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住在黄河岸边一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几个小村子毗邻而居,相依相傍。
年纪渐长,颇有了些怀旧心理。蓦然回首时,童年岁月即似那熟悉的小村庄上空飘荡的炊烟,丝丝缕缕,袅袅渺渺,穿越时光,清晰呈现在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时期,物质极端匮乏。副食品短缺,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好多商品皆凭票定量供应。
欲望低,也就易满足。但,小孩子都是嘴馋的。凡是能吃到嘴里的吃食,都能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与满足!
一、蝎豆·爆米花
俗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出了正月,年味渐渐淡去,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二月二,龙抬头。”母亲拿出事先挑拣好的黄豆,倒出玻璃瓶中的红糖,给我们炒蝎豆了。先将豆子放在大锅里炒开了花,在豆子快要出锅时放进红糖,用铲子快速翻炒几下,然后赶紧翻倒在面板上,用筷子快速拨拉开,凉透。偷捡一颗,放进嘴里一嚼,咯嘣脆,又香又甜!
听到街上传来“嗵”的闷响声,小孩子们欢喜地叫道:“呀!爆米花儿的来了!”大家争抢着用瓢子舀了玉米,拿上小簸箕,跑到街上。
路口的崖头上,大大小小的孩子排起了长队,每个人的脚边放着自家的搪瓷缸或瓢子。里面盛着或多或少的黄澄澄的玉米,只有少数几个盛的是白花花的大米。来爆大米花的是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家境困顿些的人家,如若孩子要爆大米花,家里大人会训斥:“啧啧,浪费大米啊!别‘抛福’啦!”
爆米花的是一位老人,面色黝黑,正乐呵呵地忙活着。爆玉米花用的是一个特制的铁锅:中间粗,两头细,顶上有盖子。老人手脚麻利地把玉米倒进锅里,用盖子封好,然后把铁锅架在架子上。架子下面,是烧得正旺的炭火盆。老人一手拉风箱,一手摇动铁锅一端的把手,让铁锅不停地转动起来。铁锅把手上,有一个圆圆的表盘,老人不时地看一下时间。大约过了十来分钟,老人停住手,把铁锅从架子上拿下来,放到地上。用脚踩住铁锅另一端的踏板,只听“嗵”的一声响,锅上的盖子爆开了!铁锅里黄澄澄的玉米粒已变成了白花花的玉米花!随着从铁锅里爆出的白烟,玉米花的香味也四溢开来!老人把玉米花倒进这家孩子的簸箕里,这家孩子交给老人一角钱,然后乐颠颠地端着一簸箕白花花的玉米花回家了……
二月二前后,就是农家孩子幸福无比的日子。每个人口袋里都鼓鼓囊囊地装满了玉米花或蝎豆。有时候,两个小伙伴见了面,还会互换一下吃食,用一把玉米花换一把糖豆或咸豆,仰头放进嘴里,“咯嘣嘣”嚼得满口生香……
童年的岁月,因了这咯嘣脆的蝎豆和爆米花,愈品味儿愈浓!越嚼味儿越香!
二、消息牛(金蝉)
初夏时节,天气慢慢变热了。当树林里“知了知了”的消息牛(蝉)叫声响起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心里就发痒起来。
吃过晚饭,小孩们放下饭碗就往外跑,把母亲“慢点跑”的叮嘱声远远抛在身后。
刚刚下过一场雨,村边小树林的地面上湿湿的,踩在上面软软的,鞋底上糊上了泥巴。顾不上这些,大家都弯腰,低头,睁大眼睛仔细地在地面上寻找着消息牛的洞口。因刚下过雨,地面土壤变得湿软,所以消息牛更容易从地下钻出来。
树林边的小河里传来阵阵蛙鸣,此起彼伏。
不大一会,就有孩子高兴地叫起来:我找到了一只!大家快速围拢来,只见地面上有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小洞,用小手指轻轻一挑,小洞变大了。把食指伸进洞里,感觉有个东西轻轻钳住了你的指头,快速把手指向上一提,就有一只消息牛被提了出来。消息牛有成人的大拇指大小,长着两只大钳子,后面四条腿,身上还粘着一些湿土。别的孩子见了,羡慕得不得了,更加仔细地低头找寻起来。最后,每个人都有了可喜的收获。
消息牛带回家,让母亲用盐腌一下,蒸窝头的时候顺便放进锅里蒸熟,就变成了让孩子们欣喜不已的美味佳肴。
在那个物质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这些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为我们的童年时光增添了多少活色生香的趣味啊!
