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琴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古代文人代表之一的古琴音乐,历来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用于修身养性、借物抒情的艺术载体。《广陵散》则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音乐旋律激昂、慷慨,气势长虹、声势夺人,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封建暴君的不屈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琴 《广陵散》 思想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它的故事原型,向来众说不一:一种是来自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另一种则来自于民间传说的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且有汉武粱祠石刻画像“聂政刺韩王”为证。现在史学界大多采用后者。把《广陵散》和《聂政刺韩王》二者联系到一起,这也许是有某种意义上的锲合吧。
一、《广陵散》——历史故事的传说
《广陵散》讲述的是战国时一个名叫聂政的人,为报杀父之仇而刺死韩王的故事:工匠聂某为韩王铸剑,因延误了交付日期而被杀,他的儿子聂政发誓为父报仇,便逃进深山。拜师学琴十年。练就了一手卓越的琴艺,回到韩国京城表演,震动朝野:韩王听说后把他召进宫为其演奏,聂政在琴箱内藏匕首,利用韩王专心听琴之际,突然取出匕首将韩王刺死,随后用匕首毁容自刎:统治阶级为捕杀聂政的亲属,将聂政的尸体曝于街头。等待亲人来认领:聂政的母亲,听说韩王被刺死,刺客毁容身亡,确信是儿子怕连累亲人才这样做的:为了让天下的人民知道儿子的狭义行为,使他扬名于后世,同时也让世人知道韩王的残暴,聂政的母亲跑到城里,找到儿子的尸体,抱着尸体大哭,并向围观的群众诉说聂政刺杀韩王的原因,然后也用匕首自刎,伏在儿子身上而死。故日《聂政刺韩王》。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具有戈矛杀伐杂带战斗气氛的乐曲之一。它结构庞大、构思严谨,有“曲之师长”之称。经过1700年的演变发展,在每个朝代的发展中,文人们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都赋予它新的含义,总的来说都是文人向社会反抗的一种武器和工具。了解了这首琴曲的历史背景,当仔细聆听音乐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嵇康会那么钟爱《广陵散》,为什么文人雅士喜欢弹奏《广陵散》。
二、《广陵散》——琴心剑胆的反映
《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渊源深厚、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很高艺术价值的优秀大型琴曲,是一首反抗压迫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韩王是统治阶级的代表,聂政之父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聂政则是敢于向统治阶级挑战者的形象代表。在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这种把矛头直接指向君王的乐曲,是很难保留的,于是一些文人借口求雅。以《广陵散》的曲名,遮盖该曲的实际含义。现存《广陵散》琴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52年),后来的《西麓堂琴统》、《风宣玄品》等十几种琴谱里面都有此琴曲的记载。它不仅是一首独奏曲,也可用于合奏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至今《广陵散》全曲已经发展到了四十五个乐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和后序(八段)共六个部分,其序曲、正声、尾声的三部性结构与但曲“艳、曲、乱”的三部性结构相吻合,谱中有“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分短小标题。音乐通过对聂政“沉思、冲冠、怒发、气冲、悲志、愤恨”心理发展历程的描写。讲述“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刻画出聂政的侠义精神和复仇的豪情壮志。《广陵散》全曲的基本音乐情绪有两个:一是内在的、与沉默积蓄的“怨恨凄感”情绪;再是外在的、爆发出来的具有抗争性的“隐隐轰轰”情绪:全曲中,两种情绪是相互关联贯穿始终的。“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深刻的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区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主题一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音调:主题二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的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地位。“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这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乐曲中所保留的汉、唐音乐之遗响,传统大曲之结构,琴曲之技法,“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明提供了一个言之确凿、闻之有声的实例”。
《广陵散》本身的内容反映的是社会比较激烈的关系冲突,在音乐上直接表现为直露和外向的不平和之声,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战斗精神。琴曲以描写复仇为主题,歌颂复仇人物的英勇事迹,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文化积累中的一部分。“先秦时期的复仇责任和理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经过‘公羊学’的鼓吹,到春秋形成了‘复仇学说’,到了汉代,这种观念很盛行,而且在意识形态和法律上得到了比较宽松的鼓励和支持。子为父复仇,臣为君复仇: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为他人复仇。都能受到赞扬”。《广陵散》叙述的故事,所谓琴心剑胆,正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写照。
三、《广陵散》——人与曲名的流传
