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德育工作者经常用到的四种教育方法。我在长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也经常用到它们,并深得其益。可是,我作为一名长期兼任着两个班语文教学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渐渐发现这四种德育工作方法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存在着相通之处,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指导课中尝试着去运用它们。不久,果然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下面我就这四种借鉴过来的作文指导方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只要一提到要上作文课,不少学生就会感到害怕。害怕的原因不是不愿意写作文,事实上是根本上就觉得没什么东西好写。但老师布置的作文又不能不写,于是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挤,直到写够规定的字数可以勉强交差为止。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能有几篇像样的?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与此相反,我们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却会发现:作文水平一惯较差的学生有时也会写出感人至深,且颇有文采的文章来。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学生在日记中所记之事是对学生心灵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使学生激情满怀,不吐不快。在这种情感状况下行文,哪里还用得着去“挤牙膏”?此时时刻,想说的话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恐怕是想堵都难哟!这样,一篇日记眨眼工夫就可完成,并且,语段中还时不时会有几句有点文采、有点哲理的语句。同样写作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情感背景下却会写出这样简直是天壤之别的文章来,难道不是在向我们暗示作文指导的真谛吗?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作文指导中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角色,激活在学生大脑中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使那些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可歌可泣的事件纷纷涌上学生心头,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作文指导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写作文就成为学生的一件高兴的事情了,哪里还会有学生害怕上作文课呢?不但不会,相反,恐怕是要天天期盼着老师来上作文课了吧!动之以情,是为了让学生有情可诉,有事可写。由此可见,动之以情,是学生写作之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情感准备阶段。
二、晓之以理,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
“晓之以理”,就是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能。虽然我们常常说“文无定法”,但作文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它毫不例外地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例如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存在一定内在规律的。这些规律,就是我们要向学生培养的基本写作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写作技能,就能较快地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是“四不像”,即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而且,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写作技能,是进行创造性写作的前提,就像一个人在学会跑步之前要先学会走路一样,可见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是多么重要啊!
三、导之以行,树立学生写作的榜样。
“导之以行”,就是要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个性心理还不很成熟稳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作用更为重大。试想,为什么在所有“追星族”中,人数最多、追得最狂热是青少年学生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心理还不成熟,还不稳定,很容易崇拜他人,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偶像,偶像的一言一行都是追星族刻意模仿、学习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心理年龄特点可以被老师利用起来并加以引导,使他们逐渐走上写作之路。例如,语文教师要多写下水作文,并把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常展示给学生,那样就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作家老师”的明星形象,从而成为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再如,在学生中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树立学生中的“小作家”形象,让“小作家”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高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谁都知道,要提高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那是要在长时间的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的。如果一个学生到一个学期结束只写了教学常规中规定要写的那七、八个作文,他的作文水平是根本不可能有多大的提高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得适当加大学生写作训练的“量”,而加大写作训练“量”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培养写作的习惯。写日记真的有很多的好处:可以记住时光,珍藏回忆;可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可以锻练毅力,培养个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学功底,帮助学生写一手好文章。日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篇幅可长可短,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要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定期检查,树立榜样,经常鼓励,使学生能坚持写下去,直到让学生觉得每天不写那么几句就觉得手里发痒那就可以让老师放心了。
作文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四种作文指导方法只不过是我受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发而总结出来的四种作文指导方法,也许它们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它们分别从情、理、行、恒四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写作精神,如果运用得好,对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宋建明,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一、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只要一提到要上作文课,不少学生就会感到害怕。害怕的原因不是不愿意写作文,事实上是根本上就觉得没什么东西好写。但老师布置的作文又不能不写,于是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挤,直到写够规定的字数可以勉强交差为止。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能有几篇像样的?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与此相反,我们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却会发现:作文水平一惯较差的学生有时也会写出感人至深,且颇有文采的文章来。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学生在日记中所记之事是对学生心灵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使学生激情满怀,不吐不快。在这种情感状况下行文,哪里还用得着去“挤牙膏”?此时时刻,想说的话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恐怕是想堵都难哟!这样,一篇日记眨眼工夫就可完成,并且,语段中还时不时会有几句有点文采、有点哲理的语句。同样写作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情感背景下却会写出这样简直是天壤之别的文章来,难道不是在向我们暗示作文指导的真谛吗?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作文指导中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角色,激活在学生大脑中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使那些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可歌可泣的事件纷纷涌上学生心头,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作文指导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写作文就成为学生的一件高兴的事情了,哪里还会有学生害怕上作文课呢?不但不会,相反,恐怕是要天天期盼着老师来上作文课了吧!动之以情,是为了让学生有情可诉,有事可写。由此可见,动之以情,是学生写作之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情感准备阶段。
二、晓之以理,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
“晓之以理”,就是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能。虽然我们常常说“文无定法”,但作文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它毫不例外地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例如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存在一定内在规律的。这些规律,就是我们要向学生培养的基本写作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写作技能,就能较快地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是“四不像”,即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而且,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写作技能,是进行创造性写作的前提,就像一个人在学会跑步之前要先学会走路一样,可见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是多么重要啊!
三、导之以行,树立学生写作的榜样。
“导之以行”,就是要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个性心理还不很成熟稳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作用更为重大。试想,为什么在所有“追星族”中,人数最多、追得最狂热是青少年学生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心理还不成熟,还不稳定,很容易崇拜他人,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偶像,偶像的一言一行都是追星族刻意模仿、学习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心理年龄特点可以被老师利用起来并加以引导,使他们逐渐走上写作之路。例如,语文教师要多写下水作文,并把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常展示给学生,那样就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作家老师”的明星形象,从而成为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再如,在学生中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树立学生中的“小作家”形象,让“小作家”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高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谁都知道,要提高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那是要在长时间的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的。如果一个学生到一个学期结束只写了教学常规中规定要写的那七、八个作文,他的作文水平是根本不可能有多大的提高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得适当加大学生写作训练的“量”,而加大写作训练“量”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培养写作的习惯。写日记真的有很多的好处:可以记住时光,珍藏回忆;可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可以锻练毅力,培养个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学功底,帮助学生写一手好文章。日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篇幅可长可短,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要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定期检查,树立榜样,经常鼓励,使学生能坚持写下去,直到让学生觉得每天不写那么几句就觉得手里发痒那就可以让老师放心了。
作文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四种作文指导方法只不过是我受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发而总结出来的四种作文指导方法,也许它们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它们分别从情、理、行、恒四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写作精神,如果运用得好,对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宋建明,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