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戏曲家石琰的生平、家世、交游等方面的情况,学界向无详考。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详细考订,可知石琰是吴县诸生,品性高洁,曾与张鹏、沈德潜交善,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仁德长者”的典型,生平致力于“遏淫敦孝”、“劝化风教”,故他所创作的《石恂斋传奇四种》及《二度梅传奇》皆是有关“世教”“风化”之作。同时,可以基本确定石琰的生年范围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康熙四十一(1702),卒年则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
关键词:石琰;生平;家世;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3-0018-005
石琰,一名璿,字紫佩,号恂斋,江苏吴县人,是清中叶比较重要的戏曲家,生平所撰戏曲作品不下二十种,今有《天灯记》、《忠烈传》、《酒家佣》、《锦香亭》(又名《香罗帕》)、《两度梅》5种传奇存世,前四种又合称《石恂斋传奇四种》。关于石氏剧作,张鹏在《天灯记》卷首序曰:“故出其余暇,雅好填词,以传奇悲壮激烈,纵横跌宕,绘声肖貌,无不应弦而合节。偶成一剧,授诸梨园,按红牙以歌之,观者如堵墙,不胫而走,风行四国,由是所著之本最多,综其生平,不下二十种,今择其尤者五本,将付剞劂。”[1]然由于资料的缺乏,戏曲家石琰的生平、家世一直未被学术界所详。笔者经多方查阅,在其孙石钧的诗文集及其他的一些资料中发现了若干关于石琰生平、家世、交游等方面的材料,在此作一番梳理,祈望方家指正。
一、生 平
关于石琰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严敦易便在《文史杂志》上发表《石恂斋传奇四种》一文[2],在对《石恂斋传奇四种》作提要性介绍的同时,根据《天灯记》卷首张鹏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石恂斋传奇序》中“然石君与余交几五十年矣,学问迥轶流辈,挹其心肠,饶有金石风”句,推定石琰生卒年在公元1700—1780年之间,并言石氏“生平无可考”。80年代,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一书“石琰”条云:“字紫佩,号恂斋,江苏吴县人,工曲,生平无考。”[3]
后周妙中在《清代戏曲史》中亦对石琰进行了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依然是张鹏所书序文。周妙中推断:“假设他与张鹏相识时年二十左右,那么在张鹏写序时石琰已年近古稀了,所以他的生卒年约为1700年左右—1770以后。”[4]周氏对于他的生平亦言“待考”。此后各家工具书和著述也多不出上述几家之言。如《中国曲学大辞典》载:“石琰(1700?—1780?)字紫佩,号珣斋,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或谓作者系一职业编剧家,作品多为梨园实际搬演而编。”[5]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云:“石琰,字紫佩,号恂斋。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平未详。雅好填词,所撰戏曲作品不下20种,风行海内。”[6]《中國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亦是如此表述。
其实,石琰的生平行迹,在石钧《清素堂文集》所收《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中记载颇详。为便于分析,兹将此文全文移录如下:
先大父恂斋公,讳璿,字子珮,行二,年七十三,以吴邑诸生终。先大父为人仁厚,少好学,高祖瑞卿公深器之。曰:“吾为吏,愧非以科举进,思得读书种子,他日能成吾志者,必此孙也。”寒家籍本河南,自宋南渡徙常熟,至瑞卿公始迁吴县。有势家以事诬讼,时张清恪公为巡抚,雪其冤,复重其才,擢为稗官,深信倚之。海有商舶数十,遇风至上洋,上洋令以盗报。张公使公按验,稔其诬,悉纵之而后复命,其果毅如此。晚岁家居,以课恂斋公为乐。及举弟子员,公曰:“吾志稍慰矣!”恂斋公早孤,家贫,授徒,赖先大母褚太孺人针黹以给。生三子四女。长吾父毓川公,仲学山公,季梦庐公。长女适周公鸣九,次适沙公金声,次适李公叔明,次适张公慕南。既读书不事生殖,食指繁,岌岌然朝不谋夕。族人以其懦,群欺讪之。及获选,报者在门,太孺人喜极而为陨涕。后习岐黄术,治病辄愈,不索酬,贫者反资药饵费。亲友托以事,必勤勤恳恳,周旋其间,轻薄子傍睨而诽笑之,弗顾也。尝作《遏淫敦孝篇》及《传家宝训》以励世,人争刊印之。又工乐府传奇,忠孝贞淫,讽刺规箴,不啻当场说法。与沈文悫公交素善。及贵,遂不一往,其狷介尤不可及。钧三岁失恃,先大父调护甚力,五岁亲课识字,及就师,辄以日间所诵书为讲解,谆谆申孝弟之道。时偕素心友结社赋诗,优游泉石,有北郭十子风。及卒,亲友莫不叹曰:“仁德长者!仁德长者!”[7]卷一
