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

来源 :阅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中国面临发展和减排的两难局面。我国或许可以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供给、交通消纳、金融货币协同发展模式(煤+铁路+英镑、石油+汽车+美元),采用风光新能源+电动车+碳市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在碳中和的进程中,作为市场力量之一,碳市场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积极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在碳中和、碳交易领域开展实践创新。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的、流动的、稳定的而且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严格的立法、严谨的量化和严肃的定价,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程度地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关键词:碳中和;碳市场;绿色金融;新能源;碳交易;碳价格;环境权益
  中图分类号:F831.5;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3-0044-07
  作者简介:梅德文,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
  一、机遇与挑战:中国碳中和面临发展和减排的两难
  (一)挑战前所未有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转轨国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2020年的能耗折合标准煤近50亿吨。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中国气候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近期指出,“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我国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可见,我国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能源效率需要提升。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指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近100亿吨,占全世界碳排放总量的近30%,超过了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排放的总和。此外,中国金融机构以间接融资即银行业为主,而且主要的金融资产都与化石能源资产密切相关,潜在风险极大。
  据统计,欧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碳达峰,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至碳中和预计需要60~70年的时间;美国和日本大约在2007—2008年实现碳达峰,同样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需要40多年的时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计划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同时,一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等仍需要进口,技术综合集成、产业化与技术转移推广能力不足。建立低碳、零碳能源体系,我国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另外,据解振华先生研究,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人均GDP3万~4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而中国的人均GDP在2020年刚超过1万美元,按GDP年均增长5%~6%来推算,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时,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刚刚达到2万美元,即便如此,距离人均GDP4万美元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此,我们可以专门比较一下中美两国2020年的发展数据,即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与世界最大发达国家对标。2020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人口大约是美国的430%,能源消耗量约为美国的150%,碳排放量约为美国的200%;中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大约是219万亿元,而美国是125万亿元(折合人民币),中国的M2大约是美国的175%。总之,这一组数字对比说明,中国的经济效率、能源效率、金融效率都有待提升,这就是发展和减排的两难。
  正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点,中国要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二)机遇千载难逢
  巨大的挑战蕴含着千载难逢的机遇。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倡导以风光等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众所周知,每一次全球工业革命都会开启一轮技术长周期带动的经济增长,持续60~100年。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风光新能源生产体系,2020年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总量分别是2.81亿、2.53亿千瓦,合计5.34亿千瓦。中国的特高压电网技术成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据工信部肖亚庆部长宣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销售550万辆。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开启的全国电力碳交易市场年配额近40亿吨,规模将超过欧盟,居世界首位。也许,我国可以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供给、交通消纳与金融货币协同发展模式(煤+铁路+英镑、石油+汽车+美元),采用风光新能源+电动车+碳市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
  清华大学与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在分别测算后,得出相近的结论:中国实现碳中和与完成能源转型需要近140万亿元的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行长最近提出:中国碳达峰每年需要2.2萬亿元的投资,十年共计22万亿元;从碳达峰至碳中和,每年需要3.9万亿元投资,30年需要117万亿元投资;碳达峰碳中和两项合计需要139万亿元投资。这项投资可以促进解决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解决发展与减排的两难矛盾。
  二、行动:中国碳市场的定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碳市场制度是解决碳排放外部性的有效经济手段,可以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下减排成本最小化,同时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增长。碳市场制度可能是破解中国发展与减排两难矛盾,促进中国经济、能源与金融结构调整的有效工具。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碳市场是一个选项,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激励机制,鼓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发挥减排的正外部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约束机制,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相比于其他政策和交易市场,公平地说,中国碳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如周小川先生所言,碳市场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投资,通过跨多个年度的项目与技术投资,着重改变未来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然需要大量投资,无论电力、交通等行业的碳减排,还是发展新科技,都需要新的投资。吸引这么多的投资,这么多的投资要引导好、激励好,不酿成大亏空,显然是大事、难事。大量的投资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会凭号召就实现,每项投资都需要导向,需要算账,而算账必须有依据,需要碳市场给出信号。
