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一)观察现象
笔者经过课上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号敌人。据统计:四年级,班中共25名学生。班中仍然存在12名即48%的学生注意力仅能集中在10分钟左右,最多超不过15分钟。多数处于好动,坐不住的状态。其中有6名即24%的学生,课上经常抠手、啃指甲或指甲周围的倒皮,有时流血了但还在抠。往往做题粗心、马虎,差错多。两名即8%的学生,课上不时地摇头、点头,多次提醒之后头不动了,但眼珠子不停的咕噜来、咕噜去。我知道他又在无限的神游、遐想之中了。
(二)原因分析
一是学习环境恶劣。有的学生放学后跟着父母在闹市待着,根本无法专心学习,有时父母忙不过来,还要帮助父母照顾生意。
二是孩子经常到超市买来一些含有色素、香精的垃圾食品。
三是长时间观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网络的光、声、色刺激。
四是父母过度溺爱。由于父母学历较低,经常做一些力气活,就想着不要让孩子再遭受这样的困苦。什么都买最好的名牌产品运动服、手机给孩子。
五是教育方法不统一。学习上基本没有要求能学多少算多少,但有时看到别人孩子分数高就赌气大打出手。
六是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策略,根本不可能达到足够的刺激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研究背景,理论指导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第二,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一个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指標。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 音乐、人际内省、 自然探索。
第三,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采取游击战争,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四,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学习,笔者决定开展:“跨界文王”语文实践活动研究。
三、课程活动设计
具体案例,要点讲析
(一)跨学科语文实践活动
1.语文与美术学科——诗配画,古诗改写,思维导图
(1)《舟过安仁》诗配画
A内容简析
《舟过安仁》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B诗配画:这两个天真可愛、充满智慧的孩童是如何使风的?请运用手中的画笔,将其表现出来吧。顺风时会怎么做?逆风时呢?
(2)《生命 生命》
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更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B、反复诵读2——4段,你能用一个四字短句,以小标题的形式,进行简单概括么?
C、你能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表示出来么?
2.语文与科学学科——养殖,操作试验
A.仔细观察,寻找素材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观察日记》。与科学学科的“无土栽培”相整合,注意仔细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变化。在生活中进行学习。B.简单整理,连段成篇。
C.丰富内容,修改习作。
(二)音乐、影视作品走进语文实践
1.《伯牙绝弦》
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知音”一词的意思。然后引申拓展:人们常用: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形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后,边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边欣赏故事。让学生进行音律欣赏,从而文章的内容意境融为一体,学生陶醉其中。
2.《城南旧事》
进入小学高年级,有许多文本都是节选文章的一段内容,或改写精彩段落让学生赏析。因此,学生只能窥见一斑,很难做到渗透理解,因此笔者引入《城南旧事》这本书中的一段内容,让学生进行类似的情感体验,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第一层次:品味“呆”字,体会情感。为什么会看呆了?
