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回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中共有的艺术形式。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形式在其文字表达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书海之中,领略妙趣横生文字的同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娱自乐”。本文着重剖析语言中的回文现象,感受其中的文字乐趣。
【关键词】 修辞;回文;回文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26-02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有着很多本系统独有的特征。回文体就是其中精妙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学艺术中极具魅力的一种修辞格,彰显了汉字系统的艺术性及可塑性。
回文,也作“回文”“回环”。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回文既可以倒读,也可以顺读。如一副对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回环往复,引人入胜。以下以古人先贤诗作趣谈回文现象,感受绝妙佳句,领略文学之美。
回文体诗作,即顺读,交错读、倒读等都可以合乎自然,表达意境。
池莲照晓月,锦幔拂朝风。
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齐·王融《春游》)
斜峰绕径曲,曲径绕峰斜。
耸石带山连,连山带石耸。
花余拂鸟戏,戏鸟拂余花。
树密隐鸣蝉,蝉鸣隐密树。
(齐·王融《后园作》)
全诗通体回文。即将原诗从末句末字倒读而成另一首诗。
在湖北武陵山区来凤县境内,有一座著名古刹仙佛寺,山门前立着一块高二米的青岩石碑,镌刻一首奇特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道人从四川峨眉山云游至此,即興在青石上挥笔而就,构思奇巧,流畅明朗,想象丰富。无论正读倒读,都是一首绝妙风景诗。还可减字跳句,演绎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清新隽永诗篇。以五言为例:
好景宜晚霞,月白天笼纱。
潭中漾树影,波开留桂花。
如果减去每句诗的第五、第六字,可读为:
花开菊白妍,好景留人天。
霞落潭中影,纱笼树色烟。
又如清代张奕光的《梅》:
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诗倒读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墙隙,薄烟笼水傍。
花开几树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帘半,纱窗绕暗香。
上面这两首回文诗,写景状物,笔墨淡雅。
语句交错成诗。即将诗文按照一定次序回环交错而成诗。如秦观所作《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这十四个字看似很难理解,据说它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苏轼前去秦观家拜访,恰逢时值秦少游出门游玩,少游闻讯便写下这十四字寄给了苏轼。结果只有苏轼解出了精妙: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原来将这十四个字拆开,每个字都用两次,就可以构成一首精巧绝丽的回文诗!而且此诗绝无胡拼乱凑之嫌,每一句都合情合理、韵味盎然,读来回环往复,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古人先贤这样的诗作文字表达甚多,又如唐寅《春夏秋冬》:
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春》
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夏》
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秋》
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冬》
至此,读罢《赏花》,再细品这首《春夏秋冬》,这首诗的读法应该不难而解:
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这首诗只能按顺序交错来读。然而有的则能顺序、逆序交错成诗。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四时山水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春》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夏》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冬》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回文诗,其读法是每句一字到七字为第一句,第四字至第十字为第二句,第十字至第四字为第三句,第七字至第一字为第四句。因此这首诗就是这般: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春》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夏》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冬》
如此组合的四首回文诗,每首无论是从头到尾顺读,还是从尾到头倒读,都是完美的一首诗,不得不感叹诗人匠心独具,驾驭文字的功底。
诗句打破顺读、倒读、甚至可以达到横读、熟读,仍然不失文字表达魅力,延伸审美想象空间。如十六字方阵回文诗:
龙苍海碧 飞鹰旋空 兴极思幽 汉天臻情。
横读:龙苍海碧,飞鹰旋空;兴极思幽,汉天臻情。
顶真环读:龙苍海碧,碧空幽情;情臻天汉,汉兴飞龙。
竖读:碧空幽情,海旋思臻;苍鹰极天,龙飞兴汉。 横回:1.情臻天汉,幽思极兴;空旋鹰飞,碧海苍龙。
2.汉天臻情,兴极思幽;飞鹰旋空,龙苍海碧。
3.碧海苍龙,空旋鹰飞;幽思极兴,情臻天汉。
环读回文:龙飞兴汉,汉天臻情;情幽空碧,碧海苍龙。
竖回文:1.汉兴飞龙,天极鹰苍;臻思旋海,情幽空碧。
2.龙飞兴汉,苍鹰极天;海旋思臻,碧空幽情。
