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芳营救文化大家聂绀弩纪实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度时期,撰写朱静芳的文章连连见诸于报端和书刊,在网上搜索一下“朱静芳”,便会闪现出有关她的许多资料。撰写者们对她的兴趣集中于她在自己落难之时,在没有分文收入的情况下,千里迢迢,两次从北京到山西晋南的监狱,去营救一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素不相识的七旬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名震九州的文化大家聂绀弩。聂绀弩之所以了不得,是因为他有太多的与众不同:蒋介石、周恩来的学生,邓小平、蒋经国的同窗,毛泽东的诗友,陈毅与张茜的红娘;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社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杂文的影响仅次于鲁迅,鲁迅逝世后,他为八名抬棺者之一;晚年诗作大放异彩,其开创的“绀弩体”受到胡乔木的推崇。此公文可入相,武可为将,而他的大半生却过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坐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大牢,建国初期应邀从香港回北京“共商国计”,“反胡风”运动中他被隔离反省,“反右”时他又被戴帽流放北大荒,“文革”之初以“现行反革命”被捕,古稀之年被判无期徒刑。因为聂绀弩的名气,侠肝义胆去救他的朱静芳也就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聂老那首六句古风体诗《赠静芳大姐之并州》,更让人们对这位不凡女性肃然起敬。诗是这样写的:
  急人之急女朱家,两度河汾走飞车。
  刀笔纵横光闪闪,化杨枝水洒枯花。
  劝君更进一杯茶,千里万里亦中华。
  所谓朱家是引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述的朱家,“专趋人急,甚己之私”。聂绀弩称赞朱静芳是当代女朱家,正是因为朱静芳为营救他而两度奔走,极尽周折。“化杨枝水洒枯花”是_二句饱含泪水的诗,这泪是悲恸的泪,是感激的泪,是庆幸的泪,是发自聂老内心真情的泪。
  营救聂绀弩的过程具有传奇色彩,撰写这段过程的版本有所不同,但都肯定是朱静芳两度河汾奔走的结果。
  朱静芳是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审判员,“反右”斗争中,被无辜戴上右派帽子而革职回乡。在到北京上访过程中,她认识了聂绀弩的夫人周颖,并与之成为患难知己。当得知自己敬仰的聂绀弩于1967年1月25日秘密被捕,被羁押在山西稷山县的一所监狱里时,朱静芳拍案而起了。聂绀弩在抗战时期撰写的《论女权》,她是读过的。在朱静芳的心目中,聂绀弩就是追随鲁迅的一名斗士!以她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的职业敏感和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的责任感,她急人所急了,尽管自己尚在泥淖之中。
  为了聂绀弩的事情,1974年2月,朱静芳借回山西等“结论”,只身单影来太原摸底。在省法院,她有意识地走访了老同志、老朋友。闲谈中,得知新来的老张刚从稷山法院调来不久,而老张对正在落魄的朱静芳也早有耳闻,并且对她十分崇敬,他极愿意帮助朱静芳查访聂绀弩的目前境况。喜出望外呀,朱静芳的民间活动居然如此顺当。当晚,她就乘火车回到北京。紧接着。朱静芳这个“戴罪之人”陪着“罪人”聂绀弩的妻子周颖演绎了一场“千里寻夫”的凄美活剧。
  此时的聂绀弩正在稷山的监狱里服刑。当静芳陪着周颖风尘仆仆赶到稷山时,周颖一下子被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目光呆滞的老人惊呆了。在这方若井口的小天地呆了7年的聂老甚至连相依为命几十年的老伴都认不出来了。这位曾经的斗士已无任何遮雨挡风的能力,弱不禁风。乍一相见,周颖恍如隔世,心痛不已;静芳心中一颤,震撼万分。命运如此残酷,静芳的泪水顺颊而下:我能不帮一把吗?!
