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即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接着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基本问题,然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有效方法,如提高说服者的自身素质、要以情动人、换位思考,而且要研究说服对象,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充分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并着重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央从宏观上向我们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命题,如何把这个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不断地革新我们思政教育的内容,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科学选择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决定其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的政治方向,解决各类思想问题,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干什么,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问题。它必须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的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难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缺乏针对网络的道德教育,无法适应网络迅速普及的新形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一大问题。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千篇一律,过分强调共性和说教,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身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无法根治的“两张皮”现象。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一些大学生经常逃课,还有一些人,上课时虽然在教室,但一般都是在看其他专业书或报.刊甚至睡觉。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理论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说服者的素质,以身作则
理论的说服者就是教育者,他们主要承担解释思想政治规范的合理性,维护思想政治规范的严肃性,揭示非道德倾向的危害性等任务。教育者的自身形象、综合素质、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个人魅力如何,是影响理论说服力量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条件。特别是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更直接决定着理论说服的效果,因为,影响说服效果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谁说”即“谁有资格说”。当然是,理论素养高的人才能使人感到他有权威就某一问题发言;道德品质好的人才最具有道德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理论说服者要掌握形象化语言,才能使人愿意听。这是因为,语言一经形象化,就具有鲜明、生动、幽默、亲切等特点。不然,不管你的道理多么重要,多么“苦口婆心”,受教育者也不会买你的帐。只有说服时语言形象化,才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论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它的本质特征。在说服过程中,如果作纯理论的说教,对于没有理论修养的人来讲,就难以理解和接受。十七世纪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只用一种命令和教训所施行的教育,而不以范例为证实,则教育所具备的力量非常微弱,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任何语言的解释,都不能象周围人们行为所给予的概念来得明确。”这里讲的是形象教育的作用对说服教育同样适用。
2、在说服过程中要以情感人,换位思考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说明古人对感情在生活、说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以情动人,就是说在整个说服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被说服者的情感展开,要以情感打动他们的心灵。要说服别人,有时激起对方的感情比激起对方的理性思考更为有效。为此,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进行说服教育时不要盛气凌人,要和蔼、亲切、诚恳、富有感情,从而使被说服者感到温暧、可信、引起共鸣,自觉感受真理,接受真理。所谓换位思考,是一种地位的假设:如果我是你或如果你是我。这在说服教育中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表现出说服者对被说服者人格的尊重。千万不要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特别是对有缺点、错误的说服对象,更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动辄粗暴训人,恶语指责,只会引起被说服者不满。这样,哪怕你的意见再正确,也不会被他们接受。须知“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次,换位思考是以信任为前提的。信任,在同事之间,在上下级之间显得特别重要。在我们的工作中,特别是年青人中间常常有这样的抱怨:“再苦再累我也不在乎,最大的苦恼是得不到信任”。他们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有事业上的抱负,有个人成就上的向往,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这一点。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对方才能把内心话倾诉出来,这时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才容易解决。也只有得到对方的信任,才有可能去说服对方。
3、要研究说服对象,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研究说服对象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说服过程中,要切实弄清楚受教育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思想理论困惑,紧紧抓住受教育者普遍关注又迫切需要给予理论说明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理论引导和说服。这就使理论具有了针对性,从而使理论具有感召力、 说服力。没有感召力的理论或即使有感召力而缺乏现实针对性的主张、理念,受教育者都会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达到内化和外化的高度统一。江泽民指出“如果不做具体分析,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不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而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思想宣传的效果肯定不会好”。研究说服对象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研究受教育者的理论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的内驱力。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理论需求,生动地展示理论、思想的品质及其魅力、才能说到点子上,服在心坎里,力于行动中。
4、在理论说服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有”的结合:有理、有利、有礼、有力
有“理”,就是有道理、合情理、合逻辑。这是理论具有说服力的根据。有“利”,就是这种说服教育有益于人,使人向善。只有有利、有益于被说服者,被说服者才能接受这种说服,说服才能真正起作用。这就要求说服者要做到“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有“礼”,就是待人以礼,合乎规范。这是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说服关系的保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说服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说服活动就难以奏效。有“力”,就是说服要有吸引力、感染力、鼓舞力、影响力。说服过程中,说服者能做到“四个有”的结合,说服活动就能打动人心,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3.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
[4]论语[M].中华书局,1980.
[5]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25.
[6]余国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3).