3.情幽空碧,臻思旋海;天极鹰苍,汉兴飞龙。
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文诗是前秦时期的女诗人苏蕙所创造出来的《璇玑图》,她题诗30首,凡840字,后人感慨《璇玑图》之妙,于是在《璇玑图》正中央加入“心”字,成为现在广泛流传的841字版本。显然,苏蕙的回文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又得以传世,成为一种特殊诗体,令人读叹;并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角度,苏蕙织字成锦的技艺,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均有特殊意义,她是历史上最早有发明创造的织绵女工艺家,其才情令人惊叹。
回文作为一种文体,文字表达形式,存在于生活诸多方面,除了文学上的回文,人们还探索到数学中的回文,这看起来似乎比文学中的回文更有意思,数学中的回文往往同數字11有关,比如:121×11=1331;1212×11=135531;1234321×11=13577531;123454321×11=135797531。
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回文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从文字的组合上来说的确是“难能”,但其从内涵上说却真的“不怎么可贵”。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在文字表达上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新诗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戴望舒的《烦忧》,语言的回环表现出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想说又不敢说的烦恼: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表现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押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如沧海桑田,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人世间的兴衰盛亡,生老病死,都逃不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回文或许就是此种现象的印证。回文诗的表达形式无论是“就句回文”“通体回文”“交错回文”“图案回文”,都能让读者感到回文是变化多端的汉字魔方,领略语言的游戏现象。今天认识回文,并非要刻意学习和运用回文,而是通过了解回文表达的形式去了解回文的意义,感知自古至今这种文学形式跨时空所传递的魅力,阅读这种文体时,犹如清晨的雨后,推开封闭了一夜的窗子,清新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沈谦.语言修辞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2]王其峰,孙安邦.中国回文诗图大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余元洲.中国古代回文诗三百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朱敏,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语言学。
【关键词】 修辞;回文;回文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26-02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有着很多本系统独有的特征。回文体就是其中精妙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学艺术中极具魅力的一种修辞格,彰显了汉字系统的艺术性及可塑性。
回文,也作“回文”“回环”。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回文既可以倒读,也可以顺读。如一副对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回环往复,引人入胜。以下以古人先贤诗作趣谈回文现象,感受绝妙佳句,领略文学之美。
回文体诗作,即顺读,交错读、倒读等都可以合乎自然,表达意境。
池莲照晓月,锦幔拂朝风。
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齐·王融《春游》)
斜峰绕径曲,曲径绕峰斜。
耸石带山连,连山带石耸。
花余拂鸟戏,戏鸟拂余花。
树密隐鸣蝉,蝉鸣隐密树。
(齐·王融《后园作》)
全诗通体回文。即将原诗从末句末字倒读而成另一首诗。
在湖北武陵山区来凤县境内,有一座著名古刹仙佛寺,山门前立着一块高二米的青岩石碑,镌刻一首奇特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道人从四川峨眉山云游至此,即興在青石上挥笔而就,构思奇巧,流畅明朗,想象丰富。无论正读倒读,都是一首绝妙风景诗。还可减字跳句,演绎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清新隽永诗篇。以五言为例:
好景宜晚霞,月白天笼纱。
潭中漾树影,波开留桂花。
如果减去每句诗的第五、第六字,可读为:
花开菊白妍,好景留人天。
霞落潭中影,纱笼树色烟。
又如清代张奕光的《梅》:
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诗倒读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墙隙,薄烟笼水傍。
花开几树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帘半,纱窗绕暗香。
上面这两首回文诗,写景状物,笔墨淡雅。
语句交错成诗。即将诗文按照一定次序回环交错而成诗。如秦观所作《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这十四个字看似很难理解,据说它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苏轼前去秦观家拜访,恰逢时值秦少游出门游玩,少游闻讯便写下这十四字寄给了苏轼。结果只有苏轼解出了精妙: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原来将这十四个字拆开,每个字都用两次,就可以构成一首精巧绝丽的回文诗!而且此诗绝无胡拼乱凑之嫌,每一句都合情合理、韵味盎然,读来回环往复,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古人先贤这样的诗作文字表达甚多,又如唐寅《春夏秋冬》:
