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课程改革专家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报告,获益匪浅。但其中有部分观点,颇让笔者及周围一些教师和朋友感到困惑。比如,在谈及新课程期待的“新教师”角色时,这位专家指出,在我国广为人知、并被广泛接受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不妥,不宜再提。专家的理由是,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工业模式的反映,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这一隐喻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灵魂”的说法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今天的教师就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吗?笔者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众所周知,隐喻作为一种文学修辞的手段,不同于精确的下定义。人们在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时基本上不进行逻辑的说明和严密的比照。因此,笔者不能认同那种强行将喻体和被喻体进行严格对应的批评方式。我想,大概没有一个人在看到这一说法的时候,会真的把中小学教师当作真正的工程师。一般人凭直觉就会体会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说法,它的根本意义是强调教师乃至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的职责和作用而不是其他。
今天,教师还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回答这一问题,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在今天,学生的发展还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第二,教师还要不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负责?我想,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应该是否定的。
不错,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完全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去塑造学生,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态度强行灌输给学生,剥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发展,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中小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其认识和实践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自我发展的任务。他们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逐渐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再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已表明,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以品德和价值观为主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当代,尽管中小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也不能否认他们正处于空前复杂和高度诱惑的时代。今天的孩子生活环境过于顺利、温暖,思想单纯、抗挫折力差,亟须教师强化对中小学生进行人生的引导和教育,保证他们在心灵上、思想上、人格上和良心上得到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今天仍无不妥。继续将这一光荣称号与教师形象联系起来,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教师工作价值的充分认可和赞誉,更可以进一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今天的教师就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吗?笔者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众所周知,隐喻作为一种文学修辞的手段,不同于精确的下定义。人们在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时基本上不进行逻辑的说明和严密的比照。因此,笔者不能认同那种强行将喻体和被喻体进行严格对应的批评方式。我想,大概没有一个人在看到这一说法的时候,会真的把中小学教师当作真正的工程师。一般人凭直觉就会体会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说法,它的根本意义是强调教师乃至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的职责和作用而不是其他。
今天,教师还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回答这一问题,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在今天,学生的发展还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第二,教师还要不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负责?我想,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应该是否定的。
不错,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完全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去塑造学生,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态度强行灌输给学生,剥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发展,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中小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其认识和实践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自我发展的任务。他们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逐渐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再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已表明,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以品德和价值观为主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当代,尽管中小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也不能否认他们正处于空前复杂和高度诱惑的时代。今天的孩子生活环境过于顺利、温暖,思想单纯、抗挫折力差,亟须教师强化对中小学生进行人生的引导和教育,保证他们在心灵上、思想上、人格上和良心上得到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今天仍无不妥。继续将这一光荣称号与教师形象联系起来,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教师工作价值的充分认可和赞誉,更可以进一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