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究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方法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7例.参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闭合
【机 构】
:
117014,辽宁省本溪市钢铁(集团)南芬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方法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7例.参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3%,参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05).研究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55±1.22)分,功能评分为(92.3±12.7)分,Bstra解剖评分为(95.3±13.4)分;与参照组患者的(3.33±1.16)、(95.3±13.9)、(97.3±10.9)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均有优势,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在复杂股骨粉碎骨折治疗中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例复杂股骨粉碎骨折患者以AO分型为依据,8例C1型,4例C2型,7例C3型,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髓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1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黏膜组织中CEBPB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EBPB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6%(13/81),癌旁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单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与胃癌远处转
相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仍然存在明显不同的预后状态,这使得根据临床分期的治疗规约存在实际上的不足.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为主的手段寻找与患者预后生存相互关联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进行更细节的分子分型,从而为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一些标志物可以用于胃癌的靶向性治疗,HER2抗体是目前指南中唯一通过的靶向类药物.随着靶向类药物的不断研发与演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靶向类药物进入胃癌临床。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对颈椎病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150例颈椎病致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
目的 分析阑尾脓肿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49例阑尾脓肿患者做为手术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接受非手术治疗的51例阑尾脓肿患者做为非手术组,观察两组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重要的分子特征.对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诊断KIT阴性GIST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此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把基因突变状态作为判断GIST预后因子的可行性。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疼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75例膝关节骨关节疼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
目的比较分析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7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接受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3年生存率为86.8%.生存分析显示,GIST生长方式、最大径、形态、边界、坏死形式、溃疡形成、周围侵犯及肝转移等CT征象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均P<0.05).但G
目的 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 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