三、虾酱
虾酱,是黄河口一带的特产。
黄河口的虾酱有两种,一种是虾子酱,一种是蜢子酱。
将捞上的小虾,冲洗干净,用特制的机器研碎,再按照一斤虾、四两盐(5:2)的比例,放入粗盐腌制,半月左右,即成虾子酱。
蜢子酱的做法稍显复杂。将虾子酱放入敞口坛子中,不加盖,只罩上纱网遮挡蝇虫。每天用长把木勺从底向上翻搅,一天搅拌一次。如搅拌不及时,缸底的虾酱就会变黑变质,无法食用。这样经过三四个月的连续搅拌和发酵,虾子酱就变成了蜢子酱。
听人说,制作蜢子酱必须经过炎热的六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六月天气热、温度高,发酵效果比较好的缘故吧!
虾子酱颜色粉红鲜亮,里面点缀些许整个的小虾米;蜢子酱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酵和搅拌,颜色变成了紫红,质地更加细腻黏稠,味道也更加浓郁醇香。
小时候,各类物资匮乏,特别是蔬菜短缺。到了严寒的冬季,很多蔬菜都没有了,除了人们平常吃的萝卜白菜,就靠虾酱和瓜子咸菜佐餐。
虾酱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
比如蒸虾酱。在虾酱碗中打进一颗鸡蛋,滴入几滴食用油,放入葱花、豆腐、花椒,用筷子搅匀,上锅蒸。二十分钟左右蒸熟。这时候,虾酱已凝固成块,香味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炒虾酱的做法更加简便。锅中放油,油至八成熟,放入虾酱、葱花、干红辣椒、花椒、八角,翻炒,几分钟后出锅。炒熟的虾酱,色泽更加红黑鲜亮,表面覆盖着一层亮汪汪的虾油沫,尝一口,咸香浓郁,回味悠长。这时候如果再伴之烙饼和大葱,那可真是人间至醇的美味佳肴啊!
据说,外地人不爱吃虾酱,就像有些人吃不惯臭豆腐的味道一样。可黄河口的虾酱,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口人。虾酱的味道,就似那家乡故土的味道,醇厚绵长,让黄河口人魂牵梦萦,无法忘怀。
四、年糕·炸花花
进了腊月沿儿,年味越来越浓了。
辛苦一年了,乡亲们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了。人们忙着扫屋、祭灶、贴春联,村子里的空气中流淌着忙碌、喜庆的气息。
到了腊月二十八,奶奶和母亲就张罗着蒸年糕、炸花花了。
奶奶拿出秋季里贮存起来的红枣,精捡,洗净,煮熟。黍面里加温水,再放进煮熟的红枣,用手搅拌均匀,捏成上尖下圆、底部有一个圆洞的窝头形状,上笼屉,蒸熟。
刚出锅的年糕,热腾腾,香喷喷。可是,这时候,千万不要性急地拿起就吃,否则就会烫了嘴。稍稍晾一会,用筷子叉起一个年糕,一口咬下去,粘香糯软,枣味蜜甜,滑润可口。
蒸好年糕,奶奶和母亲就开始忙活着炸花花了。
把珍藏着的白面拿出来,加水,揉好,撮成一个个面几子,然后再精心地捏出各种形状,小兔、小鼠、小花、元宝、麻花……奶奶的手特别巧,捏的小花、小鸟活灵活现。这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就挤来挤去地观赏、品评,啧啧称奇。有时每人还偷拿上一小块面捏着玩,往往,面团在我们的手里捏来捏去,白面团就变成了黑面团。
奶奶见了,也不加呵斥,笑眯眯地瞅着我们,满脸慈祥。
花花捏好后,开始炸花花了。
炸花花用的是平常做饭的大铁锅。灶膛里加柴,锅热了。放油,等油冒热气的时候,把花花放进去炸。不时用锅铲翻转一下,让花花炸透。等花花炸至金黄色,用有小漏眼的笊篱捞出,沥干油,放进盘子里晾一晾,拿起一个,咬一口,酥香焦脆!
蒸年糕,炸花花,奶奶和母亲每年都精心地准备,潜心地制作,近乎虔诚。这一切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爱和祝福,也包含着淳朴勤劳的庄户人对家人、对明年的收成、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冀!
舌尖上的童年滋味,隽永芬芳,那是幸福的味道。愈品味愈浓,愈品味愈香!
