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的基本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21.117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观点的助推之下,孩子就像被打了催熟药品一般,掌握了一些超前的能力,承担了该年龄所不应承担的负担,过度的拔苗助长只会让孩子丧失慧心和灵性。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提倡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保存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本文就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培养的探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有意识的去解答问题。很多开始接触初等或者高等数学的学生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建立起这方面的能力。正所谓大道至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构成,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建立起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让学生能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层次以及积累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问题解决的数据库。然而,很多老师常常忽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阶段以及符号运算能力。在语言表述阶段,由于学生缺乏可靠的知识背景支撑,难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能依靠教师的引导进行口头解答教师的问题。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为将来独立解答问题做好铺垫。在理解阶段,教师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渐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问题初步有了自己的心得和理解。在多级推理阶段时,学生不仅开始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还能开始有逻辑、有层次、有联系的考虑问题。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教师应该开始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教学,注重教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全面性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在符号运算阶段,这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知识积累量的五六年的小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观,能够将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能够用整体的思维思考问题。这个阶段中,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学会运用更多的数学思想,对问题进行概念化。
二、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一个学生受益终生,一个学生一生的学习就像是一棵树的成长,学习习惯是树的根,学生的习惯越好,这棵树就越扎实。在小学阶段,用片面的高分来包裹一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愚蠢的行为,在学习的进程中,真正见真招的是后阶段的学习。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包括自律、自控、自觉、踏实等。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家庭教育,教师引导以及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放弃动辄责备的教育方式,查找学生恶习的缘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学会灵活、多变的采用一些教育手段。
比如,学生学习的时间极其短促,总是东张西望开小差,教师可以给学生学习设定一个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里保持高效的学习。教师应抛弃表面的分数,注重学生深层次的发展和能力提升,这将是一个具有远见的优秀教师。
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具有个性化、主体性、不断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常识积累导致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出发起点各不相同。构建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不是让学生粘贴复制数学书上的知识或者重复知识的创造过程,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再次创造,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将来学习和开创更深刻的知识奠定基础。然而,当下很多数学教师常常忽略学生思维认知上的能力,他们认为该阶段的学生重在知识积累,殊不知学生一旦养成“拿来主义”的认知观念,就会难以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辨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将来的数学学习百无一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要求教师知晓小学生的认知的规律,小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往往是从具体、已知的实物出发,容易受自己经验知识干扰。所以,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应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单一逐渐过渡到相互联系,从初级模糊逐渐过渡到准确清晰,从外显特征过渡到显性本质。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关于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发,以一些具体而可接触的日常图像为导入,让学生从具体的图形中找到相似的图形特征,再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概念。
其次,由于小学生初步学习时缺乏知识积累,思维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多依赖教师的指导,并且需要教师逐步进行示范、指导,才能完整的解答出相关题目。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再次创造能力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相关规则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遵从和创新规则自主、独立的完成相关知识解答。但是,很多教师依然把学生当成白纸,依然采用手把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塑形、雕刻。所以,当学生的认知结构粗具雏形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引导来完成规则程序。
最后,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建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而教师是这个程序的总设计师,只有对自己学生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了解,才知道何时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终只会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停止不前。
一名学生在该有的年龄掌握最为基本的知识并且能将其最大化的发挥,就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阶段的孩子。教育上,很多教師和家长过于的贪多、贪全,让孩子不能承受该生命阶段之重。不论教育的竞争如何激烈,都应该教会学生做好该阶段的事,掌握好该阶段基本的能力,扎实走好每一步。那么他的人生定会发出闪耀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21.117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观点的助推之下,孩子就像被打了催熟药品一般,掌握了一些超前的能力,承担了该年龄所不应承担的负担,过度的拔苗助长只会让孩子丧失慧心和灵性。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提倡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保存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本文就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培养的探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有意识的去解答问题。很多开始接触初等或者高等数学的学生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建立起这方面的能力。正所谓大道至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构成,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建立起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让学生能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层次以及积累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问题解决的数据库。然而,很多老师常常忽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阶段以及符号运算能力。在语言表述阶段,由于学生缺乏可靠的知识背景支撑,难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能依靠教师的引导进行口头解答教师的问题。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为将来独立解答问题做好铺垫。在理解阶段,教师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渐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问题初步有了自己的心得和理解。在多级推理阶段时,学生不仅开始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还能开始有逻辑、有层次、有联系的考虑问题。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教师应该开始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教学,注重教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全面性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在符号运算阶段,这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知识积累量的五六年的小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观,能够将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能够用整体的思维思考问题。这个阶段中,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学会运用更多的数学思想,对问题进行概念化。
二、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一个学生受益终生,一个学生一生的学习就像是一棵树的成长,学习习惯是树的根,学生的习惯越好,这棵树就越扎实。在小学阶段,用片面的高分来包裹一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愚蠢的行为,在学习的进程中,真正见真招的是后阶段的学习。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包括自律、自控、自觉、踏实等。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家庭教育,教师引导以及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放弃动辄责备的教育方式,查找学生恶习的缘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学会灵活、多变的采用一些教育手段。
比如,学生学习的时间极其短促,总是东张西望开小差,教师可以给学生学习设定一个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里保持高效的学习。教师应抛弃表面的分数,注重学生深层次的发展和能力提升,这将是一个具有远见的优秀教师。
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具有个性化、主体性、不断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常识积累导致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出发起点各不相同。构建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不是让学生粘贴复制数学书上的知识或者重复知识的创造过程,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再次创造,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将来学习和开创更深刻的知识奠定基础。然而,当下很多数学教师常常忽略学生思维认知上的能力,他们认为该阶段的学生重在知识积累,殊不知学生一旦养成“拿来主义”的认知观念,就会难以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辨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将来的数学学习百无一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要求教师知晓小学生的认知的规律,小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往往是从具体、已知的实物出发,容易受自己经验知识干扰。所以,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应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单一逐渐过渡到相互联系,从初级模糊逐渐过渡到准确清晰,从外显特征过渡到显性本质。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关于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发,以一些具体而可接触的日常图像为导入,让学生从具体的图形中找到相似的图形特征,再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概念。
其次,由于小学生初步学习时缺乏知识积累,思维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多依赖教师的指导,并且需要教师逐步进行示范、指导,才能完整的解答出相关题目。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再次创造能力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相关规则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遵从和创新规则自主、独立的完成相关知识解答。但是,很多教师依然把学生当成白纸,依然采用手把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塑形、雕刻。所以,当学生的认知结构粗具雏形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引导来完成规则程序。
最后,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建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而教师是这个程序的总设计师,只有对自己学生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了解,才知道何时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终只会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停止不前。
一名学生在该有的年龄掌握最为基本的知识并且能将其最大化的发挥,就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阶段的孩子。教育上,很多教師和家长过于的贪多、贪全,让孩子不能承受该生命阶段之重。不论教育的竞争如何激烈,都应该教会学生做好该阶段的事,掌握好该阶段基本的能力,扎实走好每一步。那么他的人生定会发出闪耀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