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课,又叫课堂观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研活动。俗话说:“校长的生命在课堂”。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作为校长,要经常有选择、有目的地走进教室听课,以了解学校里课堂的状态,永远保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话语权。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听课呢?结合多年来听课的体会,笔者认为大体可从“观教师的教、看学生的学”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观察。
一、观教师的“教”
1.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新颖独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吸引力,这节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能“激趣”的情境化教学就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
2.观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是否“精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完整、巧妙,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站在听课者的角度,需要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难点定位是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化难为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达成,这节课自然算得上是节好课。
3.观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真切”。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既要能挖掘教材内涵,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政治课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现实与学生实际,适时补充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政府接受监督”时,可适时补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此说明我党对于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在讲到“宏观调控”时,可适时介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可适时补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要分析我国与一些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让时事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表明政治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决心和积极态度。
4.观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合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切不可过易或过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解答的必要;难度过大,学生又无法回答,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极为不利。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让学生能够逐渐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能一味搞成对错判断,有些问题特别是“怎么做”这类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比较中把握优劣。例如,在讲到“公民应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时,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合法方式与非法方式的优劣对比,选择正确的、合法的方式行使监督权,这种问答方式比“直接告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5.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看学生的“学”
1.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观察一节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上课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准确而全面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讲到重难点时,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并适时加强记忆,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堪称优异,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称得上是优秀。
2.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如果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学生能否快速而准确地回答教师针对教材和创设的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是否敢于承担?是否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求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又需要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3.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学有所得”。看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优质,最关键的还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现在,不少课(如公开课、比武课等)故弄玄虚,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早已一览无余在心中。这样的课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他们知道如何替老师把戏唱完,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陪着教师浪费了45分钟。因此,对于不用讲学生就懂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费口舌,讲了也不懂的内容也不用多去涉及,而要讲那些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理解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应该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教师教学态度是否沉稳,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快,教师和学生的言行是否得体,课堂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教师对教学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娴熟等,也是课堂教学观察的重要方面,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只要校长放下身段,在听课中善于观察、思考和发现,就一定能听有所获,听有所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掌握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单位:湖南永兴县第三中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听课呢?结合多年来听课的体会,笔者认为大体可从“观教师的教、看学生的学”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观察。
一、观教师的“教”
1.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新颖独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吸引力,这节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能“激趣”的情境化教学就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
2.观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是否“精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完整、巧妙,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站在听课者的角度,需要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难点定位是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化难为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达成,这节课自然算得上是节好课。
3.观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真切”。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既要能挖掘教材内涵,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政治课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现实与学生实际,适时补充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政府接受监督”时,可适时补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此说明我党对于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在讲到“宏观调控”时,可适时介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可适时补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要分析我国与一些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让时事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表明政治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决心和积极态度。
4.观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合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切不可过易或过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解答的必要;难度过大,学生又无法回答,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极为不利。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让学生能够逐渐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能一味搞成对错判断,有些问题特别是“怎么做”这类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比较中把握优劣。例如,在讲到“公民应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时,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合法方式与非法方式的优劣对比,选择正确的、合法的方式行使监督权,这种问答方式比“直接告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5.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看学生的“学”
1.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观察一节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上课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准确而全面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讲到重难点时,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并适时加强记忆,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堪称优异,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称得上是优秀。
2.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如果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学生能否快速而准确地回答教师针对教材和创设的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是否敢于承担?是否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求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又需要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3.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学有所得”。看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优质,最关键的还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现在,不少课(如公开课、比武课等)故弄玄虚,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早已一览无余在心中。这样的课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他们知道如何替老师把戏唱完,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陪着教师浪费了45分钟。因此,对于不用讲学生就懂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费口舌,讲了也不懂的内容也不用多去涉及,而要讲那些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理解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应该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教师教学态度是否沉稳,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快,教师和学生的言行是否得体,课堂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教师对教学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娴熟等,也是课堂教学观察的重要方面,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只要校长放下身段,在听课中善于观察、思考和发现,就一定能听有所获,听有所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掌握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单位:湖南永兴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