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人知识的海洋了。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一、巧设“导语”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人知识的海洋了。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