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调查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发病的生理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临床诊断要点,探寻该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时机选择,分析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及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治;相关因素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突出的表现是脑底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当发生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1],为此,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要点及治疗方法等进行概述,为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生理病理机制 血压增高是脑出血的根本原因,当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即可发生脑出血,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可使患者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病变初期脑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脑血管的弹力降低、脆性增加,当血压骤然升高时,会引起脑动脉破裂出血,此外,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临床存活患者也会有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2]。
2临床诊断及特征 高血压性脑出血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该病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查看患者临床表现、有无高血压病史及颅脑CT检测结果等,根据以上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最终做出判断,但部分有动脉瘤、血管畸形的高血压患者早期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诊断,只有在晚期采用强化MRT扫描才能做出诊断,而且临床上多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因此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常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发作,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促、进展快,多数患者多在短时间内病情发展至高峰,起病初期患者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瞳孔缩小等症状,随着病情加剧会出现嗜睡及昏迷,出血导致的血肿压迫脑组织会出现脑疝和颅内压增高,最后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弱及中枢神经衰弱。
3临床治疗方法概述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水平,急性出血时迅速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功能损伤,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可防止脑动脉继续出血,而且可减轻脑组织水肿,但降压应缓慢平稳,血压快速降低或降低幅度过大,会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进而诱发脑组织低灌注损伤,降低颅内压则是为了减轻脑水肿导致的血脑屏障破坏,对于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价值。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出现腹泻、呕吐患者,应适当增加输液量,同时注意防止低血钠症加重脑水肿[4]。
3.2手术治疗 危重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手术治疗成为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唯一手段,通常发病后24h内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采用手术治疗,合并有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昏迷及脉缓等脑干受压体征的患者不宜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的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梗阻性脑积水、脑叶出血及占位明显等均不宜采用手术治疗,上述患者手术治疗不仅临床效果差,而且可能造成正常脑组织破坏;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小脑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出血脑室引流术、钻孔扩大骨传血肿清除术及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不同手术方法适于不同病情患者,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和逆转神经功能缺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3康复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病死率低,而存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存活后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故而存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后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可调动患者机体内部潜力,启动神经组织内部通路及神经组织细胞功能的重组,不断的康复锻炼刺激能抑制低位中枢的原始性反射,异化中枢神经反射及周围本体感觉,使中枢和低位中枢可达到平衡、统一和协调,进而逐步恢复各肌群间的分离和精细性功能活动。
4其他注意问题 血压长期处于高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根本病因,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可预防脑出血发生,但脑出血的病因众多,高血压仅是众多诱因中的独立性高危因素,在有效调控血压同时,还应注意其他病因的预防,同时,控制血压应遵循个性化、逐步、平稳的原则,以防止快速降压导致的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损伤。脑出血患者术后采用何种营养摄入方式存在较大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加上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术后患者宜采用胃肠外营养摄入方式,但消化道营养摄入能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改善患者正常细胞代谢和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亦可维持肠道内正常菌群生长,发挥肠道的化学屏障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脑出血患者早期即可采用胃肠道摄入营养方式。
5展望
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研究较多,临床可根据临床症状、有无高血压病史及CT扫描等情况进行综合诊断,临床治疗则可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均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提高存活率及治疗后生活质量为根本原则,最终为每位患者制定出规范的、个性化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邢栋.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及手术方式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5,21(2):8-9.
[2]高利,姜树军,牛俊英.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77-979.
[3]李健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观察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40-41.
[4]李传勇,刘海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35(6):1275-1276.
【摘要】调查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发病的生理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临床诊断要点,探寻该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时机选择,分析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及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治;相关因素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突出的表现是脑底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当发生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1],为此,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要点及治疗方法等进行概述,为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生理病理机制 血压增高是脑出血的根本原因,当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即可发生脑出血,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可使患者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病变初期脑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脑血管的弹力降低、脆性增加,当血压骤然升高时,会引起脑动脉破裂出血,此外,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临床存活患者也会有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2]。
2临床诊断及特征 高血压性脑出血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该病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查看患者临床表现、有无高血压病史及颅脑CT检测结果等,根据以上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最终做出判断,但部分有动脉瘤、血管畸形的高血压患者早期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诊断,只有在晚期采用强化MRT扫描才能做出诊断,而且临床上多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因此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常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发作,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促、进展快,多数患者多在短时间内病情发展至高峰,起病初期患者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瞳孔缩小等症状,随着病情加剧会出现嗜睡及昏迷,出血导致的血肿压迫脑组织会出现脑疝和颅内压增高,最后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弱及中枢神经衰弱。
3临床治疗方法概述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水平,急性出血时迅速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功能损伤,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可防止脑动脉继续出血,而且可减轻脑组织水肿,但降压应缓慢平稳,血压快速降低或降低幅度过大,会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进而诱发脑组织低灌注损伤,降低颅内压则是为了减轻脑水肿导致的血脑屏障破坏,对于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价值。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出现腹泻、呕吐患者,应适当增加输液量,同时注意防止低血钠症加重脑水肿[4]。
3.2手术治疗 危重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手术治疗成为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唯一手段,通常发病后24h内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采用手术治疗,合并有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昏迷及脉缓等脑干受压体征的患者不宜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的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梗阻性脑积水、脑叶出血及占位明显等均不宜采用手术治疗,上述患者手术治疗不仅临床效果差,而且可能造成正常脑组织破坏;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小脑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出血脑室引流术、钻孔扩大骨传血肿清除术及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不同手术方法适于不同病情患者,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和逆转神经功能缺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3康复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病死率低,而存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存活后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故而存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后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可调动患者机体内部潜力,启动神经组织内部通路及神经组织细胞功能的重组,不断的康复锻炼刺激能抑制低位中枢的原始性反射,异化中枢神经反射及周围本体感觉,使中枢和低位中枢可达到平衡、统一和协调,进而逐步恢复各肌群间的分离和精细性功能活动。
4其他注意问题 血压长期处于高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根本病因,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可预防脑出血发生,但脑出血的病因众多,高血压仅是众多诱因中的独立性高危因素,在有效调控血压同时,还应注意其他病因的预防,同时,控制血压应遵循个性化、逐步、平稳的原则,以防止快速降压导致的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损伤。脑出血患者术后采用何种营养摄入方式存在较大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加上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术后患者宜采用胃肠外营养摄入方式,但消化道营养摄入能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改善患者正常细胞代谢和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亦可维持肠道内正常菌群生长,发挥肠道的化学屏障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脑出血患者早期即可采用胃肠道摄入营养方式。
5展望
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研究较多,临床可根据临床症状、有无高血压病史及CT扫描等情况进行综合诊断,临床治疗则可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均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提高存活率及治疗后生活质量为根本原则,最终为每位患者制定出规范的、个性化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邢栋.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及手术方式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5,21(2):8-9.
[2]高利,姜树军,牛俊英.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77-979.
[3]李健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观察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40-41.
[4]李传勇,刘海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35(6):127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