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的经济学秘密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年,梁思成首次赴山西大同调查古建筑。当他亲眼目睹到应县木塔时,“老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是“完美的”“好到令人叫绝”这样的字眼。他给先行回到北京的林徽因的信中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偉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筑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也称佛宫寺释迦塔,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木塔高67米,底层直径30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还藏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和珍宝。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上万立方木材的砍伐和运输、数万部件的加工制作、60多米高的高空操作……巨大的工程量难以想象。
  那么应县木塔为何要不惜财力建造得如此雄伟,这可是个经济学问题。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侵宋,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要塞,并射杀了辽将萧挞凛,辽提出议和。公元1005年宋辽订立和约,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两国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我们来看看应县木塔的地理位置:应县古称应州,它始建于五代后唐,是雁门关外的一处重要都会。后晋天福年间,应州割给辽国。应县地处宋辽边境的最前沿,所以应县木塔有料敌的功能。
  有趣的是,在澶渊之盟以后,各种超大规模的建筑纷纷出现在两国的边境线周围,除了应县木塔,还有山西大同华严寺、定州开元寺塔、涿州双塔、燕京大昊天寺等,这可不是巧合。
  在两国边境建造如应县木塔这样超大建筑,其作用就是“孔雀开屏效应”,即通过雄伟的建筑来向竞争者(敌对者)炫耀实力,以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当1005年军事上的竞争结束以后,宋辽两国便转入了文化和经济实力上的竞争。
  这样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磁吸效应”。通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一方面可以要求商人百姓捐献报效,另一方面也可以繁荣地方经济,活跃当地的就业市场。边境内外无业的劳动力会纷纷前来寻找工作,而周边有钱的商人若想要发展生意或者承包工程,也必须前来攀结依附。这样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便能抢光对手的生存空间,稳固自己的地盘。


  因此,这些超大建筑纷纷建在宋辽两国边境,不但是有别于武力的另一种方式的炫耀和威慑,还能把对方的劳动力和资本吸引过来,以巩固自己的实力。尽管这些建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数十年,但却符合经济学上的竞争策略。
  (孤山夜雨摘自《深圳商报》)
其他文献
最近,河南省莫沟古村窑洞大放异彩,废弃的窑洞摇身一变,成了乡村图书馆。古朴中透着几分任性的奇葩设计,令人流连忘返,而设计者就是著名的设计师彭志华。  莫沟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2015年,彭志华的设计公司到莫沟第一次考察时,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废弃的窑洞和濒临坍陷的房屋。当他们来到最大的一处窑洞前,路过的一位老乡说道:“你们别看它现在土得掉渣,以前可是我们村的豪宅呢!”彭志华问:“你
期刊
不久前读到媒体人张丰的一篇文章,说北京朝阳区范女士家的马桶堵了,却不会修,夜深人静与维修工人独处室内多有不安,她只能被维修工多骗了很多钱。张丰评价道:“能够在北京买房的人,当然可以称得上是所谓中产阶级。他们是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往往受过更好的教育,但教育的残酷竞争,带来一个严重的缺陷:大多数白领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差。”  我转发了这篇文章,顺便提到我家中学生正在准备的考试内容:“如何放洗涤剂
期刊
福建泉州有一家婚纱摄影机构名叫“大城小爱”,老板是小纪,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可2017年春节一过,店里的订单就如雪花般飘来,让小纪忙得不亦乐乎。它怎么就一下子火爆起来了呢?原来,小纪有杀手锏。  生意不好时,小纪百无聊赖,就在店里翻看一部军事题材类的小说。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小纪就到百度上搜索“将军与士兵、小说”等关键词,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小说。  可这一搜,小纪发现,网页上跳出来的全是2016年春晚
期刊
20世纪初,一个名叫威廉·麦克奈特的小伙子加入了创建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湾市的一家采矿公司,担任助理薄记员职务。这家公司最初打算开采本地丰富的刚玉矿石用来做砂轮,可惜的是,两年下来他们并没有挖到刚玉,而是得到了一大堆不中用的钙长石,因此经营岌岌可危,欠了很多外债。  威廉向经理提出了一些降低成本的想法,得到了赏识。摆脱债务之后,公司渐渐向加工制造型企业转型。因为威廉的突出贡献,公司决定把年仅20多岁
期刊
原来生命的链条是如此之长,相比之下,个人的小小纷争又有什么重要呢。  参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国家博物馆。  一座古朴的建筑,草坪和清泉。只是在这一派田园牧歌式的表面安宁之下,是戒备森严的警戒。参观者在这里经受了堪比机场的严格安检。  是因为反恐吗?我问当地人。  这里一直很严,因为要保护一个女人。  谁?  主要是她的年纪太大了。当地人说。  多大呢?我问。  350万岁了。名叫露西。 
期刊
美国斯塔顿岛一家叫“家乡味道”的餐厅,最近一改往日的冷冷清清,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原来是这家餐厅的老板最近雇用了30位不同国籍的奶奶来掌厨,奶奶们都做得一手地道的本国菜,能让每一个来到餐厅里的异国他乡的游子,体验到来自祖国家乡的味道。  餐厅老板是来自叙利亚的乔迪,他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了这家餐厅,前期主要经营牛排、汉堡、炸鸡等非常本土化的快餐食品。刚开始,生意还不错,但随着后来
期刊
多年前,曹文轩到一个小學做讲座,讲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他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的理解。有个男生说,这篇小说控诉了沙皇俄国残酷的统治。曹文轩问:除此之外,你对这个小说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这个孩子却说不出来。  《凡卡》里,做学徒的小男主人公辛辛苦苦地给爷爷写了一封信,但信封上面没有爷爷的地址,只写了一行“乡下爷爷收”。曹文轩说,这个故事常让他想起自己的奶奶,“我奶奶一辈子都没有走到过五公里以外的地
期刊
今年34岁的阮同民是山东青岛人,从小跟随在国有印刷厂工作的叔叔长大的他,对铸字车间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  高中毕业后,阮同民刚进入印刷厂,就赶上新的印刷技术出现,相对低效的活字印刷术被淘汰。看到大量的活字被当作废铅处理,印刷机和铜字模也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阮同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和无奈。  2012年,有着“活印”情结的阮同民决定用手中的积蓄,为活字印刷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做些贡献。他
期刊
偶然听到一首歌,“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那是我最难忘的过去,常常出现在梦里……”清澈的女孩的声音,仿佛把我带回了过去,充满温情、美好回忆的如梦一样的过去。  过去的时光里有一串串珍珠般晶莹饱满的故事。正如《我们的童年是最好听的故事》里面写的那样,童年有跳来跳去的麻雀,有香气四溢的红烧肉,有冰凉可口的西瓜,有结着巨大果子的石榴树……时光如翩然的鸟,渐渐飞远,记忆中的新娘变
期刊
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