让我们保留一缕童年的幸福味道在心中吧。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使遭遇到了暴风骤雨、艰难坎坷和喧嚣烦扰,我们也不会惊慌,不会颓废,不会退缩。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年纪渐长,颇有了些怀旧心理。蓦然回首时,童年岁月即似那熟悉的小村庄上空飘荡的炊烟,丝丝缕缕,袅袅渺渺,穿越时光,清晰呈现在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时期,物质极端匮乏。副食品短缺,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好多商品皆凭票定量供应。
欲望低,也就易满足。但,小孩子都是嘴馋的。凡是能吃到嘴里的吃食,都能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与满足!
一、蝎豆·爆米花
俗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出了正月,年味渐渐淡去,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二月二,龙抬头。”母亲拿出事先挑拣好的黄豆,倒出玻璃瓶中的红糖,给我们炒蝎豆了。先将豆子放在大锅里炒开了花,在豆子快要出锅时放进红糖,用铲子快速翻炒几下,然后赶紧翻倒在面板上,用筷子快速拨拉开,凉透。偷捡一颗,放进嘴里一嚼,咯嘣脆,又香又甜!
听到街上传来“嗵”的闷响声,小孩子们欢喜地叫道:“呀!爆米花儿的来了!”大家争抢着用瓢子舀了玉米,拿上小簸箕,跑到街上。
路口的崖头上,大大小小的孩子排起了长队,每个人的脚边放着自家的搪瓷缸或瓢子。里面盛着或多或少的黄澄澄的玉米,只有少数几个盛的是白花花的大米。来爆大米花的是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家境困顿些的人家,如若孩子要爆大米花,家里大人会训斥:“啧啧,浪费大米啊!别‘抛福’啦!”
爆米花的是一位老人,面色黝黑,正乐呵呵地忙活着。爆玉米花用的是一个特制的铁锅:中间粗,两头细,顶上有盖子。老人手脚麻利地把玉米倒进锅里,用盖子封好,然后把铁锅架在架子上。架子下面,是烧得正旺的炭火盆。老人一手拉风箱,一手摇动铁锅一端的把手,让铁锅不停地转动起来。铁锅把手上,有一个圆圆的表盘,老人不时地看一下时间。大约过了十来分钟,老人停住手,把铁锅从架子上拿下来,放到地上。用脚踩住铁锅另一端的踏板,只听“嗵”的一声响,锅上的盖子爆开了!铁锅里黄澄澄的玉米粒已变成了白花花的玉米花!随着从铁锅里爆出的白烟,玉米花的香味也四溢开来!老人把玉米花倒进这家孩子的簸箕里,这家孩子交给老人一角钱,然后乐颠颠地端着一簸箕白花花的玉米花回家了……
二月二前后,就是农家孩子幸福无比的日子。每个人口袋里都鼓鼓囊囊地装满了玉米花或蝎豆。有时候,两个小伙伴见了面,还会互换一下吃食,用一把玉米花换一把糖豆或咸豆,仰头放进嘴里,“咯嘣嘣”嚼得满口生香……
童年的岁月,因了这咯嘣脆的蝎豆和爆米花,愈品味儿愈浓!越嚼味儿越香!
二、消息牛(金蝉)
初夏时节,天气慢慢变热了。当树林里“知了知了”的消息牛(蝉)叫声响起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心里就发痒起来。
吃过晚饭,小孩们放下饭碗就往外跑,把母亲“慢点跑”的叮嘱声远远抛在身后。
刚刚下过一场雨,村边小树林的地面上湿湿的,踩在上面软软的,鞋底上糊上了泥巴。顾不上这些,大家都弯腰,低头,睁大眼睛仔细地在地面上寻找着消息牛的洞口。因刚下过雨,地面土壤变得湿软,所以消息牛更容易从地下钻出来。
树林边的小河里传来阵阵蛙鸣,此起彼伏。
不大一会,就有孩子高兴地叫起来:我找到了一只!大家快速围拢来,只见地面上有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小洞,用小手指轻轻一挑,小洞变大了。把食指伸进洞里,感觉有个东西轻轻钳住了你的指头,快速把手指向上一提,就有一只消息牛被提了出来。消息牛有成人的大拇指大小,长着两只大钳子,后面四条腿,身上还粘着一些湿土。别的孩子见了,羡慕得不得了,更加仔细地低头找寻起来。最后,每个人都有了可喜的收获。
消息牛带回家,让母亲用盐腌一下,蒸窝头的时候顺便放进锅里蒸熟,就变成了让孩子们欣喜不已的美味佳肴。
在那个物质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这些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为我们的童年时光增添了多少活色生香的趣味啊!
