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评改过上万份作文,也曾参加过中考作文评改。但回想起来,真情实感的作文并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现在的学生缺乏情感吗?显然不是,据可靠的调查分析表明:现在的学生情感极为丰富。那么,为什么有着丰富情感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通过自己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其他语文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自课堂教学,出在文本教学上。
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中一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语文课上,基本上是三段式:认生字解词语,分段落归段意,讲写作特点。就如同完成既定的任务,不注重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层含义,忽视作者的感情脉络,不能把情感培养渗透在教学中,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心灵封闭状态,不能积极地与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产生同步的情感共鸣,因此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开发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而且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容易产生偏差。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教育历来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的二期课改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有条件,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工夫。
情感训练,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唤醒学生各种心理感受,包括对自然、社会、艺术等的感受。一方面,人的每一认识总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折射,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使人的认识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只有在主体对客体有所认识,才能去体味去感受,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是需要在广泛深厚的生活积累之上才能产生的,“青山有幸埋忠骨”,“遥岑远目,离愁共恨”,都是作者首先对对象有所感悟,才能借来抒发不尽的感情,那么我认为教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溶铸在作品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是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因此,我初步在以下三类内容的教学中进行了情感教育的实践。
(1)托物言志类。在这类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如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感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出“不宁静”与“静”相对应地各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帮助学生分析出从不宁静的心到静静的月光,这种形式上的矛盾,正是作者处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低潮时,复杂心理的具体宣泄,“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作者对恐怖严酷的白天早已厌倦,乘夜晚暂且放纵一下自己的思想自由,“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荷、月、光专心专意的欣赏,情感投入的愈浓重,体现出的作者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愈深厚,情注于文,才能使文生彩。如果不引导学生分析透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哪怕学生把全文背下来,也是不得要领的。
(2)记叙人物、事件类。在学习这类作品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把握,因为作品已经提供了具体的直感材料,作者的情感就体现在作品的人物或事件中,它们对于成年人的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亲身体验过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真正地深入到作品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知熟知了的,因而就不去管它了。”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尤其是成年人,应该说对生活也都不是陌生的,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她)真正地知道什么是生活,所以每一篇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我们或许还没有体味得到的生活画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作品中“熟知”的里面探究出新的东西,也就是作者独特的情感感受。《荷花淀》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如当水生告诉妻子:“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作者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一情节的描述,细致地反映出了妻子复杂激烈的内心感情活动:丈夫参军本在意料之中,但明天就走却在意料之外,所以实质上是心里“震动了一下”而传到了外在的“手指震动了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教学对象来说,理解这种心理活动不难,但难在不一定自己就能认识到这里面隐含的情感因素,而一旦教师点到,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3)记游写景类。大自然送给了我们人类每人一份同等的礼物,即把它雄伟壮观的丰姿毫无保留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和有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我们的游记文学就随之不断地发展起来,现代的文学家叶圣陶、杨朔、刘白羽都是写游记的高手,这些游记已是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景生情,情景相映的动人画面。这类文章重在讲透情与景的关系,课本所选的都是描述祖国的著名山川河流的文章,如《黄山记》、《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西湖漫笔》等,这些名胜对于生长在偏远北方边陲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那么这就要借助形象思维去认识理解课文,通过想象的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这分三步进行:
A、分解、组合,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西湖漫笔》中,作者游览西湖时,从纷繁的表象中写出了自己感受最深,最有意义的情感,也就是作者在游了第四次西湖才挥笔写下的对西湖“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的祖国建设事业的赞美,而不是一般的赞叹西湖自然风光旖旎。这种对素材的取舍,就是表象的分解与组合。
B、类比、联想。古人云:年年月月花相似。也就是说事物之间总是能找到相似点的,类比就是抓住事物相似性进行形象思维的方法,联想上类比的进一步展开,有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如《黄山记》中的对比联想“古人不可能去的,认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抒发了作者热情赞美新社会的思想感情。
C、想象。是形象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基本上综合了以上二类思维方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游记或写景文章,都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作者总是要在其中寓意一定情感的,这景与情之间联系的桥梁,我认为就是想象,而且是独特的想象。大自然从古至今已有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描写咏叹,但它并不影响新的优秀作品的不断问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修养,面对相同的对象表达出的内容也各有差异。而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景物,能否触景生情,展开想象,而且是激出更多的情感共鸣,是要不断强化训练的,根据情感的自行扩散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对所描绘的情境,同受行路爬山之苦,同得赏景观物之乐,这样使学生的大脑接受储存的信息愈多,引发的情感联想就愈丰富。
另外,“自然界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单纯的情感,每一种情感都和成千的其它情感纠缠在一起”,冬天有北风的严寒,也有生命的孕育,有白雪覆盖了肮脏,也有学会纯洁的飘莹,这本是大自然的自身规律变化,但由于我们从不同的方位去领略、感受,就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作者的情感联想。
