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参与、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教程。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1.精心预设,莫让生成“望洋兴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应当改进预设,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
1.1 设计要“粗放”,留下生成空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教师怎么教,即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在预定的轨道上顺利到达教师心中所预定的理想教学目标的彼岸。相反的,教师应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摆脱教师单一思维的巢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才能让课堂的精彩不断涌现。
如《丑小鸭》这篇课文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后的遭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没有插图,这便给学生留下了生成发展的空间。于是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3幅插图,想象丑小鸭出生时、出生后及发现自己是白天鹅时不同的心情,再指导学生对这3个自然段逐一朗读达到披文以入情。接着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读完之后在班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读书的感悟。在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各自的个性。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有人这样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更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走进文本,兴趣浓厚地、反复地潜心学文,真正有了“心灵的对话”,激情之语喷涌而出,生成了许多超越文本的有价值的“意义建构”,自然体现出最好的学习效果。
1.2 备课要细致,做到“有备无患”。
设计要“粗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打“无准备之仗”。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刻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做出应对预案,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望洋兴叹。
2.及时捕捉,莫让生成“擦肩而过”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应及时发现、捕捉来自学生的有研究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课堂的精彩不断呈现。
2.1 疑点处入手。
有疑才有思。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采用相关的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动态生成。如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宽敞的大教室里,又来了那么多新老师,大家高兴吗?
生:(大声地喊)高兴!
师:你们看,谁也来凑热闹了呀?(出示燕子图)
生:(齐说声)小燕子!
师:快跟燕子姐姐打个招呼吧!
生:(异口同声地说)燕子姐姐,你好!
师:燕子姐姐说,她的家乡很美,还带来了许多美丽的照片呢!想看看吗?
生:想!想看!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一些美丽的照片”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2.2 亮点处挖掘。
生成源于学生的发现。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亮点,让学生的精彩表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如《小小竹排画中游》拓展、说话片段:
师:秋天到了,燕子姐姐的家乡又大变样了!你们看,这些美丽的东西又怎么样了呀?(课件出示:棉花、稻子、苹果、大豆图)同桌两人先说一说,夸一夸。
生:(同桌两人练说。)
师:谁来夸夸棉花姑娘?
生1:棉花开了。
生2:棉花成熟了。
生3:棉花白花花。
生4:棉花白了。
师:哎呀,稻子、苹果和大豆不服气了,再来赞赞它们吧!谁来夸?(大面积训练,开火车进行。)
生1:稻子黄了。
生2:大豆长胖了。
生3:苹果成熟了。
……
像这样,一个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及时的捕捉,成了燎原之火,使其它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也竞相迸发。
2.3 错误处辨析。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经历错误、“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懈过程。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辨错、思错、纠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4 生长点处构建。
在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中,教师也应关注一些有利于构建新知识生长点的资源。如学完《丑小鸭》一课,我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做些什么?”根据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我出示了不同层次的几个选题。作业展示课上,交上来的作业五彩缤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有的续编故事。查阅资料的同学纷纷上网、上图书馆查找了许多有关安徒生的事迹和他的作品,班里掀起读安徒生作品的高潮……
3.适时引导,莫让生成“信马由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投向课堂的现场生成,以追求生成状态下那“难以预约的精彩”。当然,许多教师在生成这件“华美”的外衣的遮罩下,打着“尊重学生”的幌子,面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信息和资源,及时加以捕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应对这些信息和资源作出判断、选择,优化动态生成的各种资源,再相应调整教学的进程,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应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的,也才可能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把握引导的契机和尺度,适时发挥讲解的作用,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师的预设谋划于课堂生成之前,又贯穿于课堂生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彩生成,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收稿日期:2014-02-16
1.精心预设,莫让生成“望洋兴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应当改进预设,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
1.1 设计要“粗放”,留下生成空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教师怎么教,即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在预定的轨道上顺利到达教师心中所预定的理想教学目标的彼岸。相反的,教师应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摆脱教师单一思维的巢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才能让课堂的精彩不断涌现。
如《丑小鸭》这篇课文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后的遭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没有插图,这便给学生留下了生成发展的空间。于是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3幅插图,想象丑小鸭出生时、出生后及发现自己是白天鹅时不同的心情,再指导学生对这3个自然段逐一朗读达到披文以入情。接着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读完之后在班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读书的感悟。在自由、自主的空间里,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各自的个性。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有人这样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更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走进文本,兴趣浓厚地、反复地潜心学文,真正有了“心灵的对话”,激情之语喷涌而出,生成了许多超越文本的有价值的“意义建构”,自然体现出最好的学习效果。
1.2 备课要细致,做到“有备无患”。
设计要“粗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打“无准备之仗”。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刻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做出应对预案,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望洋兴叹。
2.及时捕捉,莫让生成“擦肩而过”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应及时发现、捕捉来自学生的有研究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课堂的精彩不断呈现。
2.1 疑点处入手。
有疑才有思。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采用相关的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动态生成。如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宽敞的大教室里,又来了那么多新老师,大家高兴吗?
生:(大声地喊)高兴!
师:你们看,谁也来凑热闹了呀?(出示燕子图)
生:(齐说声)小燕子!
师:快跟燕子姐姐打个招呼吧!
生:(异口同声地说)燕子姐姐,你好!
师:燕子姐姐说,她的家乡很美,还带来了许多美丽的照片呢!想看看吗?
生:想!想看!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一些美丽的照片”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2.2 亮点处挖掘。
生成源于学生的发现。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亮点,让学生的精彩表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如《小小竹排画中游》拓展、说话片段:
师:秋天到了,燕子姐姐的家乡又大变样了!你们看,这些美丽的东西又怎么样了呀?(课件出示:棉花、稻子、苹果、大豆图)同桌两人先说一说,夸一夸。
生:(同桌两人练说。)
师:谁来夸夸棉花姑娘?
生1:棉花开了。
生2:棉花成熟了。
生3:棉花白花花。
生4:棉花白了。
师:哎呀,稻子、苹果和大豆不服气了,再来赞赞它们吧!谁来夸?(大面积训练,开火车进行。)
生1:稻子黄了。
生2:大豆长胖了。
生3:苹果成熟了。
……
像这样,一个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及时的捕捉,成了燎原之火,使其它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也竞相迸发。
2.3 错误处辨析。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经历错误、“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懈过程。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辨错、思错、纠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4 生长点处构建。
在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中,教师也应关注一些有利于构建新知识生长点的资源。如学完《丑小鸭》一课,我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做些什么?”根据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我出示了不同层次的几个选题。作业展示课上,交上来的作业五彩缤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有的续编故事。查阅资料的同学纷纷上网、上图书馆查找了许多有关安徒生的事迹和他的作品,班里掀起读安徒生作品的高潮……
3.适时引导,莫让生成“信马由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投向课堂的现场生成,以追求生成状态下那“难以预约的精彩”。当然,许多教师在生成这件“华美”的外衣的遮罩下,打着“尊重学生”的幌子,面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信息和资源,及时加以捕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应对这些信息和资源作出判断、选择,优化动态生成的各种资源,再相应调整教学的进程,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应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的,也才可能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把握引导的契机和尺度,适时发挥讲解的作用,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师的预设谋划于课堂生成之前,又贯穿于课堂生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彩生成,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收稿日期:201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