  实际上,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当时主要作为卖方参与清洁发展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等七省市陆续开启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试点区域的人口、GDP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点地区的配额总量超过10亿吨。从2013年正式交易到现在,我国已经经历了7个履约期,在七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中,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万多个自然人参与了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来加入的福建省,八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交易价格23.5元/吨,另外,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2.68亿吨。
  试点阶段,我国相对独立的碳交易市场存在系统独立、区域分割、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碳汇和碳抵消机制不通用等问题,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低,交易流动性差,投融资功能弱,碳交易价格和资源配置功能都有待完善。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区域分割的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规模有限,京津沪与广东、湖北、深圳都是不连通的。第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一个现货交易市场,不是金融产品市场。无论欧洲的碳市场还是美国的碳市场,这些市场都是期现并行的,即开展碳交易时,期货与现货同时上马。总之,比较中外碳市场,分析中国碳试点的七年历史,毫无疑问,严格立法确定总量减排、配额分配方式、核查机制、交易产品属性、交易规则等是影响中国碳试点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
  2021年新年伊始,中国碳交易试点开始走向全国统一,可以说2021年是中国碳交易元年。呼之欲出的全国碳市场最初仅覆盖发电行业,进入门槛为2013—2018年中任何一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当量。目前,全国共有2225家发电企业为重点排放单位,碳市场主管部门根据电厂的发电量及其对应的基准线为企业分配配额。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2019年中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8克/千瓦时。2020年全国火电发电量5.28万亿度,对应的是大约4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火电全行业的碳配额约40亿吨,如果按照试点区域5%的配额进入交易平台,那么全国碳市场的单一年份交易规模就可以达到2亿吨。按照试点交易价格50元/吨计算,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未来,隨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碳价有可能在试点区域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最高市场规模甚至有可能达到400亿元(以碳价200元/吨计算)。根据美国环保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的碳价格大约是49元/吨,2030年大约是93元/吨,到实现碳中和的时候,也就是到2060年有可能达到167元/吨。这是对中国碳市场规模与价格的一个基本判断。
  同时,对比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碳市场。2021年,全球就业形势逐渐回暖,能源需求逐步上涨。由于欧盟碳市场看涨情绪的高涨和能源市场的提振,欧盟碳价接连刷新纪录高位,一路飙升至50欧元/吨,期货成交量突破2.15亿吨,平均每天的配额拍卖量为300万吨。2021年2月1日,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欧盟碳配额(EUA)期货价格达到33欧元/吨。以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800~1000克/千瓦时来计算,煤电机组的碳成本在0.03欧元/度左右,约合人民币0.235元/度。
  中国多项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在配额免费发放的前提下,碳价很难突破200元/吨。2019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8克/千瓦时。以200元/吨的碳价计算,度电碳成本大约是0.1676元。但是,考虑到至少75%的免费碳排放额度,实际上0.1676元的度电碳成本会被均摊掉很多,实际度电碳成本不到0.04元。
  因此,按照目前价格对比,欧洲度电碳价大约是中国度电碳价的十倍以上。众所周知,碳市场的目的是通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引导稀缺资源获得更好的配置,如果碳交易无法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价格,碳市场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弱。因此,有专家认为,以当前平均23.5元/吨的价格水平,中国碳市场很难起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的作用,无法成为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有效市场机制。
  三、案例:北京绿色交易所在碳中和和碳交易领域的实践创新
  北京绿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5日,在十几年的实践中,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积极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
  (一)开展北京碳强制减排交易试点
  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至今,北京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七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均价始终位于50至70元/吨的区间,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内其他区域碳市场相比,北京碳市场的碳价较高,趋势性波动较小,有利于激励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北京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多、范围广,截至2020年底,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的企事业单位和投资机构已逾千家。从运行情况来看,北京碳市场在配额分配,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市场交易,能力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京碳市场配额分配从严从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供需关系;通过市场公开操作管理的办法建立碳排放配额价格预期,有利于增强各类参与主体对碳市场的信心,从而为稳定北京碳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交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碳市场较好地实现了碳价格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2016—2019年,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强度累计下降了16.5%,进一步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的显著效果。   (二)培育碳中和市场
  北京绿色交易所面向会议活动、企业运营管理、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提供碳中和服务;不断开发绿色量化减排方法和标准;助推低碳能力建设,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低碳发展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碳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等工作;在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发完成了近百个CCER等自愿减排项目。在个人碳中和市场方面,2016年,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始参与蚂蚁金服公司的“蚂蚁森林”项目,作为技术开发方,提供了三十多种应用场景的简单计算方法。截至2020年底,“蚂蚁森林”项目累计吸引5.5亿用户,已经种植2亿棵树,种植面积280万亩,守护树林面积280平方公里,累计减排1200万吨。目前,“蚂蚁森林”项目是在个人碳中和领域推进建设低碳社会最成功的案例,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2019“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授予“蚂蚁森林”项目“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蚂蚁森林”项目的成功说明,中国实现碳中和归根结底取决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从绿色投资向绿色消费的转变。“蚂蚁森林”项目的庞大用户群显示,中国有近6亿中产阶级愿意投入个人碳中和行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绿色消费群体。未来,如此大规模的绿色消费群体可以倒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流通。
  (三)成立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
