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耕冬灌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棉铃虫蛹的越冬方式、棉铃虫蛹的越冬温度以及棉铃虫越冬几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了秋耕和冬灌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并对博州秋耕冬灌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秋耕;冬灌;棉铃虫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40-01
  
  随着膜下滴灌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博州棉区冬灌和春灌面积的减少,干播湿出面积的加大,造成棉铃虫越冬基数逐年增多、羽化率高。现就秋耕和冬灌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探讨如下。
  
  1棉铃虫蛹的越冬方式
  
  棉铃虫幼虫在化蛹前,会吐丝粘结周围土粒,做成蛹室在内化蛹,棉铃虫蛹一般水平分布在距植株2~30cm范围内,入土深度2.5~9.0cm,以2.5~6.0cm土层为主。越冬场所主要为玉米、棉花、小麦、蔬菜、苜蓿等地块,其虫量大小依次为玉米、棉田、麦田,蔬菜田虫量也较多。高密度膜下滴灌棉田棉铃虫蛹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棉株密度越大,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表层5cm土壤,发生重的田块支管下或地膜下就能化蛹;常规灌的棉田棉铃虫主要在田埂或田边地头化蛹。
  
  2棉铃虫蛹的越冬温度
  
  棉铃虫蛹越冬临界点为1月,最低气温-15℃,博州棉区1月平均气温在-20~-15℃,最低气温在-26~-20℃,根据此指标棉铃虫不可能越冬。但实际上,棉铃虫在博州能够越冬,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本地棉铃虫种群抗寒力较强,二是冬季积雪的保温作用。影响棉铃虫蛹越冬的是土壤温度,由于积雪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要明显高于气温。
  
  3棉铃虫越冬的几个阶段
  
  3.1秋季滞育阶段
  棉铃虫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是25~30℃,气温低于20℃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秋季光照长度短于14h、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博州棉区约在9月上旬),棉铃虫开始进入滞育状态;日平均气温低于15℃(博州在9月中下旬),棉铃虫开始大量进入滞育状态;日平均气温低于10℃(约在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棉铃虫进入稳定滞育状态。这一阶段(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至≥10℃终日)称为秋季滞育阶段,约40~60d。此阶段滞育蛹如遇到秋季(9~10月)短期高温天气过程,会造成部分蛹羽化,如果再遇到秋季降温,会导致全部羽化的棉铃虫个体死亡,温度的高低不稳定变化是导致该阶段棉铃虫死亡的主要气候原因。此阶段也是棉铃虫蛹抗逆性非常低的时期,破坏蛹室、增加土壤湿度对提高棉铃虫的死亡率效果极明显。
  3.2稳定越冬阶段
  棉铃虫滞育蛹的稳定越冬阶段是指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约在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至第2年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3月底到4月初),约150~160d。该阶段棉铃虫的抗寒能力随环境温度的缓慢下降而增强,至最冷月,棉铃虫的抗寒能力最强,而后又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减弱。棉铃虫死亡率主要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此阶段最冷月积雪的厚薄及稳定积雪形成的迟早是影响越冬死亡率的关键因素,5cm以上积雪形成越早越稳定,越有利于棉铃虫越冬。如果积雪形成较晚、偏薄,死亡率将大大提高。
  3.3春季滞育蛹发育始期至羽化阶段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越冬代滞育蛹发育始期,博州约在3月底到4月初,此时棉铃虫蛹开始发育。≥15℃的初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博州约在4月中旬;≥20℃的初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的起点,博州约在5月中旬,一般年份5月上旬可以诱到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中旬达到羽化盛期。2008年博州棉区≥10℃和≥15℃的初日较往年提前约10d,棉铃虫蛹发育和成虫羽化的时间也提前了10d左右。
  此阶段影响棉铃虫存活的气候因素是春季天气的不稳定程度,尤其是倒春寒、低温、降雨将大大降低棉铃虫成虫羽化率,春季霜冻出现越晚、越强,降水越多、土壤含水量越高,棉铃虫死亡率越高、羽化率越低。
  
  4秋耕和冬灌的防治作用
  
  4.1秋耕
  冬季是棉铃虫生命力最薄弱的环节,其抗逆力最差。此时采取防治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0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据观察,在10cm以下土层内,成虫不能羽化出土。秋耕深度一般在25cm左右,一是全面松动了土壤,破坏了棉铃虫蛹室,改变了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了第2年开春的羽化率;二是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取食;三是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窒息死亡。
  4.2冬灌
  棉铃虫蛹对土壤湿度比较敏感,尤其是幼虫大量入土时的初蛹期(秋季滞育阶段),土壤含水量高对蛹存活极为不利。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0%时,棉铃虫蛹死亡率为35.7%,成虫羽化率为40%;土壤含水量在70%时,死亡率为46.7%,羽化率为33.3%;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蛹的死亡率为100%。
  另据有关资料,冬前和冬后调查对比,秋耕冬灌的地块,棉铃虫蛹越冬死亡率为80%左右,只耕不灌的地块越冬死亡率为60%左右,不耕不灌的地块只有30%。
  
  5对秋耕冬灌工作的建议
  
  (1)博州滴灌棉田绝大多数秋耕后第2年采用干播湿出的方式,秋耕减少了棉铃虫越冬基数,但因为没有冬灌或春灌,越冬基数相对较大,羽化率高,降低了防治效果。因此,建议滴灌棉田冬灌或春灌后带墒播种,以进一步降低棉铃虫越冬基数和羽化率。
  (2)由于棉铃虫越冬场所复杂、成虫迁飞能力强,秋耕冬灌必须大面积、大范围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棉田上进行,居民点内的菜地等其他作物地块也要进行秋耕冬灌,面积越大、范围越广,防治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