  但是,更叫她们震惊的是,几个月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判决:聂绀弩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被押送临汾三监狱服刑。这是当时的公安部长亲自审办的通天大案,转押山西稷山7年,不审不判,7年之后,来了一纸枉法判决——无期,这对于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不啻于死刑。看来,聂老活着是不可能出去了,周颖甚至想就在临汾租间房屋住下来,也好经常去探视身子愈来愈弱的聂老。而此时的朱静芳也实在按捺不住狂跳的心,侠胆骤然升腾:即使再难,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让聂老早日获得减刑或是保外就医,活着回到北京。
  1975年7月,朱静芳和周颖南下晋南,直奔古城临汾。临汾监狱内勤彭元芳是静芳的南方老乡,而彭元芳的丈夫杨孔珍恰是监狱长。故友相见,自然有叙不完的旧情。静芳住在了老彭的家里,饭桌上,床头边,静芳成了聂绀弩文化功绩的宣传者。此时,她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法院系统批判的对象,倒像是20多年前地下工作的尖兵,勇敢而机敏,激愤而热情。她讲聂老的革命经历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讲周颖是怎样一位出色的“北伐女兵”,这许多年来如何含辛茹苦企盼和寻找聂老……她讲得如诉如泣,老杨和老彭听得热泪盈眶。监狱长老杨决定在生活上给予聂老特殊的照顾,让他从集体监舍搬到单间,为他配备了桌椅书报,甚至还有文房四宝,并安排一个犯人给他送饭。从此,聂老不再参加任何劳动,他高兴地对眼泪婆娑的妻子说,你就放心吧,这不跟住旅馆一样吗?在静芳的感召下。聂老本已枯萎的心田得到了雨露般的滋润,渐渐复苏,在监舍里,他绞尽脑汁回忆并重新整理散落了的诗稿,以至后来有了著名的《散宜生诗》的问世。离开临汾前,静芳对老彭夫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能让聂老死在监狱里。
  时隔不久,三监狱接到上级关于继续清理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的文件。经过仔细摸底,包括聂绀弩在内共有9人符合条件(聂老1928年在南京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社长)。但是,文件规定,犯现行罪的不能列入清理范围。聂老是典型的现行罪,根据判决书上所言,他的罪行可谓重矣:“该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极端仇视,经常和一些右派分子大肆散布反动言论,恶毒地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大量书写反动诗词,为反革命分子胡风、右派分子丁玲喊冤叫屈,妄图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对这样一位量刑极重的“阶级敌人”,监狱能不能宽释?三监狱的领导们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时监狱本有8名这类人员特赦,内有一人死了,所以,借机补报了聂绀弩。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聂为“国民党军警特人员”作出了“宽大释放”裁定书予以特赦。于是,聂老于1976年由其妻周颖直接从监内接回北京。
  释放一个反革命,要冒多大风险?生活在政治高压下的人们提起当时的环境,一定会不寒而栗。如果有人将朱静芳及杨监狱长夫妇告发,他们也必定会以反革命罪连坐了。但是,这件事在这几位精于法律和政策的政法干部的精心操作下,有条不紊地办成了,一代文豪聂绀弩健康地回到北京,并且奇迹般地延续了10年生命,完成了传世之作《聂绀弩文集》和《散宜生诗》。如果没有静芳挺身而出,几度河汾,聂老的生命就可能在监狱悄然而终,后人也就再也品读不到聂老的作品了。
  聂老出狱后,静芳常出入于聂老家。聂老夫妇待她如亲人,她一有时间就帮着聂老抄诗,相互间也不断地酬唱。由于静芳早年丧偶,聂老夫妇还为她介绍了新的老伴凤震东,1980年静芳完婚时,聂老特作一首诗,题为《朱凤二友吉席》。诗云:
  笄年弱冠易情痴,世味成酸苦未知。‘
  四海归来偏晚日,一生最解用情时。
  干柴烈火无完了,才子佳人信有之。
  春满今宵同恨恨,相逢谁遣卅年迟。
  末署:聂绀弩率草奉贺。
  1983年,聂老八十大寿时,静芳也敬献一首诗:“今年正是春光好,老友前来祝寿怀。八十诗翁顽似铁,几番风雨几荣归。”
  静芳平反后回太原复职,聂老和着泪水写下了文章开头的那首《赠静芳大姐之并州》。聂老的知交萧军看后对静芳笑道:“正是你的杨枝水把老聂这朵枯花浇活了!”