第二层次: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进一步感受到无限的童趣。
第三层次:教师适时补充《城南旧事》中《惠安馆传奇》里的一段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作品都是这样的:质朴的语言、细致的描写表达童年的情趣。
第四层次:感情朗读,表达情感。指导学生读出童年生活的美好,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第五层次:分别在课的开头与结尾播放歌曲《送别》余音缭绕,课的结尾又推荐并适时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情感进一步加深。
(三)班级性语文实践活动
《热爱祖国,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秋季实践活动
第一,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我校爱我中华,我是中国人——走进颐和园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们资源结合分组:资料组、地图组、影片组、手抄报组、导游组、记者组。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学生们都十分兴奋。
第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干
(四)社会化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开展:与革命前辈共度爱国月——《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少年先锋》。
第一,手抄报、自绘路线图、搜集文字图片资料。
第二,展示资料、图片、演讲。
第三,古诗连诵《七律 长征》,听将军讲座。
四、语文实践活动感受
(一)学生真切感受
以前都是在书本中学习知识,在图片中、电脑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山河。直到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才真正的切身感受到祖国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心中十分激动。我们喜爱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我深深感受
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观察现象
笔者经过课上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号敌人。据统计:四年级,班中共25名学生。班中仍然存在12名即48%的学生注意力仅能集中在10分钟左右,最多超不过15分钟。多数处于好动,坐不住的状态。其中有6名即24%的学生,课上经常抠手、啃指甲或指甲周围的倒皮,有时流血了但还在抠。往往做题粗心、马虎,差错多。两名即8%的学生,课上不时地摇头、点头,多次提醒之后头不动了,但眼珠子不停的咕噜来、咕噜去。我知道他又在无限的神游、遐想之中了。
(二)原因分析
一是学习环境恶劣。有的学生放学后跟着父母在闹市待着,根本无法专心学习,有时父母忙不过来,还要帮助父母照顾生意。
二是孩子经常到超市买来一些含有色素、香精的垃圾食品。
三是长时间观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网络的光、声、色刺激。
四是父母过度溺爱。由于父母学历较低,经常做一些力气活,就想着不要让孩子再遭受这样的困苦。什么都买最好的名牌产品运动服、手机给孩子。
五是教育方法不统一。学习上基本没有要求能学多少算多少,但有时看到别人孩子分数高就赌气大打出手。
六是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策略,根本不可能达到足够的刺激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研究背景,理论指导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第二,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一个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指標。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 音乐、人际内省、 自然探索。
第三,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采取游击战争,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四,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学习,笔者决定开展:“跨界文王”语文实践活动研究。
三、课程活动设计
具体案例,要点讲析
(一)跨学科语文实践活动
1.语文与美术学科——诗配画,古诗改写,思维导图
(1)《舟过安仁》诗配画
A内容简析
《舟过安仁》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B诗配画:这两个天真可愛、充满智慧的孩童是如何使风的?请运用手中的画笔,将其表现出来吧。顺风时会怎么做?逆风时呢?
(2)《生命 生命》
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更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B、反复诵读2——4段,你能用一个四字短句,以小标题的形式,进行简单概括么?
C、你能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表示出来么?
2.语文与科学学科——养殖,操作试验
A.仔细观察,寻找素材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观察日记》。与科学学科的“无土栽培”相整合,注意仔细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变化。在生活中进行学习。B.简单整理,连段成篇。
C.丰富内容,修改习作。
(二)音乐、影视作品走进语文实践
1.《伯牙绝弦》
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知音”一词的意思。然后引申拓展:人们常用: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形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后,边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边欣赏故事。让学生进行音律欣赏,从而文章的内容意境融为一体,学生陶醉其中。
2.《城南旧事》
进入小学高年级,有许多文本都是节选文章的一段内容,或改写精彩段落让学生赏析。因此,学生只能窥见一斑,很难做到渗透理解,因此笔者引入《城南旧事》这本书中的一段内容,让学生进行类似的情感体验,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第一层次:品味“呆”字,体会情感。为什么会看呆了?
第二层次: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进一步感受到无限的童趣。
第三层次:教师适时补充《城南旧事》中《惠安馆传奇》里的一段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作品都是这样的:质朴的语言、细致的描写表达童年的情趣。
第四层次:感情朗读,表达情感。指导学生读出童年生活的美好,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第五层次:分别在课的开头与结尾播放歌曲《送别》余音缭绕,课的结尾又推荐并适时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情感进一步加深。
(三)班级性语文实践活动
《热爱祖国,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秋季实践活动
第一,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我校爱我中华,我是中国人——走进颐和园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们资源结合分组:资料组、地图组、影片组、手抄报组、导游组、记者组。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学生们都十分兴奋。
第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干
(四)社会化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开展:与革命前辈共度爱国月——《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少年先锋》。
第一,手抄报、自绘路线图、搜集文字图片资料。
第二,展示资料、图片、演讲。
第三,古诗连诵《七律 长征》,听将军讲座。
四、语文实践活动感受
(一)学生真切感受
以前都是在书本中学习知识,在图片中、电脑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山河。直到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才真正的切身感受到祖国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心中十分激动。我们喜爱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我深深感受
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