由以上可知,石琰少而好学,早年业儒,为吴邑诸生。家贫,授过徒,后来还学过医术,从“治病辄愈”可知其医术还相当高明。生性敦厚柔弱,曾招族人的嘲笑与欺负。为人十分善良,治病不索酬,还反而资助一些穷人的医药费。喜欢结社赋诗,优游泉石。余暇时喜欢乐府,并不是一些工具书上所谓的职业编剧家。石琰为人仁厚,早年业儒,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琰《宝训》一编,广遏淫敦孝之说,续辑而成者也。夫六经、《论》、《孟》何?莫非正心修身之要,迪善惩恶之言,然旨趣渊深,学浅者未易窥测,后儒采辑切近身心者,衍为明畅易晓之语,以悟后来,谓之格言。格,则也,又感格也。为其立言,有则易于感触人之善心也。琰自束发受书,即喜录古人言语之有关世教、有益身心者,积久成帙,分门析类,约为十卷,置之案头,用以自警。”[8]自序他在凡例中又说:“希圣希贤必自伦常入手,未有忽于伦理而可谓成人者,故首以敦伦。”“心为一身之主,故谓之君。为善为恶皆由此出。心正则为人,心邪则失其为人。孟子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在此几希耳,故承之以正心。”“士大夫治国必先齐家,齐即治也。夫子曰: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故推而广之,治国之道不外乎此。”[8]凡例由此,石琰剧作皆是有关“世教、风化”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从石钧所作《清素堂诗文集自序》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窥探石琰的品性、思想:“昔吾祖恂斋公以文章气节名世,尤工乐府,卜居雁门里,名其堂曰‘清素’。后吾父移宅清嘉坊,而堂额仿其旧,昭光德也。余少耽诗歌,长乃学为文,出入是堂,憬然有悟,盖不独持身宜清素,即诗若文亦宜然以是为本……所以序而存之者,亦尤陵苕石涧自鸣潄,开落于山谷之中,且以示我子孙,免其不逮,勿替恂斋公遗范云尔。”[7]卷四石琰以“清素”名其堂并坚持以“清素”持身,其性情高洁可见一斑。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其高洁的品性、思想观念对他的子孙后代都有深刻的影响。另外,我们可知“清素堂”最早实乃戏曲家石琰的室名,为其后人所沿用,《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将“清素堂”只归属于石钧,不甚确。 《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没有提及石琰具体的生卒年,但根据其他资料可以大略考知。石琰有《传家宝训》一书传世,该书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为乾隆年间重刻本。卷首有张凤翼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六月的序言,序中有“恂斋下世二十余年,其子若孙登之梨枣,属予为序”句[8]卷首。张凤翼,字仪廷,号芝冈,清长洲人。幼聪慧,有神童名。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著述丰富。据《清素堂诗集》前所列同学姓氏,可知张凤翼乃石钧同年。乾隆六十年,石琰已经去世二十余年,以最少二十一来算,则可知石琰的卒年上限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再根据张鹏为《石恂斋传奇四种》作序时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琰尚在世,则石琰的卒年应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这几年间。又,石钧《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有“先大父恂斋公,讳璿,字子佩,行二,年七十三,以吴邑诸生终”句,知石琰活了73岁,则可推断其生年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四十一年(1702)这几年。石琰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二、家 世