  1987年3月26日,84岁的聂老走完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静芳夫妇俩专程参加了追悼会,共同敬挽他们的绀弩兄:“万古流芳君未老,一片丹心照汗青。”
  
  责编 卫清萍
其他文献
主动进攻 扭转战局    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决定由我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长,耿方琦同志任副科长。我向组织和肖克司令员、罗瑞卿政委、耿飚参谋长分别提出建议,由耿方琦同志任科长,我任副科长。理由是:耿方琦同志年龄比我大,各方面比我老练。他到北平军调部工作以前在延安中央军委工作,我是老晋察冀军区的人,对这里情况较为熟悉,为了他能大胆工作,充分发挥才能,我做他的助手,并非推卸责任,主要是对
期刊
一    1965年秋天,我在创作上遇到了一点麻烦。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初稿完成后,交给了上海一家出版社。他们审读后发来电报,邀我立即去上海谈意见。编辑,编辑部的主任、副主任一起和我谈,肯定了初稿,又提出三条意见,要我尽快把稿子改出来。这部长篇,后来出版时的内容说明是这样写的:“描写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塞上古城某动力机厂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等技术人员,围绕科学实验、生活理
期刊
1969年初春的北京西郊,春寒料峭,阵阵刺骨的寒风卷着沙砾,摇撼着路旁的大树。这一切,使得位于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中间的那一座俄式别墅小院,更显得阴森、孤寂。这座小院的四周有3米多高的砖砌围墙,墙上架着1米多高的电网。那院墙内的树木已长到十几米高,把院内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和后小院平房遮盖得严严实实,仿佛与世隔绝似的。    一    对刚从江苏入伍来到首都警卫部队某连执行监护任务的新
期刊
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军区部队工作多年,转业回后又在山西省晋中地区行署驻疆办事处负责了几年工作。在新疆的日子里,我和自治区党、政、军山西籍老领导以及广大的山西籍老同志、老战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栗寿山(定襄人)、副书记张思学(洪洞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谢高忠(原平人)、军区副司令员段长金将军(祁县人)、军区副政委张明儒将军(临县人)、军区副政委姚铁山将军(榆社人)以及刘
期刊
约塞夫·弗拉维(37-约98):古犹太历史学家。生于耶路撒冷之名门。著有《犹太战争史》、《犹太古史》。  狄托(39-81):古罗马皇帝(79-81),韦斯巴芗之子。  耶路撒冷最后被狄托率领的罗马军队攻陷。约塞夫·弗拉维是犹太人,但他在此之前已经效忠于罗马人了。    由于无法忍受的饥饿,城市里死亡的人数日益增多。为争夺食物,在每幢房屋里都有暴力发生,即使是那些最亲密的家庭也争斗纷起,拳脚相加,
期刊
2005年2月18日早晨8点50分,三辆大巴从韩国棋院门前出发,前往朝鲜金刚山。出发前,我们拿到一份日程表和参加人员名单,发现竟然有近160人参加这次活动。到韩国6年了,我们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棋界人物同时出动,可以想见朝鲜在韩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们坐的是1号车,大多数棋手都在我们车上。李昌镐、崔哲翰自然不用说了,还有曹薰铉老师一家(他们的两个女儿也去了)以及金承俊、梁健等等。车坐的满满的,连
期刊
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    1956年3月26日,上海。一条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通过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一下子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沸沸扬扬地传开了——  “正在举行的上海市人民镇压反革命分子斗争展览会上,展出了一个男扮女装特务案件的罪证……”  于是,人们以先睹为快的好奇心,潮水般地涌向展览馆,一睹这位“风流女郎”的迷人风采;万国雄所居住的上海雁荡路55弄地区,更是成了一处神秘莫测的场所,从四面八
期刊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
期刊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袁世凯为称帝向日本妥协,指令北洋政府外交部签约。负责签字的外交总长陆征祥(1871-1949)招来国内一片唾骂声,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半生的忏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修道士外长”。  陆征祥自幼学习外文,尤擅俄文,于1893年起奉派担任清政府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并娶比利时信奉天主教的女子培德为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时任驻俄公使的
期刊
我出生于1914年(民国3年),山西省雁北地区怀仁县人。自幼嗜读经史,奋发向上。从大同三中毕业后,我于1932年背负简单行李经本县金沙滩徒步南下,过山阴城搭乘马车翻过雁门关,穿越忻定盆地,行程600多华里,辗转一周后到达省城太原。原意是想考山大法政科系,因从该系毕业后出路较好,可充任法庭职务,还有较优渥之薪资,但因实无力缴纳学杂支出费用,只好放弃。当时因穷困一天只吃一餐,在人力车夫聚集之街边棚下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