[7]王俊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作者简介:陈江红(1982—),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充分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并着重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央从宏观上向我们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命题,如何把这个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不断地革新我们思政教育的内容,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科学选择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决定其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的政治方向,解决各类思想问题,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干什么,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问题。它必须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的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难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缺乏针对网络的道德教育,无法适应网络迅速普及的新形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一大问题。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千篇一律,过分强调共性和说教,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身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无法根治的“两张皮”现象。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一些大学生经常逃课,还有一些人,上课时虽然在教室,但一般都是在看其他专业书或报.刊甚至睡觉。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理论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说服者的素质,以身作则
理论的说服者就是教育者,他们主要承担解释思想政治规范的合理性,维护思想政治规范的严肃性,揭示非道德倾向的危害性等任务。教育者的自身形象、综合素质、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个人魅力如何,是影响理论说服力量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条件。特别是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更直接决定着理论说服的效果,因为,影响说服效果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谁说”即“谁有资格说”。当然是,理论素养高的人才能使人感到他有权威就某一问题发言;道德品质好的人才最具有道德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理论说服者要掌握形象化语言,才能使人愿意听。这是因为,语言一经形象化,就具有鲜明、生动、幽默、亲切等特点。不然,不管你的道理多么重要,多么“苦口婆心”,受教育者也不会买你的帐。只有说服时语言形象化,才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论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它的本质特征。在说服过程中,如果作纯理论的说教,对于没有理论修养的人来讲,就难以理解和接受。十七世纪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只用一种命令和教训所施行的教育,而不以范例为证实,则教育所具备的力量非常微弱,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任何语言的解释,都不能象周围人们行为所给予的概念来得明确。”这里讲的是形象教育的作用对说服教育同样适用。
2、在说服过程中要以情感人,换位思考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说明古人对感情在生活、说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以情动人,就是说在整个说服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被说服者的情感展开,要以情感打动他们的心灵。要说服别人,有时激起对方的感情比激起对方的理性思考更为有效。为此,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进行说服教育时不要盛气凌人,要和蔼、亲切、诚恳、富有感情,从而使被说服者感到温暧、可信、引起共鸣,自觉感受真理,接受真理。所谓换位思考,是一种地位的假设:如果我是你或如果你是我。这在说服教育中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表现出说服者对被说服者人格的尊重。千万不要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特别是对有缺点、错误的说服对象,更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动辄粗暴训人,恶语指责,只会引起被说服者不满。这样,哪怕你的意见再正确,也不会被他们接受。须知“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次,换位思考是以信任为前提的。信任,在同事之间,在上下级之间显得特别重要。在我们的工作中,特别是年青人中间常常有这样的抱怨:“再苦再累我也不在乎,最大的苦恼是得不到信任”。他们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有事业上的抱负,有个人成就上的向往,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这一点。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对方才能把内心话倾诉出来,这时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才容易解决。也只有得到对方的信任,才有可能去说服对方。
3、要研究说服对象,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研究说服对象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说服过程中,要切实弄清楚受教育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思想理论困惑,紧紧抓住受教育者普遍关注又迫切需要给予理论说明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理论引导和说服。这就使理论具有了针对性,从而使理论具有感召力、 说服力。没有感召力的理论或即使有感召力而缺乏现实针对性的主张、理念,受教育者都会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达到内化和外化的高度统一。江泽民指出“如果不做具体分析,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不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而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思想宣传的效果肯定不会好”。研究说服对象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研究受教育者的理论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的内驱力。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理论需求,生动地展示理论、思想的品质及其魅力、才能说到点子上,服在心坎里,力于行动中。
4、在理论说服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有”的结合:有理、有利、有礼、有力
有“理”,就是有道理、合情理、合逻辑。这是理论具有说服力的根据。有“利”,就是这种说服教育有益于人,使人向善。只有有利、有益于被说服者,被说服者才能接受这种说服,说服才能真正起作用。这就要求说服者要做到“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有“礼”,就是待人以礼,合乎规范。这是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说服关系的保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说服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说服活动就难以奏效。有“力”,就是说服要有吸引力、感染力、鼓舞力、影响力。说服过程中,说服者能做到“四个有”的结合,说服活动就能打动人心,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3.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
[4]论语[M].中华书局,1980.
[5]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25.
[6]余国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3).
[7]王俊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作者简介:陈江红(1982—),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