从《清素堂文集》多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知有关石琰祖辈、妻子、子孙后代等的一些情况。据《先大父恂斋公》一文知,石琰并非世居吴县,其先祖籍本河南,宋南渡至常熟,自石琰的祖父才迁到吴县。需要说明的是,石琰辑有《遏淫敦孝篇》一书,有同治戊辰重镌本,为其五世孙石渠重刻。此书前附有石钧撰《家传》一篇,与《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基本相同,惟家世部分异,《家传》云:“先大父恂斋公……先世宗时籍浙江新昌,代有名宦,而一徙宁海,再徙常熟,迨我高祖瑞卿公始迁郡城。”[9]此处应是石渠因附会而作的改动,当以石钧《清素堂文集》中记载为准。石琰的祖父因才干为巡抚张伯行破格擢为小官。张伯行乃康熙朝有名的能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虽然石琰的祖父深得张伯行的信任和倚重,但他却一直为自己并非通过科举之道进入仕途而耿耿于怀。石琰少而好学,其祖父非常器重他,并将平生之志全部寄托在他身上。晚岁居家之时,还亲自教授石琰。石琰的文学修养,应与他的祖父密不可分。石琰的父亲名号不得而知,但从“恂斋公早孤”可知其父亲去世比较早。
石琰的妻子姓褚,嫁给石琰后,不仅孝顺公婆、体贴丈夫,还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清素堂文集》所收《先祖妣褚太孺人事略》这样记载道:“先祖妣褚太孺人,吴邑诸生甡庵公女也。年二十三,归我祖恂斋公。生男子三,女子四,详《恂斋公行略》。方太孺人于归时,翁已下世,家道中落。恂斋公业儒,不能治生殖。太孺人事姑极孝,每窃典衣市鱼肉以进,己则糟糠不厌。时宗族強悍者,欺凌备至,怒詈叫号之声日彻于耳。太孺人外忍横逆,事上抚下,昼夜勤女红以佐饘粥,每至四更始寝。”[7]卷一可以说,正是妻子的贤惠勤劳,使石琰免除了养家糊口的后顾之忧及家事的纷扰,才能安心文学艺术创作。其妻在德行方面可谓与石琰十分匹配,也是“仁德长者”的形象:
太孺人尝训诸子妇曰:“兄弟不睦,多由妯娌不和,一有忿争,遂尔构衅,以至骨肉相戕,遗讥亲族,戾莫甚焉。吾训汝妯娌以和,妯娌和,则兄弟无不和矣。”故吾父与诸父同居无间言,虽手足情深,亦太孺人教也。太孺人殁,亲族追思其德,每为掩面出涕云。[7]卷一
石琰有三子四女。长子石开基,即石钧的父亲,曾在嘉庆元年为其父《遏淫敦孝篇》作过跋。其生平行迹在《清素堂文集》中略有可循。石钧《先妣事略》一文中载:“先妣傅安人,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生。吾祖业儒贫甚,室且隘,故吾父年二十六,赘焉。时安人二十五,及期始归,生钧。又三年孪生弟铭、镛。安人体素弱,致疾遂卒,盖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也。”[7]卷一可知石琰的长子由于家贫在二十六岁时入赘傅家,且傅氏在为其育三子后于乾隆二十三年去世,年仅28岁。所育三子,即石钧、石铭、石镛。“更二载,吾父娶继母周,育三子,恩勤如己出”。乾隆二十五年,石钧的父亲娶继室周氏。石钧《清素堂诗集》中有《芝堂三弟归自崇安话武彛诸胜因忆四弟湘澄犹在聊城》:“九曲原灵镜,千崖尽瀑泉。茶香雨后树,人辟洞中天。餐胜增情话,端居少薄田。汝归犹有弟,远隔海云边。”[10]诗中所提四弟湘澄应乃周氏出。石开基善计然术,在石钧十一岁时,远客辽东,直至石钧十九岁代其行役辽沈,才停止远游。
《清素堂文集》没有提及石琰仲子的情况,对石琰最小的儿子却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据《叔父梦庐公行略》、《祭叔父文》可知石琰的小儿子名邦基,字甸安,梦庐为其号,生于乾隆五年(1740),卒于嘉庆三年(1798)。育有三男三女。善书法,善弈,嗜酒,爱结社赋诗,优游山水,算是继承了其父石琰的遗风。他曾与杨岳尊、寿门、静澜结四子诗社,并有诗集《棣华书屋诗钞》。《江苏诗征》卷一五八收其诗5首:《春宵》、《水村》、《秋戌》、《怀孙丈照旷》、《江行》,王豫称其诗“熊俊自喜”[11]。
在石琰的孙辈中,比较知名的应是石钧、石嘉吉、石渠。
