电脑就无法发挥作用,一旦发现问题有偏离也无法及时纠正。
  (三)多媒体教学忽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能力。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原本“听、说、读、写”是语文不可缺一的能力,如今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特别强调“想”和“说”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听的能力训练,多媒体的课堂更是如此。俗话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难道我们的培养目标只需“观四路”而“弃“听八方”吗?这样的课堂严重的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关系到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我国的农村,英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面对这个问题,文章主要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为出发点简要探讨了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困难;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教育也得
采用IC反应器处理高氨氮维生素B12废水,研究了经一级IC反应器和二级IC反应器处理废水的进出水COD、去除率及有机负荷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单级IC反应器处理时,COD去除率仅稳定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