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sun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了“建水烧豆腐”,这个著名的“文献名邦”渐渐有着沦落为“吃货之都”的趋势。前往建水游玩的旅客,归途中携带着的大包小包,毫无疑问都是豆腐。
  然而在几十年前,老饕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建水的汽锅。譬如汪曾祺说:“别处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季羡林则在《悼念沈从文》中谈到建水汽锅:“虽系厨房用品,然却古朴高雅,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汪季二老所谈论的汽锅,正是建水紫陶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建水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在建水陶收藏家董荣义先生处,见到宋青瓷、元青花、明粗陶和清紫陶,一件件散发着古朴幽光的建水陶器转瞬间将我们带入悠长的时光流转之中。董先生告诉我们,清末民初时候,建水艺人重新发掘出宋代青瓷的刻填技术,将之与书画艺术有机结合,经无釉磨光,产品光洁照人,敲之铿锵有声。因土质因素,成品紫色为上品,故称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可谓建水陶中的集大成者,传承延续直到现在。


  马成林 建水紫陶的守护者
  在建水紫陶的发展形成时期,制陶大师向逢春功不可没。早在1921年,他的作品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金奖。1953年,向氏作品与诸多名陶在北京展览,一举为建水紫陶夺得“四大名陶”之一的称号。
  马成林是向逢春的再传弟子,居住在建水县城北的碗窑村——这也是千百年来建水艺人制陶的地方。马成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陶区彝人,自幼受民间艺术熏陶,20岁进入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工作,从取泥炼泥起学习制陶各项工艺。24岁即制作“报春、玉兰、山茶、杜鹃”云南四大名花系列花缸陈列于人民大会堂。
  马成林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着别具风味的民族特色。他将商周青铜文明、古滇国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揉进紫陶,把装饰性书画艺术与器型以及烧成后打磨的颜色相结合,雅器相溶,形神兼备。
  在碗窑村马成林的工作室,这位老人向我们出示了厚厚一沓创作手稿。马成林说:“平时得到灵感,都会记录下来。将生活中、文化上、自然内的元素融入到陶瓷设计中去。”老人一生钟情于陶,活在陶的世界里,常常借助陶瓷传达自己的感悟。我们见到一件他新出的长壶,沉郁的色彩、肃穆的牛头雕刻以及独特的双耳设计,如同彝人的图腾柱。只有对民族文化的一往情深,才能铸就这样的作品。无怪乎著名陶艺家周晓兵这样评价:“马成林先生的作品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人文思想,这也许就是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
  徐荣洪 建水紫陶的中坚力量
  已经是家传第五代的制陶艺人徐荣洪目前是建水县十个高级工艺美术师之一。徐荣洪是今天建水紫陶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地位,还是经历。


  如同许多建水艺人一样,徐荣洪的制陶之路从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起步。“上世纪80年代进厂做学徒,一直到2000年离开,在陶厂做了将近20年。”20年的时间磨练技艺,徐荣洪已经对制陶这门技艺谙熟于心。2000年,国有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亟待改革,几乎难以维持。徐荣洪与同事共8人离开老单位创办了建水县第一家私人陶厂——建水县兴仁陶厂。
  然而,创业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美好。建水紫陶尽管在圈内地位显赫,然而普通市场的认知度却不是太高。徐荣洪的企业只能是艰难度日。直到2002、2003年间,红河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旅游企业进行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徐荣洪的陶厂以及建水紫陶搭上了旅游产品的便车,形势才有所好转。转眼到了2004年,云南普洱茶突然火爆起来,建水紫陶抓住机会与茶厂合作,生产茶具,顺势走上快速发展的路子。
  或许徐荣洪骨子里只是个做陶的艺术家,他并不适合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徐荣洪再度跳槽,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办的陶厂,开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室。
  如今,徐荣洪除了去红河学院、云南工艺美术学校、建水商贸学院等高校讲课外,便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安静做陶。这位获奖无数的当代制陶大师在谈到建水紫陶的发展时却感叹连连:“太难了,创新难、造型难,只有在继承传统中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形成区域化的独特性,使得建水紫陶不可被取代。”


  肖春魁 建水紫陶的独行者
  肖春魁别号“浪鬼”,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随马成林先生学艺,后进入云南艺术学院学习。在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他还曾经是一名老师。
  肖春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就茶壶而言,他做过“花壶”——将器型与花朵形状巧妙结合,仿生造型逼真,设计精巧独特;做过“碳壶”——使用木炭而非泥土做底料,烧制后打磨成形,成品古朴典雅,别有一番韵味;也做过“柴烧”——运用传统的龙窑和干柴烧制陶具,通过经验把握火候,尽量促成窑变,使陶具因温度不同出现不确定的颜色变化。肖春魁的一系列新鲜尝试确定了他在业界的地位,也为他带来了一些诸如“不守规矩”之类的负面评价。然而,或许正是这“不守规矩”,才能给建水紫陶趟出一条新路子。