情感教育既不与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的某育相对立,也不是五育之外的单独一育,而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教育。语文课中较多地创造了情感的各种感受机会。如果教师能够使教育者的个体体验由被动的、自发的、瞬间即逝的,发展为主动地挖掘其意义,领略和享受其意义,并促使学生再度去追求这类积极的精神体验,那么不仅仅是缓解了学生写作文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难题,而且是为他们拓开了一个广泛的精神领域,为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06-21
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中一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语文课上,基本上是三段式:认生字解词语,分段落归段意,讲写作特点。就如同完成既定的任务,不注重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层含义,忽视作者的感情脉络,不能把情感培养渗透在教学中,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心灵封闭状态,不能积极地与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产生同步的情感共鸣,因此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开发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而且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容易产生偏差。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教育历来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的二期课改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有条件,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工夫。
情感训练,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唤醒学生各种心理感受,包括对自然、社会、艺术等的感受。一方面,人的每一认识总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折射,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使人的认识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只有在主体对客体有所认识,才能去体味去感受,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是需要在广泛深厚的生活积累之上才能产生的,“青山有幸埋忠骨”,“遥岑远目,离愁共恨”,都是作者首先对对象有所感悟,才能借来抒发不尽的感情,那么我认为教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溶铸在作品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是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因此,我初步在以下三类内容的教学中进行了情感教育的实践。
(1)托物言志类。在这类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如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感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出“不宁静”与“静”相对应地各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帮助学生分析出从不宁静的心到静静的月光,这种形式上的矛盾,正是作者处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低潮时,复杂心理的具体宣泄,“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作者对恐怖严酷的白天早已厌倦,乘夜晚暂且放纵一下自己的思想自由,“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荷、月、光专心专意的欣赏,情感投入的愈浓重,体现出的作者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愈深厚,情注于文,才能使文生彩。如果不引导学生分析透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哪怕学生把全文背下来,也是不得要领的。
(2)记叙人物、事件类。在学习这类作品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把握,因为作品已经提供了具体的直感材料,作者的情感就体现在作品的人物或事件中,它们对于成年人的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亲身体验过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真正地深入到作品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知熟知了的,因而就不去管它了。”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尤其是成年人,应该说对生活也都不是陌生的,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她)真正地知道什么是生活,所以每一篇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我们或许还没有体味得到的生活画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作品中“熟知”的里面探究出新的东西,也就是作者独特的情感感受。《荷花淀》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如当水生告诉妻子:“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作者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一情节的描述,细致地反映出了妻子复杂激烈的内心感情活动:丈夫参军本在意料之中,但明天就走却在意料之外,所以实质上是心里“震动了一下”而传到了外在的“手指震动了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教学对象来说,理解这种心理活动不难,但难在不一定自己就能认识到这里面隐含的情感因素,而一旦教师点到,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3)记游写景类。大自然送给了我们人类每人一份同等的礼物,即把它雄伟壮观的丰姿毫无保留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和有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我们的游记文学就随之不断地发展起来,现代的文学家叶圣陶、杨朔、刘白羽都是写游记的高手,这些游记已是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景生情,情景相映的动人画面。这类文章重在讲透情与景的关系,课本所选的都是描述祖国的著名山川河流的文章,如《黄山记》、《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西湖漫笔》等,这些名胜对于生长在偏远北方边陲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那么这就要借助形象思维去认识理解课文,通过想象的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这分三步进行:
A、分解、组合,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西湖漫笔》中,作者游览西湖时,从纷繁的表象中写出了自己感受最深,最有意义的情感,也就是作者在游了第四次西湖才挥笔写下的对西湖“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的祖国建设事业的赞美,而不是一般的赞叹西湖自然风光旖旎。这种对素材的取舍,就是表象的分解与组合。
B、类比、联想。古人云:年年月月花相似。也就是说事物之间总是能找到相似点的,类比就是抓住事物相似性进行形象思维的方法,联想上类比的进一步展开,有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如《黄山记》中的对比联想“古人不可能去的,认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抒发了作者热情赞美新社会的思想感情。
C、想象。是形象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基本上综合了以上二类思维方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游记或写景文章,都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作者总是要在其中寓意一定情感的,这景与情之间联系的桥梁,我认为就是想象,而且是独特的想象。大自然从古至今已有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描写咏叹,但它并不影响新的优秀作品的不断问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修养,面对相同的对象表达出的内容也各有差异。而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景物,能否触景生情,展开想象,而且是激出更多的情感共鸣,是要不断强化训练的,根据情感的自行扩散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对所描绘的情境,同受行路爬山之苦,同得赏景观物之乐,这样使学生的大脑接受储存的信息愈多,引发的情感联想就愈丰富。
另外,“自然界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单纯的情感,每一种情感都和成千的其它情感纠缠在一起”,冬天有北风的严寒,也有生命的孕育,有白雪覆盖了肮脏,也有学会纯洁的飘莹,这本是大自然的自身规律变化,但由于我们从不同的方位去领略、感受,就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作者的情感联想。
情感教育既不与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的某育相对立,也不是五育之外的单独一育,而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教育。语文课中较多地创造了情感的各种感受机会。如果教师能够使教育者的个体体验由被动的、自发的、瞬间即逝的,发展为主动地挖掘其意义,领略和享受其意义,并促使学生再度去追求这类积极的精神体验,那么不仅仅是缓解了学生写作文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难题,而且是为他们拓开了一个广泛的精神领域,为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