石钧(1755—1805),字秉纶,号远梅,《(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三有其小传曰:“石钧,工诗,弃儒服,贾历辽沈燕蓟,所见山川奇怪,一以诗发之,乾嘉之际以布衣称诗吴下。子嘉吉,太学生,亦善诗,为武康徐孝廉熊飞所赏。”[12]在《清素堂文集》中有《远梅居士传》一篇,乃石钧自传,对其性情有详细地介绍。石钧年少丧母,因此石琰对他格外爱护和器重,“钧幼时祖母褚已卒,祖恂斋公甚爱钧,每塾课毕,携钧入室既夕。(《叔父梦庐公行略》)”[7]卷一应该说石琰乃石钧文学上的启蒙老师,石钧也因此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在他眼中其祖父为仁德的典范,对祖父的学问也深为佩服。如前所引,他在《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中说:“尝作《遏淫敦孝篇》及《传家宝训》以励世,人争刊印之。又工乐府传奇,忠孝贞淫,讽刺规箴,不啻当场说法。”在《清素堂诗文集自序》中说:“昔吾祖恂斋公以文章气节名世,尤工乐府。”[7]卷四不仅如此,他还为其祖父所作乐府题词。《清素堂诗集》中有《敬题先大父恂斋公新乐府》: 帘幕风微细雨寒,摩挲手泽简编残。江村花落知多少,仙曲凄凉不忍看。
红颜迢递玉门关,两度梅花得再攀。儿女恩仇成底事,月明紫塞唱刀镮。(题《两度梅》传奇)
佣保相将变姓名,须眉凛冽见王成。平生屈尽雄豪气,肝胆还从笔底倾。(题《酒家佣》传奇)[10]
这是目前笔者所发现的对石琰戏曲剧作的唯一题词。石钧以“新乐府”并称之,则可知石琰《两度梅》传奇和《酒家佣》传奇应差不多作于同时。
石嘉吉乃石琰曾孙,石钧子,字蔼士,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年不详,亦善诗,有《听雨楼诗》存世。诗集后有石韫玉在八十岁时为其作的跋,对其诗作赞赏有嘉。
石渠乃石琰五世孙,字汉阁,号梅孙。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年不详。其诗集《葵青居诗录》有《七十述怀》一首,知其年七十尚在世。除诗集外,其他著述也十分丰富。
三、交 游
关于石琰的交游情况,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仅知其与张鹏、沈德潜交善。
张鹏与石琰为同年,从张鹏为《石恂斋传奇四种》所作序来看,两人相交几五十年,经常在一起谈经论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张鹏,字纪常,一作寄场,号楚门。清吴县人。《(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三有其小传:“张鹏,字纪常,乾隆壬申举人,以时文教授,及门多知名士,钱棨、陈初哲、严福其尤著也。郡守孔某重其名,延主平江書院,卒年六十六。”[12]著作有《读史别情吟(一作棋枰草)》不分卷、《桔膜编》2卷、《楚门诗文稿》8卷、《楚门诗馀》1卷,其中只有《读史别情吟》今存。另外,《昭代词选》卷三十二收其词《踏莎行·春寒》一首,并附其小传:“张鹏,字季常,号楚门,江南吴县人,乾隆壬申举人,著有《楚门诗馀》。”[13]沈起凤《谐铎》卷三《老面鬼》一篇即以张鹏为题材:
吾师张楚门先生,设帐洞庭东山时,严爱亭、钱湘舲俱未入词馆,同堂受业。一夕,谈文灯下,疏棂中有鬼探首而入。初犹面如箕,继则如覆釜,后更大如车轴。眉如帚,眼如铃,两颧高厚,堆积俗尘五斗。师睨微笑,取所著《橘膜编》示之,曰:“汝识得此字否?”鬼不语。师曰:“既不识字,何必装此大面孔对人?”继又出两指弹其面,响如败革。因大笑曰:“脸皮如许厚,无怪汝不省事也!”鬼大惭,顿小如豆。师顾弟子曰:“吾谓他长装此大样子,却是一无面目人,来此鬼混。”取佩刀砍之,铮然堕地。拾视之,一枚小钱也。[14]
由以上可知,张鹏亦为沈起凤的老师,沈起凤所述乃是自己和钱棨同在张鹏门下读书时的趣事。虽然小说中关于鬼怪的描述乃子虚乌有,但整个故事还是能曲折地反映张鹏幽默风趣的文人形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张鹏其人。《楚门诗文稿》中应该会有更多有关张鹏与石琰交往的文字记载,惜已不传。
据石钧《先大父恂斋公行略》记载,石琰与沈德潜素交善。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乾隆时名儒,对整个乾嘉诗坛有很大的影响,有“江南老名士”之称。按年岁算,沈德潜年长石琰二十多岁,故两人的交往可谓“忘年交”。但检沈德潜诗文全集,笔者并未发现有与石琰交往相关的文字记载,这或许与石琰“狷介”的性格有关,“与沈文悫公交素善。及贵,遂不一往,其狷介尤不可及”。沈德潜“及贵”应是在其中进士之后,即乾隆四年(1739)后,则两人的交往应多是在此之前。
而据“时偕素心友结社赋诗,优游泉石,有北郭十子风”之描述,知石琰还曾结社赋诗,经常与诗友唱酬山水间,或许有与诗友唱和之作存留也未可知,此还有待对资料的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清]石琰.天灯记·序言[M].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2]严敦易.石恂斋传奇四种[J].文史杂志,1948,(1):30-33.
