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心脏性猝死事件风险评估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心脏性猝死(SCD)风险评估模型(HCM Risk-SCD)在中国的适用性。

方法

入选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确诊HCM且未发生SCD事件的患者172例。采用HCM Risk-SCD评估入选患者SCD事件率,根据所得结果分为低危组(<4%)、中危组(4%~6%)和高危组(>6%),并通过随访观察实际SCD事件率,终点事件为SCD及ICD植入后出现有意义放电。研究还通过与2011美国心脏协会(AHA)HCM指南中SCD危险分层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版指南的风险评估模型或危险分层模型对SCD事件的预测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种模型对SCD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入选的172例患者平均随访(2.69±1.36)年,发生终点事件者5例。HCM Risk-SCD预测全组患者SCD事件率平均值为(2.36±1.73)%,观察到的实际SCD事件率为2.91%(5/172);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预测的SCD事件率平均值分别为(1.93±0.78)%、(5.18±0.65)%和(8.77±2.38)%,实际SCD事件率分别为1.27%、25.00%和14.29%。2011年AHA的HCM指南SCD危险分层模型AUC为0.87(95%CI 0.75~0.98),2014年ESC指南HCM Risk-SCD AUC为0.93(95%CI 0.85~1.00)。

结论

在中国HCM Risk-SCD预测的SCD事件率可能低于实际事件率,但相对于2011年AHA的HCM指南中的SCD危险分层模型模型其适用性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纳米氧化铈对X射线引起的小鼠免疫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小鼠按体重分层分为7组: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铈组(模型+10 ng组、模型+100 ng组、模型+1 μg组、模型+10 μg组、模型+100 μg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和纳米氧化铈组小鼠经X射线1次性全身照射,照射剂量4 Gy,纳米氧化铈组小鼠于照射前4 d开始,分别腹腔注射10、100 ng/kg,1、10和
目的探讨医学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伦理性的关系,为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为例,介绍放射诊断与治疗中的创新点,指出论文创新性不足的表现。通过分析案例,说明仅有创新性而科学性和伦理性缺失时,论文也应一票否决。结果创新性是论文的灵魂,科学性和伦理性是创新性的基础和前提。结论强调论文创新性的同时,必须考察其科学性和伦理性,三者相辅相成。
期刊
目的探讨双定位像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在肺部CT检查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临床确诊为肺部肿瘤行肺部CT扫描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定位像(AP)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试验组行双定位像(AP和lat)结合Care Dose 4D和Care kV技术扫描。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第2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分析正常人左心室心肌碘含量的正常值及不同节段心肌碘含量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在2016年1至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常规体检行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连续病例中,选取各心腔形态、比例正常,且双能量扫描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结果为阴性的体检者,排除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心电图、心功能及心肌酶出现异常者。筛选出符合条件者共42名,其中3
期刊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期间CYP2C19基因型、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于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共380例,检测CYP2C19*2、*3、*17位点基因型,分为超快或快代谢、中间代谢和慢代谢型。以ADP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良好反应、中度反应和无反应型。随访严重心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