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对台湾问题的论述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m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祖国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以后,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台湾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党的一大到六大,中国共产党都没有在政治报告中系统讨论过台湾问题,但提出了统一中国的主张。如在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在二大上,中国共产党把“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首要任务,并且提出:“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前六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没有具体论述台湾问题。到了七大时,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台湾问题作为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加以论述。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做了长篇口头报告。关于台湾问题,《论联合政府》明确指出:“开罗会议又决定将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是很好的。”开罗会议是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开罗所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发表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这个宣言曾对将台湾等地归还中国做了明确的规定。七大政治报告的这一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求中国政府坚决收复台湾的坚定立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刘少奇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其中9次提到“台湾”一词。在政治报告中的《国家的政治生活》一节里,郑重宣布:“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这个重要决策,是1955年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做出的。在修改这部分内容时,毛泽东加写了两段十分重要的话:“解放台湾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则,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里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九大政治报告》4次提到“台湾”一词。主要内容有:“美帝国主义至今还霸占着我国领土台湾……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亿万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下定决心,并且充满了胜利信心,一定要解放自己的神圣领土台湾,一定要把一切敢于来犯的侵略者,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九大政治报告通篇没有再提和平解决的方式,但仍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坚强决心。虽然中国内地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这样重要的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定地表明了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台湾省是祖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对台湾同胞寄予无限的关怀。台湾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台湾同胞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台湾一定要解放。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要统一。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志愿和神圣义务。让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这次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形势有了好转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大会表明了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关怀,重申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坚定立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华国锋作《十一大上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根据公报(指中美联合公报,编者注)的精神,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美国必须断绝同蒋帮的所谓外交关系,撤退美国在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的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废除同蒋帮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台湾省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容许任何外国干涉。”这次大会,是在揭批江青集团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报告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谈到了台湾问题,字数不多,没有具体提解放台湾的方式,但明确强调了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中多处论及台湾问题,12次提及“台湾”一词。主要内容有:“我们要同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全体爱国人民一道,努力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美国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又通过了一个违反两国建交公报原则的‘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把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对待……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台湾回到有5000年历史、10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不可分割的伟大祖国的怀抱,是全国同胞的共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任何党派和个人都无法抗拒。这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预。我们希望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督促国民党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前途民族大义为重,不要执迷不悟,及早举行国共两党的谈判,共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明确提出及早举行国共两党的谈判,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解决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报告在结尾指出:“长时期的历史经验,必然使我们的党心、军心、民心,集中到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这个基本要求上来。”再次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从这个报告可以看出,自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十二大报告用了前所未有的字数谈论台湾问题,反映了党中央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更多具体的主张和措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十三大政治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两处论及台湾问题,第一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中英、中葡已就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达成协议。我们还要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第二处:“让我们党同全国各族人民,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让我们大陆同胞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强调了与台湾同胞的团结。这次报告论述台湾的文字不多,“台湾”一词仅出现两次,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历史性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做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对台湾问题做了多处表述,“台湾”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6次。主要内容包括:“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强与英国、葡萄牙两国政府的合作,使香港和澳门平稳过渡,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动。我们将继续促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共同振兴民族经济。我们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民心,消除阻挠祖国统一的人为障碍,使两岸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一次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中“台湾”一词出现13次。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十五大报告特别对“一国两制”内容做了说明,这是以前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没有的,将有助于台湾民众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内涵。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次报告中,“台湾”一词出现27次,为历次党代会报告之最。报告专辟第八部分——《“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来论述台湾问题,字数达1251字。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灵活性和极大的诚意。 在一个中国基础上,两岸什么都可以谈,第一步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等问题,有了第一步,自然有第二步、第三步。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将是一个分步走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七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法越来越灵活,经验越来越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也更加关注,提出了越来越具体化的方针政策。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对中国的统一大业来说,就剩下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历史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是深得民心的,是符合实际的。
其他文献
陈独秀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中共历史上唯一连任五届的总书记,是研究中共党史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其中,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是陈独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同时也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这是因为对该问题的研究,既关系到如何公正评价陈独秀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也关系到如何客观认识中共领导的大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研究风气的不断加强,随着对陈独秀历史地位评价的日益升温
期刊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周恩来盛情相邀 田中首相决定“冒死”访华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
期刊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被称为“铁军”,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又被称为“铁军精神”。那么,“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    从《新四军军歌》谈起    要知道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就要从庄严雄壮、节奏有力的《新四军军歌》谈起。《新四军军歌》诞生于1939年。那年2月23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24日,新四军举行联欢晚会,欢迎周副
期刊
提起《闪闪的红星》,凡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浓眉大眼、活泼可爱的少年潘冬子形象来。潘冬子的勇敢、机智不仅使他成为当时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直到今天,仍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那么,《闪闪的红星》是怎样诞生的?潘冬子又是怎样走上银幕呢?    一    1961年春的一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李小文找到自学成才的部队作家李心田,请他为孩子们写一本书。李心田此前已写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几十年来,人民军队高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歌曲的诞生和发展,倾注着毛泽东的大量心血,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提出    早在1927年9月底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决定把部队建设成为一支代表工农利益、与旧军队有根本区别的革命军队。在行军和休息时,他经常深入连队,同战士们讲旧军
期刊
了解党史军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是保存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它是在江西省修水县城的一座书院里,由何长工、陈树华和钟文璋设计,于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从修水县城出发时打出的。按理,修水县是军旗升起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公认军旗升起的地方不是修水,而是南昌呢?  这里所指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是象征意义上的。  1931年1
期刊
(接上期)  八一军旗的诞生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国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已不再可能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军旗。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相当长的时间内,解放军各部打的旗帜呈现出以红旗为主、荣誉奖旗为辅的各种旗帜共存的格局。直至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即八一军旗颁布执行后,仍有一些部队出于对八一军旗的敬重和爱护,而在战场上继续打红旗作为军旗。 
期刊
在邓小平胸怀的全局里,香港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绝妙的位置。经过一番思量,英国外交部最终确定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来担负投石问路的任务    1974年5月24日,英国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抵达北京。北京国际机场上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大型横幅标语上写着:“热烈欢迎英国贵宾!”  这是希思第一次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委托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担任主陪。5月24日,邓小平率北京市负责人吴德、外贸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5年,是安徽这个中部省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5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发展协调性有效改善的5年,是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5年。5年来,决策者思维冷静,定位准确,决断科学;江淮儿女团结一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江淮大地奋力崛起,日新月异,充满生机。5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必将以其靓丽的色彩而载入史册!  为喜迎
期刊
“周恩来同志的才识全党皆知。他‘才兼文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是江泽民于1996年7月24日为《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一书作序时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而且是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领导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