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这两个字最初是小学时与李白的诗联系在一起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必和我一样,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百年来让国人认识了黄鹤楼,认识了广陵扬州。后来扬州给我的印象,离不开一个词——古琴。扬州是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琴都,中国一半的古琴产自这里。一晃多年过去了,也是在烟花三月,我真的去了扬州,不过这次不是去欣赏扬州美丽的風景,而是为了探寻这座城市关于古琴的脉络。
找琴料挖琴腔裱布髹漆
斫琴前先找些百年以上的老房梁木,在阴凉地方架起晾干水分,木材干透后,就开始开面,按照古琴的长度与厚度开成一块块。在扬州,有专门物色琴料的团队,根据质地按不同的价格供应给各个琴坊,琴坊不用自己到处去找琴料。
木材干透后,由经验丰富的斫琴师开始开面,面开好后开始挖琴腔,挖槽的深浅大小、底面的薄厚比例决定了古琴声音的大小和音质的好坏。琴腹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发音。面板薄,琴腹过大,音色会变得空而无韵;而琴材较紧且厚,琴腹过小,必然导致音色沉闷。
音色并不仅受限于古琴的槽腹,琴面的弧度、岳山和龙龈的高度,不仅影响着音色,也影响演奏古琴时的手感。
髹漆也是古琴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髹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古琴的外观,而且与琴的音色密切相关,历代斫琴家在髹漆工艺上,均付出了巨大心血。首先要给琴的底板、侧面及面板的边缘部分裱布,防止琴开裂。然后刮一层很厚的胎子,胎子是由漆、鹿角霜和瓦灰等制成的混合物,非常坚硬。这层胎质的好坏与琴的价值有直接的关系。好的古琴是以翡翠粉为底胎,还有八宝灰、鹿角霜、古瓷粉做胎;常用的以瓦砖灰、土石灰等做胎。材料固然重要,但琴的最后效果是声音,这是最重要的。
漆胎的成分、施刮、打磨漆胎的层次、手法、遍数,到用桐油合光、退光等,髹漆的工艺极为讲究。
胎子同样需要完全干透,现在为了提高效率,通常的做法是放入保温箱中,使其快速干燥。
古琴的髹漆工艺采用天然漆,又名生漆,天然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热、耐水、耐油和耐多种有机溶剂的功能,电绝缘性能也很好。
生漆的干燥,必须荫室,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造成返工浪费;同样的漆,在南方髹涂比北方易干,春秋季节比夏冬季节易干,新漆比陈漆易干,稠漆比稀漆易干。这一过程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决定,灰胎既对琴体起保护作用,也对古琴特殊音色的形成起很关键的作用。灰胎一般要上四层以上,每层漆灰要基本磨平,最后一层灰胎要精磨,不但要磨平,还要注意其造型。
老琴都有断纹,断纹分蛇腹断、小蛇腹、流水断、牛毛断、冰裂、梅花断等等,现在则是采取特殊工艺,仿制出仿古的断纹。
良材良工,琴有九德
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琴徽一共13个,寓意一年12月再加一个闰月,一共13个月。琴徽最常用的材料是蛤蚌壳,还有用金银、古瓷等镶嵌的。至于雁足和琴轸,一般要选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料,如上好的紫檀、黄梨木等。
琴声做好后上弦,正所谓“斤斧以时斫桐碧,缫丝为弦成好音。”过去的琴弦都是用丝弦,经过了近50年的不断演变,还发展有钢丝尼龙弦。有人爱丝弦,也有人爱钢丝尼龙线。但琴弦不管怎样改,都必须要发出丝弦的音质,离开了丝弦的音质就不是古琴了。 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能斫出好琴。明代有“琴有九德”之说,可作为我们选择一张古琴的标准。一张好琴需有“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清、匀、芳。“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凡具备以上条件的古琴弹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继而传世。这“九德”对于斫琴者来说是应遵循的“九要”,但实际上能够符合其中的七八条,四五条,就已经是一张上等的好琴了。
小韩介绍说,现代制作的新琴,能具备其中二、三德就可以算是不错的了。当然现在有高手能制作出具备数德之琴,更有甚者,仿制的琴音色堪比老琴。但是,古琴跟琴人之间靠的是缘分,正所谓:“有德者居之”。
高山流水,余音绕梁
一张新琴最基本的就是要“静”,即所谓的无杀音,最要紧的就是“岳山”不能过高,同时又要保证琴面的弧度。而“匀”之琴,可以历久而音愈醇。具备这两个特色的琴就可以供初学者使用了。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土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古琴的样式丰富,为其它乐器所不及。最常见的古琴样式主要是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伶官式、凤势式、蕉叶式、连珠式、师旷式。
其他乐器都是给别人演奏,唯有古琴是自我欣赏为主。自古以来,弹琴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学问的人。
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干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譜记谱法。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内容,归纳为弦数、徽位、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用某一汉字或偏旁减笔来表示,置于四个固定部位,形成一个方块字。
