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考点透视】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锁定考查热点】
1.知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5.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中考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 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被迫离燕至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易: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仕:
2.标示句子的诵读节奏,选择词的恰当义项。
(1)用“/”标示下句的诵读节奏。
苟 慕 义 强 仁 者 皆 爱 惜 焉
(2)下面关于“惜”字的解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皆爱惜”中的“惜”,应选择第项。(只填序号)
惜xī①爱惜。《韩非子·难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耗:减损。惠:给人好处)②吝惜,舍不得。蔡琰《悲愤诗》:“岂敢~性命。”③痛惜,哀伤。贾谊《惜誓》:“~余年老而日衰兮。”
3.“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 )
A.由是先生遂诣亮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辍耕之垄上 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5.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
(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
解题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辨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这里的“易”与“移”连用,是“改变”的意思;“仕”,在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第2题的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功夫,不要曲解句意。第(2)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正确选择词语的意思,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辨别。该题不仅给出了义项,还给出了各个义项的例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选择也就轻而易举了。
第3题考查的是同一含义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文言词语来表达。由于给出了例句,又给出了词语的含义,只要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同一含义,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顺、正确就可以了。
第4题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字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参考答案
1.(1)易:改变。 (2)仕:做官。
2.(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③
3.B
4.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5.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意思对就得分)
【考场误区点击】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考生的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备考应对策略】
1.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5.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特别是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要用课内业已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答题。
【能力提升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锁定考查热点】
1.知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5.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中考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 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被迫离燕至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易: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仕:
2.标示句子的诵读节奏,选择词的恰当义项。
(1)用“/”标示下句的诵读节奏。
苟 慕 义 强 仁 者 皆 爱 惜 焉
(2)下面关于“惜”字的解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皆爱惜”中的“惜”,应选择第项。(只填序号)
惜xī①爱惜。《韩非子·难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耗:减损。惠:给人好处)②吝惜,舍不得。蔡琰《悲愤诗》:“岂敢~性命。”③痛惜,哀伤。贾谊《惜誓》:“~余年老而日衰兮。”
3.“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 )
A.由是先生遂诣亮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辍耕之垄上 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5.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
(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
解题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辨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这里的“易”与“移”连用,是“改变”的意思;“仕”,在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第2题的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功夫,不要曲解句意。第(2)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正确选择词语的意思,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辨别。该题不仅给出了义项,还给出了各个义项的例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选择也就轻而易举了。
第3题考查的是同一含义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文言词语来表达。由于给出了例句,又给出了词语的含义,只要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同一含义,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顺、正确就可以了。
第4题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字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参考答案
1.(1)易:改变。 (2)仕:做官。
2.(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③
3.B
4.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5.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意思对就得分)
【考场误区点击】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考生的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备考应对策略】
1.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5.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特别是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要用课内业已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答题。
【能力提升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