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贴近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思考实验异常现象、对实验探究进行改进等提出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认知水平 问题情境 提高操作 异常现象 实验改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地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1.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一是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二是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2.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大,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小,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小。但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可能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探究了,特别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需要逐渐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合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科学探究教学。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探究性程度可以略小,随着学生对科学探究认识的加深,逐渐将探究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贴近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糖”,放到水中会看到很多气泡,让学生讨论:该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引导学生查阅配料表,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用化学语言将实验过程表述出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3.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维、会操作和会探究。化学教师要将以实验为基础落到实处,能用实验说明的问题不搞纸上谈兵。教师要克服困难,努力研究实验教学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讲实验”的现状。如果教学设备条件不好的学校,可以变教师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师生共同做实验,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要尽量提高实验开出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
4.思考实验异常现象
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以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5.对实验探究进行改进
如《酸和碱发生什么反应》,教材上的实验是直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显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至溶液褪色。我在做该实验时,先取一支试管,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结果无现象,引导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反应?同学们开始讨论,反应前氢氧化钠呈碱性,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由此考虑到指示剂,从现象明显的角度上看还是用酚酞。做实验时,一滴一滴的滴加稀盐酸,当滴加一滴溶液呈无色时,接着问:“现在溶液恰好是中性吗?”同学们又开始讨论,有的说刚好是中性,有的说可能偏酸性。接着问:“如何去检验?”这时教师已经准备好了石蕊试液、锌等。同学们看到这些药品后,非常兴奋,开始进行以下实验。当将石蕊滴到溶液中时,有的同学说是浅紫色,还有的同学说偏红色,教师引导:“这应该如何对比?”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進行了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严建波.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实验课.化学教育,2006,(5):20-22.
[2]李军.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化学教学,2007.
【关键词】认知水平 问题情境 提高操作 异常现象 实验改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地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1.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一是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二是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2.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大,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小,教学的探究性程度越小。但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可能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探究了,特别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需要逐渐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合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科学探究教学。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探究性程度可以略小,随着学生对科学探究认识的加深,逐渐将探究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贴近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糖”,放到水中会看到很多气泡,让学生讨论:该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引导学生查阅配料表,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用化学语言将实验过程表述出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3.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维、会操作和会探究。化学教师要将以实验为基础落到实处,能用实验说明的问题不搞纸上谈兵。教师要克服困难,努力研究实验教学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讲实验”的现状。如果教学设备条件不好的学校,可以变教师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师生共同做实验,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要尽量提高实验开出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
4.思考实验异常现象
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以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5.对实验探究进行改进
如《酸和碱发生什么反应》,教材上的实验是直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显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至溶液褪色。我在做该实验时,先取一支试管,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结果无现象,引导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反应?同学们开始讨论,反应前氢氧化钠呈碱性,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由此考虑到指示剂,从现象明显的角度上看还是用酚酞。做实验时,一滴一滴的滴加稀盐酸,当滴加一滴溶液呈无色时,接着问:“现在溶液恰好是中性吗?”同学们又开始讨论,有的说刚好是中性,有的说可能偏酸性。接着问:“如何去检验?”这时教师已经准备好了石蕊试液、锌等。同学们看到这些药品后,非常兴奋,开始进行以下实验。当将石蕊滴到溶液中时,有的同学说是浅紫色,还有的同学说偏红色,教师引导:“这应该如何对比?”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進行了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严建波.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实验课.化学教育,2006,(5):20-22.
[2]李军.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化学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