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春》
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夏》
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秋》
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冬》
至此,读罢《赏花》,再细品这首《春夏秋冬》,这首诗的读法应该不难而解:
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这首诗只能按顺序交错来读。然而有的则能顺序、逆序交错成诗。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四时山水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春》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夏》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冬》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回文诗,其读法是每句一字到七字为第一句,第四字至第十字为第二句,第十字至第四字为第三句,第七字至第一字为第四句。因此这首诗就是这般: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春》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夏》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冬》
如此组合的四首回文诗,每首无论是从头到尾顺读,还是从尾到头倒读,都是完美的一首诗,不得不感叹诗人匠心独具,驾驭文字的功底。
诗句打破顺读、倒读、甚至可以达到横读、熟读,仍然不失文字表达魅力,延伸审美想象空间。如十六字方阵回文诗:
龙苍海碧 飞鹰旋空 兴极思幽 汉天臻情。
横读:龙苍海碧,飞鹰旋空;兴极思幽,汉天臻情。
顶真环读:龙苍海碧,碧空幽情;情臻天汉,汉兴飞龙。
竖读:碧空幽情,海旋思臻;苍鹰极天,龙飞兴汉。 横回:1.情臻天汉,幽思极兴;空旋鹰飞,碧海苍龙。
2.汉天臻情,兴极思幽;飞鹰旋空,龙苍海碧。
3.碧海苍龙,空旋鹰飞;幽思极兴,情臻天汉。
环读回文:龙飞兴汉,汉天臻情;情幽空碧,碧海苍龙。
竖回文:1.汉兴飞龙,天极鹰苍;臻思旋海,情幽空碧。
2.龙飞兴汉,苍鹰极天;海旋思臻,碧空幽情。
3.情幽空碧,臻思旋海;天极鹰苍,汉兴飞龙。
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文诗是前秦时期的女诗人苏蕙所创造出来的《璇玑图》,她题诗30首,凡840字,后人感慨《璇玑图》之妙,于是在《璇玑图》正中央加入“心”字,成为现在广泛流传的841字版本。显然,苏蕙的回文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又得以传世,成为一种特殊诗体,令人读叹;并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角度,苏蕙织字成锦的技艺,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均有特殊意义,她是历史上最早有发明创造的织绵女工艺家,其才情令人惊叹。
回文作为一种文体,文字表达形式,存在于生活诸多方面,除了文学上的回文,人们还探索到数学中的回文,这看起来似乎比文学中的回文更有意思,数学中的回文往往同數字11有关,比如:121×11=1331;1212×11=135531;1234321×11=13577531;123454321×11=135797531。
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回文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从文字的组合上来说的确是“难能”,但其从内涵上说却真的“不怎么可贵”。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在文字表达上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新诗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戴望舒的《烦忧》,语言的回环表现出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想说又不敢说的烦恼: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表现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押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如沧海桑田,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人世间的兴衰盛亡,生老病死,都逃不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回文或许就是此种现象的印证。回文诗的表达形式无论是“就句回文”“通体回文”“交错回文”“图案回文”,都能让读者感到回文是变化多端的汉字魔方,领略语言的游戏现象。今天认识回文,并非要刻意学习和运用回文,而是通过了解回文表达的形式去了解回文的意义,感知自古至今这种文学形式跨时空所传递的魅力,阅读这种文体时,犹如清晨的雨后,推开封闭了一夜的窗子,清新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沈谦.语言修辞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2]王其峰,孙安邦.中国回文诗图大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余元洲.中国古代回文诗三百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朱敏,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