三、虾酱
虾酱,是黄河口一带的特产。
黄河口的虾酱有两种,一种是虾子酱,一种是蜢子酱。
将捞上的小虾,冲洗干净,用特制的机器研碎,再按照一斤虾、四两盐(5:2)的比例,放入粗盐腌制,半月左右,即成虾子酱。
蜢子酱的做法稍显复杂。将虾子酱放入敞口坛子中,不加盖,只罩上纱网遮挡蝇虫。每天用长把木勺从底向上翻搅,一天搅拌一次。如搅拌不及时,缸底的虾酱就会变黑变质,无法食用。这样经过三四个月的连续搅拌和发酵,虾子酱就变成了蜢子酱。
听人说,制作蜢子酱必须经过炎热的六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六月天气热、温度高,发酵效果比较好的缘故吧!
虾子酱颜色粉红鲜亮,里面点缀些许整个的小虾米;蜢子酱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酵和搅拌,颜色变成了紫红,质地更加细腻黏稠,味道也更加浓郁醇香。
小时候,各类物资匮乏,特别是蔬菜短缺。到了严寒的冬季,很多蔬菜都没有了,除了人们平常吃的萝卜白菜,就靠虾酱和瓜子咸菜佐餐。
虾酱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
比如蒸虾酱。在虾酱碗中打进一颗鸡蛋,滴入几滴食用油,放入葱花、豆腐、花椒,用筷子搅匀,上锅蒸。二十分钟左右蒸熟。这时候,虾酱已凝固成块,香味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炒虾酱的做法更加简便。锅中放油,油至八成熟,放入虾酱、葱花、干红辣椒、花椒、八角,翻炒,几分钟后出锅。炒熟的虾酱,色泽更加红黑鲜亮,表面覆盖着一层亮汪汪的虾油沫,尝一口,咸香浓郁,回味悠长。这时候如果再伴之烙饼和大葱,那可真是人间至醇的美味佳肴啊!
据说,外地人不爱吃虾酱,就像有些人吃不惯臭豆腐的味道一样。可黄河口的虾酱,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口人。虾酱的味道,就似那家乡故土的味道,醇厚绵长,让黄河口人魂牵梦萦,无法忘怀。
四、年糕·炸花花
进了腊月沿儿,年味越来越浓了。
辛苦一年了,乡亲们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了。人们忙着扫屋、祭灶、贴春联,村子里的空气中流淌着忙碌、喜庆的气息。
到了腊月二十八,奶奶和母亲就张罗着蒸年糕、炸花花了。
奶奶拿出秋季里贮存起来的红枣,精捡,洗净,煮熟。黍面里加温水,再放进煮熟的红枣,用手搅拌均匀,捏成上尖下圆、底部有一个圆洞的窝头形状,上笼屉,蒸熟。
刚出锅的年糕,热腾腾,香喷喷。可是,这时候,千万不要性急地拿起就吃,否则就会烫了嘴。稍稍晾一会,用筷子叉起一个年糕,一口咬下去,粘香糯软,枣味蜜甜,滑润可口。
蒸好年糕,奶奶和母亲就开始忙活着炸花花了。
把珍藏着的白面拿出来,加水,揉好,撮成一个个面几子,然后再精心地捏出各种形状,小兔、小鼠、小花、元宝、麻花……奶奶的手特别巧,捏的小花、小鸟活灵活现。这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就挤来挤去地观赏、品评,啧啧称奇。有时每人还偷拿上一小块面捏着玩,往往,面团在我们的手里捏来捏去,白面团就变成了黑面团。
奶奶见了,也不加呵斥,笑眯眯地瞅着我们,满脸慈祥。
花花捏好后,开始炸花花了。
炸花花用的是平常做饭的大铁锅。灶膛里加柴,锅热了。放油,等油冒热气的时候,把花花放进去炸。不时用锅铲翻转一下,让花花炸透。等花花炸至金黄色,用有小漏眼的笊篱捞出,沥干油,放进盘子里晾一晾,拿起一个,咬一口,酥香焦脆!
蒸年糕,炸花花,奶奶和母亲每年都精心地准备,潜心地制作,近乎虔诚。这一切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爱和祝福,也包含着淳朴勤劳的庄户人对家人、对明年的收成、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冀!
舌尖上的童年滋味,隽永芬芳,那是幸福的味道。愈品味愈浓,愈品味愈香!
让我们保留一缕童年的幸福味道在心中吧。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使遭遇到了暴风骤雨、艰难坎坷和喧嚣烦扰,我们也不会惊慌,不会颓废,不会退缩。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