  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每年资金缺口超万亿元,中国亟须制定更多包括气候股权投资在内的绿色股权融资激励政策,以解决绿色债权融资与绿色股权融资不匹配的问题。北京绿色交易所目前正在联合有关机构积极推出气候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和推广碳中和商业模式和适用技术,服务地方和国家碳中和远期目标,以便有效改善当前减排项目资金支持不足的局面,届时也将在资本市场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
  (四)服务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
  2020年9月,国务院批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设立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未来,北京将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努力探索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全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积极发展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场中碳期货、碳期权等成熟经验,积极发展新型碳金融工具。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积极服务支撑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为中国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四、对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的建议
  比较中外碳市场,分析中国碳试点七年的历史和经验,毫无疑问,严格立法确定减排总量、配额分配方式、核查机制、交易产品属性、交易规则等是影响中国碳试点发展的核心要素。毫无疑问,中国碳市场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仍在六个方面有待完善。
  第一,全国碳市场立法尚未完成。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19号),该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针对碳市场和碳交易的立法工作仍未完成。第二,配额总量没有限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碳交易模式不同,中国没有设定碳排放总量上限,而是建设了一个“排放绩效系统”,实际上给了发电企业更多时间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而非有偿拍卖的方式。第四,参与主体类型单一,金融投资机构参与不足。根据发电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013—2019年任何一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1万吨标煤)的标准以及相关碳核查结果,仅2225家企业成为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第五,交易产品单一。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建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第六,交易规则、交易方式有待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更有效率的方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全国碳市场引导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当然也要防止过度投机的交易行为,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一般而言,市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主体、产品和监管。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的、流动的、稳定的而且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三个条件,简单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立法、量化、定价。首先,需要严格的立法,确定减排总量,允许拍卖配额,即建立严格的政策体系。其次,需要严谨的量化,对各个行业的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将目前的碳排放核算法从碳排放因子核算法转向直接测量法,以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技术支撑体系。最后,需要严肃的定价,吸纳更加多元化、规模化的参与主体,推出更加市场化、金融化的产品,开展更加透明和包容的监管,以促进严肃定价。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指数量足够多的,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只有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除碳排放企业以外,还需要更多的碳资产投资者进入市场,他们既可能是机构投资者,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碳市场不仅是排放者的市场,也是投资者的市场,是所有有志于应对气候变化、珍惜环境的个人与机构共同推动的市场。当然,规模化对于碳市场而言也很重要,目前我国碳市场只覆盖电力一个行业,未来可能会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七个行业纳入其中,市场配额有可能超过60亿吨,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碳市场要满足信用转换功能、期限转换功能、流动性转换功能等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碳市场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掉期、远期、期货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帮助履约企业和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透明和包容的监管是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和开放多样化产品的土壤,也是碳市场国际化的前提。
  2021年4月15日,易纲行长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预计2021年6月底,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构建碳市场应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这些都是积极的举措,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完善碳市场的信心。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碳中和“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中和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是,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这是我国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和最大规模的碳市场,如果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就可以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的贡献。
其他文献
我和戴维约在大剧院门口碰面,在等待剧院开门的几分钟内,他把重庆话剧发展的脉络简明扼要地在我面前铺展开来.他像一本不断更新的重庆历史百科全书,在三十余年的拍摄过程中,
期刊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20年10月,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专题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展
5月,副热带高压带跨过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进入长沙.日照时间增加,气温升高,阳光变得肆无忌惮.只有入夜后,太阳退场时,长沙人的夏日生活才真正开始.在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数
期刊
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而新型电力系统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要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
1624年,路易十三在距离巴黎18千米的市郊购买了117法亩林地用作狩猎行宫.1661年,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因为嫉妒时任法国财政总监大臣富盖的行宫沃子爵城堡过于富丽堂皇,决定
期刊
大一寒假,我独自一人坐上了回家过年的绿皮车.我往大大小小的包裹里装满了回家的年货,却唯独忘了带上我漏电的充电宝.到了晚上,看着手机屏幕右上角不断闪烁的电量显示,我不由
期刊
重庆山城巷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区,北至重庆干休所,南以南区路为界,东接中兴路,西至石板坡立交.山城巷依山而建,临长江,呈石梯状分布,属典型的传统巴渝风貌.因此,山城步道也
期刊
上海的繁华,上海的市井,上海的大小人物浮浮沉沉,以及上海的史诗与巨变,若你有野心,会梦寐以求写出上海.矛盾文学奖评委王春林下过如此评论:“说到上海叙事,自白话小说盛行以
期刊
新盐仓,本是一处放盐的地方,但却被涪陵人建成了一条乌江岸边的小街,拆迁前属敦仁街道办事处管辖,是崩土坎居委会驻所.起于清溪沟桥头,止于门朝街尾部,前接望栏桥街,后接崩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