甘老师是中国著名演奏家丁承运的嫡系弟子,负责琴坊教学工作和古琴的监制,正当我感叹古琴技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互相结合、完美传承时,甘老师却对斫琴技术的传承表示担忧:“斫琴技艺现在传承算是比较艰难的,古代斫琴技术少有文字记载,通常均依靠口授相传,以前斫琴师可以邀请一些老斫琴师评价、交流和指点,但现在老一辈的斫琴师已经越来越少。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历代古琴,又难以了解里面构造,只能依靠部分科技手段,扫描琴腔的情况。现在古木难求,斫琴家们大都使新木,烘干处理后制成古琴,这样,对于古琴的真正制作技术,则难以完整地传承了。”
我疑惑不解。甘老师还介绍,目前大部分古琴琴弦均采用了钢丝弦,古代所采用的蚕丝弦几乎销声匿迹,甘老师认为这是蚕丝弦斫琴技术的失传问题:“现在用蚕丝做弦的难度有点大,会这门技术的人太少了,这项技术几乎要失传。”
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然而,古琴依然有它的追随者、收藏者、爱好者。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中国古琴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渐渐火了起来。
古琴演奏中,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
古琴热正在蔓延,那些五六年前无人问津的琴馆琴社,如今也俨然门庭若市。这也带火了古琴制造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在龙韵琴坊,完成一把高质量的古琴,需要斫琴师数月甚至更长的时候,每张琴的价格都是上万元,但有些琴坊为了追求产量,这个历史悠久的文人雅玩,如今却面临着工业化的命运,甚至有些声名显赫的斫琴大家也悄悄玩起了流水线。很难想象,如果当初伯牙子期使用这样的琴,是否还能奏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怀。幸运的是,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恪守传统,宁愿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雕琢一张好琴的人。
自古以来,古琴都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修身养性之物,如今,当寂寞的古琴身处喧嚣的时代,清幽的琴音受到热闹的追捧,文人的雅好遭遇市场的炒作,古琴弹出的,又会是怎样的余音?
临别时,甘老师抱出一张名为“平湖秋月”的琴,琴板用的是2500年前的汉木。谁能想到,光阴荏苒,2500年的金戈铁马、铁戟沉沙,竟然凝聚在了面前的一张古琴里。轻触琴弦,悠悠的历史就从指尖流淌出来,余音清远……
古琴内涵博大精深,难怪当时初范老师告诉我,要了解古琴,一定要到扬州。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古琴音乐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音乐艺术,而且可以说它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本质和生命力源自古代的礼乐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找琴料挖琴腔裱布髹漆
斫琴前先找些百年以上的老房梁木,在阴凉地方架起晾干水分,木材干透后,就开始开面,按照古琴的长度与厚度开成一块块。在扬州,有专门物色琴料的团队,根据质地按不同的价格供应给各个琴坊,琴坊不用自己到处去找琴料。
木材干透后,由经验丰富的斫琴师开始开面,面开好后开始挖琴腔,挖槽的深浅大小、底面的薄厚比例决定了古琴声音的大小和音质的好坏。琴腹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发音。面板薄,琴腹过大,音色会变得空而无韵;而琴材较紧且厚,琴腹过小,必然导致音色沉闷。
音色并不仅受限于古琴的槽腹,琴面的弧度、岳山和龙龈的高度,不仅影响着音色,也影响演奏古琴时的手感。
髹漆也是古琴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髹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古琴的外观,而且与琴的音色密切相关,历代斫琴家在髹漆工艺上,均付出了巨大心血。首先要给琴的底板、侧面及面板的边缘部分裱布,防止琴开裂。然后刮一层很厚的胎子,胎子是由漆、鹿角霜和瓦灰等制成的混合物,非常坚硬。这层胎质的好坏与琴的价值有直接的关系。好的古琴是以翡翠粉为底胎,还有八宝灰、鹿角霜、古瓷粉做胎;常用的以瓦砖灰、土石灰等做胎。材料固然重要,但琴的最后效果是声音,这是最重要的。
漆胎的成分、施刮、打磨漆胎的层次、手法、遍数,到用桐油合光、退光等,髹漆的工艺极为讲究。
胎子同样需要完全干透,现在为了提高效率,通常的做法是放入保温箱中,使其快速干燥。
古琴的髹漆工艺采用天然漆,又名生漆,天然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热、耐水、耐油和耐多种有机溶剂的功能,电绝缘性能也很好。
生漆的干燥,必须荫室,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造成返工浪费;同样的漆,在南方髹涂比北方易干,春秋季节比夏冬季节易干,新漆比陈漆易干,稠漆比稀漆易干。这一过程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决定,灰胎既对琴体起保护作用,也对古琴特殊音色的形成起很关键的作用。灰胎一般要上四层以上,每层漆灰要基本磨平,最后一层灰胎要精磨,不但要磨平,还要注意其造型。
老琴都有断纹,断纹分蛇腹断、小蛇腹、流水断、牛毛断、冰裂、梅花断等等,现在则是采取特殊工艺,仿制出仿古的断纹。
良材良工,琴有九德
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琴徽一共13个,寓意一年12月再加一个闰月,一共13个月。琴徽最常用的材料是蛤蚌壳,还有用金银、古瓷等镶嵌的。至于雁足和琴轸,一般要选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料,如上好的紫檀、黄梨木等。