《广陵散》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流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与广大的民众以及仁人志士产生共鸣。在历史上。魏晋以后的《广陵散》与嵇康几乎是齐名的。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钰(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幼年丧父,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祟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魏晋时代政治之混乱和社会之动荡可以说是空前的。统治者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也演变成了一场士林浩劫,使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血腥的现实给劫后余生的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消极回避态度,开始游于山林,纵酒任诞,大畅玄谈之风。不少的名士一方面纵酒任诞,乃至游心于玄漠之初,在主观精神领域张扬自我,一方面却又在现实政治面前压抑自我。乃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在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诸多的矛盾与痛苦。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领袖嵇康,在主观精神领域和客观现实中张扬人格,他在玄学思想方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论”等。考察玄学形成以后对文人性格的影响,尤以“魏晋风度”为标志的人格特征,即或率真旷达,或尚奇任侠,或洒脱超拔,或淡泊高雅……,玄学由抽象的哲理化为了士人的现实人生,并被演绎得如火如荼。翻阅《玄学与魏晋文学》,读者即可感受到玄学是如何影响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文学创作的。因此,玄学思潮对于魏晋士人的人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嵇康幼年丧父,这一点和聂政很相似。也是一个具有叛逆心理的人,再加上当时司马氏专权,社会昏暗,政治腐败而动乱,导致了性格孤傲刚烈的嵇康对司马氏的坚决反抗和对《广陵散》的钟爱。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激昂、慷慨的琴声,震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气韵壮烈、大气磅礴的音调摄人魂魄,苍凉悲壮!“明代杜浚诗云:一曲广陵散。从此丝弦绝。嵇康人中龙,义不可当世。视彼盗国贼,伎俩如儿戏。时辞荡汤武,千载有生气。临命索琴弹,聊示不屑意。”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想象到嵇康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气势走向刑场:在临行前他平静地弹奏着自己所钟爱的《广陵散》的,是怀着一种抗争不屈的精神来对待命运的不薄的。嵇康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无畏的文人风范。使得他受到了世人的尊重,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但是却使封建统治阶级胆战心惊,为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在临行前索弹《广陵散》。也许正是因为此,这首古琴曲才更加名扬天下,人格和音乐的魅力唤醒了无数麻木的生命,从而嵇康和《广陵散》变成了永恒。
四、结语
作为我国古代文人代表之一的古琴音乐,历来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用于修身养性、借物抒情的艺术载体,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平和而富有诗情画意的琴曲。把古琴音乐作为向封建社会抗争的一种武器,古琴曲《广陵散》独树一枝。格外耀目!它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得到了具有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热爱,得到了敢于对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正直文人的钟爱。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胡笳十八拍》、《酒狂》、《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等古琴曲,追其历史背景莫过于此。
[关键词]古琴 《广陵散》 思想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它的故事原型,向来众说不一:一种是来自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另一种则来自于民间传说的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且有汉武粱祠石刻画像“聂政刺韩王”为证。现在史学界大多采用后者。把《广陵散》和《聂政刺韩王》二者联系到一起,这也许是有某种意义上的锲合吧。
一、《广陵散》——历史故事的传说
《广陵散》讲述的是战国时一个名叫聂政的人,为报杀父之仇而刺死韩王的故事:工匠聂某为韩王铸剑,因延误了交付日期而被杀,他的儿子聂政发誓为父报仇,便逃进深山。拜师学琴十年。练就了一手卓越的琴艺,回到韩国京城表演,震动朝野:韩王听说后把他召进宫为其演奏,聂政在琴箱内藏匕首,利用韩王专心听琴之际,突然取出匕首将韩王刺死,随后用匕首毁容自刎:统治阶级为捕杀聂政的亲属,将聂政的尸体曝于街头。等待亲人来认领:聂政的母亲,听说韩王被刺死,刺客毁容身亡,确信是儿子怕连累亲人才这样做的:为了让天下的人民知道儿子的狭义行为,使他扬名于后世,同时也让世人知道韩王的残暴,聂政的母亲跑到城里,找到儿子的尸体,抱着尸体大哭,并向围观的群众诉说聂政刺杀韩王的原因,然后也用匕首自刎,伏在儿子身上而死。故日《聂政刺韩王》。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具有戈矛杀伐杂带战斗气氛的乐曲之一。它结构庞大、构思严谨,有“曲之师长”之称。经过1700年的演变发展,在每个朝代的发展中,文人们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都赋予它新的含义,总的来说都是文人向社会反抗的一种武器和工具。了解了这首琴曲的历史背景,当仔细聆听音乐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嵇康会那么钟爱《广陵散》,为什么文人雅士喜欢弹奏《广陵散》。
二、《广陵散》——琴心剑胆的反映
《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渊源深厚、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很高艺术价值的优秀大型琴曲,是一首反抗压迫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韩王是统治阶级的代表,聂政之父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聂政则是敢于向统治阶级挑战者的形象代表。在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这种把矛头直接指向君王的乐曲,是很难保留的,于是一些文人借口求雅。以《广陵散》的曲名,遮盖该曲的实际含义。现存《广陵散》琴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52年),后来的《西麓堂琴统》、《风宣玄品》等十几种琴谱里面都有此琴曲的记载。它不仅是一首独奏曲,也可用于合奏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至今《广陵散》全曲已经发展到了四十五个乐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和后序(八段)共六个部分,其序曲、正声、尾声的三部性结构与但曲“艳、曲、乱”的三部性结构相吻合,谱中有“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分短小标题。