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灵活性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施行开放式教学,不但一改过去的枯燥、死板的授课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主体地位;变教师的灌输课堂为学生主动探究求索的课堂,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一、新课标把握的灵活性
  过去的课程教学实际目标指向是考试,就是平时中考、模考和最终的高考,全校师生都重视结果分析,忽视过程把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从新课程标准入手,吃透新课标,用开放式数学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好数学课程的价值性,把高中数学定位成一门基础学科,明确数学的价值,在开放式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不是为了一时的考试,而是终身的发展。
  例如,学习高一数学函数的奇偶性,教师就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者两种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开放空间,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像,分析其性质。并引导学生把它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与绘画设计、工业流线设计、对称美学等联系起来。这种开放式教学就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灵活把握。
  二、教学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的思维直接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变教师知识的传授为课堂的引导,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亲身体验;教师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者变为现在的组织解惑者,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新型的知识框架体系。
  例如,学习指数函数,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去研究教材,分析例题,在亲历体验中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共同的难题集中由老师来组织解决。教师退居幕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进行必要的解惑和点化总结。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材实际,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师结合学生基础层次、教材难度和学校硬软件设施,灵活选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接受新知,提升能力;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灵活变通。教师把教学的模式充分开放,实现教学模式和教材、学生的有机统一。
  例如,学习完高一数学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着灵活考查学生能力的原则,向学生命制一道试题:有关正整数数列3,9……2187,……求2187在该正整数数列中是第几项?这道题既是高考常考的试题类型,通过学生的经验猜想和实践解答,教师就可以以练习带动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回顾整合与比较,并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水平,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提供依据。
  四、教学环境的灵活性
  高中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理性思考较重的学科,学生反复做题总有一种枯燥感,如果教师的教学环境仍然沿袭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室内环境,高中数学课堂势必显得气氛沉闷,方式呆板。开放式数学教学倡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境,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转变和突破,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动听讲,被动做题,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学环境突出自由、轻松、积极、活跃等,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走出课堂,走向课外校外,走向生产生活。
  教学不再是教师给条件,学生算结果,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问题去创造性地补充条件。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设灵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在学生的参与思考中,就会涉及众多的数学知识点,如中点公式、抛物线焦点坐标、根与系数的关系等。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自主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环境中,激活思维,突破创新,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能力。
  总之,开放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处理整个教学过程,打破固定模式,不断突破创新,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以灵活的方式践行数学新课程理念,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短语音系学主要从音系的角度探讨句法与音系的接面问题,传统研究主要以直接句法作用论与间接句法作用论为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优选论的发展,以优选论为基础的相关研究成为
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科研兴教,充实优化教科研队伍,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研究,鼓励教师脱颖而出。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能够给教育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一线教师的自主式教育研究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地促使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不断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公司的客观要求,其内涵和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较为完善,大多数公司也勇于承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