琴声做好后上弦,正所谓“斤斧以时斫桐碧,缫丝为弦成好音。”过去的琴弦都是用丝弦,经过了近50年的不断演变,还发展有钢丝尼龙弦。有人爱丝弦,也有人爱钢丝尼龙线。但琴弦不管怎样改,都必须要发出丝弦的音质,离开了丝弦的音质就不是古琴了。 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能斫出好琴。明代有“琴有九德”之说,可作为我们选择一张古琴的标准。一张好琴需有“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清、匀、芳。“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凡具备以上条件的古琴弹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继而传世。这“九德”对于斫琴者来说是应遵循的“九要”,但实际上能够符合其中的七八条,四五条,就已经是一张上等的好琴了。
小韩介绍说,现代制作的新琴,能具备其中二、三德就可以算是不错的了。当然现在有高手能制作出具备数德之琴,更有甚者,仿制的琴音色堪比老琴。但是,古琴跟琴人之间靠的是缘分,正所谓:“有德者居之”。
高山流水,余音绕梁
一张新琴最基本的就是要“静”,即所谓的无杀音,最要紧的就是“岳山”不能过高,同时又要保证琴面的弧度。而“匀”之琴,可以历久而音愈醇。具备这两个特色的琴就可以供初学者使用了。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土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古琴的样式丰富,为其它乐器所不及。最常见的古琴样式主要是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伶官式、凤势式、蕉叶式、连珠式、师旷式。
其他乐器都是给别人演奏,唯有古琴是自我欣赏为主。自古以来,弹琴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学问的人。
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干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譜记谱法。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内容,归纳为弦数、徽位、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用某一汉字或偏旁减笔来表示,置于四个固定部位,形成一个方块字。
甘老师是中国著名演奏家丁承运的嫡系弟子,负责琴坊教学工作和古琴的监制,正当我感叹古琴技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互相结合、完美传承时,甘老师却对斫琴技术的传承表示担忧:“斫琴技艺现在传承算是比较艰难的,古代斫琴技术少有文字记载,通常均依靠口授相传,以前斫琴师可以邀请一些老斫琴师评价、交流和指点,但现在老一辈的斫琴师已经越来越少。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历代古琴,又难以了解里面构造,只能依靠部分科技手段,扫描琴腔的情况。现在古木难求,斫琴家们大都使新木,烘干处理后制成古琴,这样,对于古琴的真正制作技术,则难以完整地传承了。”
我疑惑不解。甘老师还介绍,目前大部分古琴琴弦均采用了钢丝弦,古代所采用的蚕丝弦几乎销声匿迹,甘老师认为这是蚕丝弦斫琴技术的失传问题:“现在用蚕丝做弦的难度有点大,会这门技术的人太少了,这项技术几乎要失传。”
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然而,古琴依然有它的追随者、收藏者、爱好者。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中国古琴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渐渐火了起来。
古琴演奏中,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
古琴热正在蔓延,那些五六年前无人问津的琴馆琴社,如今也俨然门庭若市。这也带火了古琴制造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在龙韵琴坊,完成一把高质量的古琴,需要斫琴师数月甚至更长的时候,每张琴的价格都是上万元,但有些琴坊为了追求产量,这个历史悠久的文人雅玩,如今却面临着工业化的命运,甚至有些声名显赫的斫琴大家也悄悄玩起了流水线。很难想象,如果当初伯牙子期使用这样的琴,是否还能奏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怀。幸运的是,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恪守传统,宁愿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雕琢一张好琴的人。
自古以来,古琴都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修身养性之物,如今,当寂寞的古琴身处喧嚣的时代,清幽的琴音受到热闹的追捧,文人的雅好遭遇市场的炒作,古琴弹出的,又会是怎样的余音?
临别时,甘老师抱出一张名为“平湖秋月”的琴,琴板用的是2500年前的汉木。谁能想到,光阴荏苒,2500年的金戈铁马、铁戟沉沙,竟然凝聚在了面前的一张古琴里。轻触琴弦,悠悠的历史就从指尖流淌出来,余音清远……
古琴内涵博大精深,难怪当时初范老师告诉我,要了解古琴,一定要到扬州。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古琴音乐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音乐艺术,而且可以说它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本质和生命力源自古代的礼乐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