音乐通过对聂政“沉思、冲冠、怒发、气冲、悲志、愤恨”心理发展历程的描写。讲述“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刻画出聂政的侠义精神和复仇的豪情壮志。《广陵散》全曲的基本音乐情绪有两个:一是内在的、与沉默积蓄的“怨恨凄感”情绪;再是外在的、爆发出来的具有抗争性的“隐隐轰轰”情绪:全曲中,两种情绪是相互关联贯穿始终的。“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深刻的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区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主题一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音调:主题二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的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地位。“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这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乐曲中所保留的汉、唐音乐之遗响,传统大曲之结构,琴曲之技法,“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明提供了一个言之确凿、闻之有声的实例”。
《广陵散》本身的内容反映的是社会比较激烈的关系冲突,在音乐上直接表现为直露和外向的不平和之声,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战斗精神。琴曲以描写复仇为主题,歌颂复仇人物的英勇事迹,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文化积累中的一部分。“先秦时期的复仇责任和理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经过‘公羊学’的鼓吹,到春秋形成了‘复仇学说’,到了汉代,这种观念很盛行,而且在意识形态和法律上得到了比较宽松的鼓励和支持。子为父复仇,臣为君复仇: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为他人复仇。都能受到赞扬”。《广陵散》叙述的故事,所谓琴心剑胆,正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写照。
三、《广陵散》——人与曲名的流传
《广陵散》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流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与广大的民众以及仁人志士产生共鸣。在历史上。魏晋以后的《广陵散》与嵇康几乎是齐名的。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钰(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幼年丧父,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祟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魏晋时代政治之混乱和社会之动荡可以说是空前的。统治者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也演变成了一场士林浩劫,使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血腥的现实给劫后余生的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消极回避态度,开始游于山林,纵酒任诞,大畅玄谈之风。不少的名士一方面纵酒任诞,乃至游心于玄漠之初,在主观精神领域张扬自我,一方面却又在现实政治面前压抑自我。乃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在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诸多的矛盾与痛苦。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领袖嵇康,在主观精神领域和客观现实中张扬人格,他在玄学思想方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论”等。考察玄学形成以后对文人性格的影响,尤以“魏晋风度”为标志的人格特征,即或率真旷达,或尚奇任侠,或洒脱超拔,或淡泊高雅……,玄学由抽象的哲理化为了士人的现实人生,并被演绎得如火如荼。翻阅《玄学与魏晋文学》,读者即可感受到玄学是如何影响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文学创作的。因此,玄学思潮对于魏晋士人的人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嵇康幼年丧父,这一点和聂政很相似。也是一个具有叛逆心理的人,再加上当时司马氏专权,社会昏暗,政治腐败而动乱,导致了性格孤傲刚烈的嵇康对司马氏的坚决反抗和对《广陵散》的钟爱。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激昂、慷慨的琴声,震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气韵壮烈、大气磅礴的音调摄人魂魄,苍凉悲壮!“明代杜浚诗云:一曲广陵散。从此丝弦绝。嵇康人中龙,义不可当世。视彼盗国贼,伎俩如儿戏。时辞荡汤武,千载有生气。临命索琴弹,聊示不屑意。”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想象到嵇康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气势走向刑场:在临行前他平静地弹奏着自己所钟爱的《广陵散》的,是怀着一种抗争不屈的精神来对待命运的不薄的。嵇康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无畏的文人风范。使得他受到了世人的尊重,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但是却使封建统治阶级胆战心惊,为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在临行前索弹《广陵散》。也许正是因为此,这首古琴曲才更加名扬天下,人格和音乐的魅力唤醒了无数麻木的生命,从而嵇康和《广陵散》变成了永恒。
四、结语
作为我国古代文人代表之一的古琴音乐,历来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用于修身养性、借物抒情的艺术载体,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平和而富有诗情画意的琴曲。把古琴音乐作为向封建社会抗争的一种武器,古琴曲《广陵散》独树一枝。格外耀目!它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得到了具有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热爱,得到了敢于对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正直文人的钟爱。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胡笳十八拍》、《酒狂》、《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等古琴曲,追其历史背景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