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竟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1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厚动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思维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下面的文字:吞-吴 上-下 土-干(并用颜色区分上下部分),学生看了很吃惊,咦!难道今天老师要给我们上语文课?上课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此时我让孩子们分组研讨,迅速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上下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这时我又引导,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如: —— 。我让学生先填空,再小组研究有何新发现?小组成员经过激励讨论,汇报如下,发现一: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一;发现二: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互相颠倒;发现三: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这就为倒数的定义与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埋下了伏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2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唯一。既然答案不唯一,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15个白皮球和22个红皮球,卖出12个,还剩下多少个球?”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15+22=37(个),37-12=25(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15-12=3(个),3+22=25(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还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把红皮球先卖出去,列式是:22-12=10(个),10+15=25(个)。”我马上给予了表扬。
3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创新
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发现结论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中是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而我让学生准备的圆片,他们在拼之前分成的等分不一样,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地剪拼,结果有的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三角形,更没想到的是有的拼成了近似的梯形,接着,学生探究拼成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你说我想,特别认真,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里同学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4给学生满足,使之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习者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发展他们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密切、融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满足与愉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之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之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教育目标,给孩子们最大限度的空间,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收获。
总之,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1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厚动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思维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下面的文字:吞-吴 上-下 土-干(并用颜色区分上下部分),学生看了很吃惊,咦!难道今天老师要给我们上语文课?上课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此时我让孩子们分组研讨,迅速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上下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这时我又引导,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如: —— 。我让学生先填空,再小组研究有何新发现?小组成员经过激励讨论,汇报如下,发现一: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一;发现二: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互相颠倒;发现三: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这就为倒数的定义与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埋下了伏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2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唯一。既然答案不唯一,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15个白皮球和22个红皮球,卖出12个,还剩下多少个球?”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15+22=37(个),37-12=25(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15-12=3(个),3+22=25(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还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把红皮球先卖出去,列式是:22-12=10(个),10+15=25(个)。”我马上给予了表扬。
3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创新
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发现结论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中是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而我让学生准备的圆片,他们在拼之前分成的等分不一样,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地剪拼,结果有的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三角形,更没想到的是有的拼成了近似的梯形,接着,学生探究拼成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你说我想,特别认真,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里同学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4给学生满足,使之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习者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发展他们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密切、融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满足与愉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之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之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教育目标,给孩子们最大限度的空间,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收获。
总之,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