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深入,信息技术正在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快速地进入课堂,成为众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样,信息技术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大了教师的知识储 备量和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的关于相关课文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等,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课堂上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师能够轻松地教,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互动和教学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积极参与探究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春》这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画面《绚丽的春天》,画面上呈现出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景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优美诗句在音乐声中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课件演示结束后,笔者随即提出问题: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春》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揣摩、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这样,不费力便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大大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
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信息技术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CAI课件展示生动感人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对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把从电视中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视频片断搬到课堂上,此时,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
4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从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中,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首先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再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大多能很快发现问题;有的发现不了,通过讨论发言,学生基本也能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提高了他们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利用搜索网站进行网上察看。如在初中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对他的了解也比较多,但这都是表面现象,要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了解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此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网站查找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及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等文章。通过了解作家及相关的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网上阅读,节省了金钱,也节约了时间,而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是一般书籍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6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 作水平
学生在平常的作文中,经常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词汇贫乏,甚至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该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便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深挖潜力,把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语言问题通过媒体网络及时反映出来,供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集体修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中出现的优美的词、句、段展示出来,或从网络上下载精彩的文章片段,让学生欣赏、借鉴。经过不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写作语言不断创新,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课堂模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虽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让所有的教师欣喜且诚服,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要避免片面地夸大其作用,盲目追求时髦,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第三中学)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大了教师的知识储 备量和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的关于相关课文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等,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课堂上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师能够轻松地教,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互动和教学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积极参与探究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春》这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画面《绚丽的春天》,画面上呈现出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景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优美诗句在音乐声中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课件演示结束后,笔者随即提出问题: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春》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揣摩、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这样,不费力便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大大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
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信息技术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CAI课件展示生动感人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对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把从电视中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视频片断搬到课堂上,此时,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
4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从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中,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首先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再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大多能很快发现问题;有的发现不了,通过讨论发言,学生基本也能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提高了他们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利用搜索网站进行网上察看。如在初中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对他的了解也比较多,但这都是表面现象,要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了解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此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网站查找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及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等文章。通过了解作家及相关的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网上阅读,节省了金钱,也节约了时间,而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是一般书籍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6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 作水平
学生在平常的作文中,经常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词汇贫乏,甚至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该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便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深挖潜力,把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语言问题通过媒体网络及时反映出来,供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集体修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中出现的优美的词、句、段展示出来,或从网络上下载精彩的文章片段,让学生欣赏、借鉴。经过不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写作语言不断创新,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课堂模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虽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让所有的教师欣喜且诚服,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要避免片面地夸大其作用,盲目追求时髦,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