  肖春魁言谈中时常流露出对建水紫陶现状的担忧。“因为普洱茶的关系,建水紫陶火起来的速度太快,缺乏根基的积累,紫陶体系不健全。现在的建水紫陶,一是产品太单一,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大多是茶具;二是行业不健康,大家都想着做艺术陶,不愿意做生活陶,整个行业有点‘虚火’。”肖春魁表示,他下一步准备做生活陶,主要切入点是餐具。“做艺术陶是为收藏家服务,生活陶是为普通人服务。只有将生活陶发展好了,才能改变建水紫陶‘业内响亮、市场冷淡’的局面。”
其他文献
一阵雨过后,不经意间闯入到光禄古镇,顿时惊艳。  清凉之余被阳光暖暖的包裹住,有说不出的舒服。抬头仰望,天朗气清,一缕缕金色的光线打在墙角窗楹,整个古镇散发出阳光与雨露相融合的清新味道。青石板的街道向内延伸,穿插了无数个小巷道,一眼望不到头。和石板相伴的是水渠,侧耳倾听,哗哗的水流声自顾演奏了一曲宁静的小夜曲。  光禄镇仿佛是一个被时光遗落的地方,百年老墙上的壁画就像一双双欲言又止的眼睛,N年前的
期刊
山色村具有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全村人讲彝族话、穿彝族衣、唱彝族歌、跳彝族舞、做彝族手工艺、传承彝族风俗;村后有耸立的风电,千亩的松林,村内有明镜的水塘、绿荫的树木,村前有百亩的竹林和连绵的青山,描绘出秀美的自然环境;农田有百亩连片的万寿菊、苦荞,千亩连片的洋芋,有着传统的产业特色。综合民族文化氛围、自然景观、致富产业、基础设施等条件,山色村具有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村的优越条件。  山色村具有民族的、大
期刊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史,那么云南的历史就是土司史。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后,深感云南山高路远,难以治理,就采取了以当地各民族渠帅进行统治的办法,这也成为历代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管理的模式。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灭大理国,云南正式归入中央政府的直辖。对于这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元朝政府虽然正式设立了行省,但仍然难以有效治理,于是便册封归顺朝廷的各民族头人,以及部分汉族将领为世袭地方官,“世
期刊
如果说徜徉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玉龙雪山下美好世俗生活的一面,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穿过古城里的石板路,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刻有“忠义”二字的牌坊赫然立于一片民居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那恢宏的气势,雕刻精湛的石雕,使人恍若置身
期刊
曼滩是中老边境线上的一个傣族村寨。今生与她有缘只是因为我在滚滚红尘中的一个邂逅,只是站在河岸公路惊鸿一瞥。这个古老的傣寨犹如小家碧玉宁静地躺在河的对岸。在那大片的竹林下,层次分明的上百间干栏木屋从竹林中分散延伸到稻田前,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却又如一幅绚丽多彩而气势磅礴的绝版木刻。村寨周边草木疯狂生长,无边的绿色挤痛眼帘,浪漫的色彩斑斓如梦。田丘前一条小河蜿蜒如蛇,淙淙流淌,却又水潭无数。盈盈一水,
期刊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推测,云南陶器最早大概出现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与中原陶器逐渐精巧化、细腻化的道路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云南陶器基本延续着原始、朴实的风格。建水县城北郊的碗窑村,固守传统的艺人依旧在使用龙窑、干柴烧制陶器;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人家中,黑陶的技艺还是由父亲手把手地传授给儿子;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慢轮制出的陶坯被丢进火堆直接露天烧制,一如四千年前一样。  因为地域限制,许多
期刊
翻开历史的卷册,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其中南迁的一路人在王子罕罢法的带领下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朝(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委任傣族首领罕罢法为土司,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后积功升至宣抚使,辖区面积广大:东北隔澜沧江与威远州(今景谷)
期刊
班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1年,清政府赐封班洪部落王为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并赐姓“胡”,名“玉山”。负责管辖阿佤山葫芦王地的17个部落,每个部落又有小王,称为“大户”,这就是阿佤山著名的“十七葫芦王”。  在班洪乡一幢不起眼的红砖房里,我们采访了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末代佤王”胡德胜先生。胡先生的家整洁干净,地上铺着瓷砖,要脱了鞋才能进去。屋里摆放着藤制的沙发,各种电器,呈放水果的
期刊
云南昆明“翠湖·拾翠滇精品滇文化中心”经过2个月的试营业筹备,于11月30日上午在翠湖公园莲华禅院内正式开业。“拾翠”作为云南首个滇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与金融模式的结合探索,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而“拾翠模式”也成为了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典范。  把彝族绣片和竹器进行结合做成首饰盒,把皮影做成书签版画和明信片,这些把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新的产品,非常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期刊
云南新平县戛洒“陇西世族”庄园,隐藏于哀牢山腹地主峰地段耀南村大平掌,雄踞险要,俯视莽莽群山,古朴、威严而不失华贵,是乾隆御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李显智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第。途经哀牢山的古道联通滇南与东南亚,商旅繁忙,统治于此的李润之成为集土司、悍匪、财主、实业家、慈善家等称号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拥有自己的钱币铸造工厂和上千人的私人武装,在古道上设卡谋利,贩运行商,聚敛了巨额财富。  李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