[3]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11.
[4]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20.
[5]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7.
[6]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01.
[7][清]石钧.清素堂文集[M].清嘉庆八年刻本.
[8][清]石琰.传家宝训[M].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9][清]石琰.遏淫敦孝篇[M].清同治七年重刻本,苏州图书馆藏.
[10][清]石钧.清素堂诗集[M].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11][清]王豫.江苏诗征(卷一五八)[G].清道光元年刻本.
[12][清]谭钧培,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三)[M].清光绪九年刊本.
[13][清]蒋重光,辑.昭代词选(卷三十二)[G].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14][清]沈起凤.谐铎(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8.
(责任编辑 黄胜江)
关键词:石琰;生平;家世;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3-0018-005
石琰,一名璿,字紫佩,号恂斋,江苏吴县人,是清中叶比较重要的戏曲家,生平所撰戏曲作品不下二十种,今有《天灯记》、《忠烈传》、《酒家佣》、《锦香亭》(又名《香罗帕》)、《两度梅》5种传奇存世,前四种又合称《石恂斋传奇四种》。关于石氏剧作,张鹏在《天灯记》卷首序曰:“故出其余暇,雅好填词,以传奇悲壮激烈,纵横跌宕,绘声肖貌,无不应弦而合节。偶成一剧,授诸梨园,按红牙以歌之,观者如堵墙,不胫而走,风行四国,由是所著之本最多,综其生平,不下二十种,今择其尤者五本,将付剞劂。”[1]然由于资料的缺乏,戏曲家石琰的生平、家世一直未被学术界所详。笔者经多方查阅,在其孙石钧的诗文集及其他的一些资料中发现了若干关于石琰生平、家世、交游等方面的材料,在此作一番梳理,祈望方家指正。
一、生 平
关于石琰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严敦易便在《文史杂志》上发表《石恂斋传奇四种》一文[2],在对《石恂斋传奇四种》作提要性介绍的同时,根据《天灯记》卷首张鹏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石恂斋传奇序》中“然石君与余交几五十年矣,学问迥轶流辈,挹其心肠,饶有金石风”句,推定石琰生卒年在公元1700—1780年之间,并言石氏“生平无可考”。80年代,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一书“石琰”条云:“字紫佩,号恂斋,江苏吴县人,工曲,生平无考。”[3]
后周妙中在《清代戏曲史》中亦对石琰进行了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依然是张鹏所书序文。周妙中推断:“假设他与张鹏相识时年二十左右,那么在张鹏写序时石琰已年近古稀了,所以他的生卒年约为1700年左右—1770以后。”[4]周氏对于他的生平亦言“待考”。此后各家工具书和著述也多不出上述几家之言。如《中国曲学大辞典》载:“石琰(1700?—1780?)字紫佩,号珣斋,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或谓作者系一职业编剧家,作品多为梨园实际搬演而编。”[5]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云:“石琰,字紫佩,号恂斋。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平未详。雅好填词,所撰戏曲作品不下20种,风行海内。”[6]《中國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亦是如此表述。
其实,石琰的生平行迹,在石钧《清素堂文集》所收《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中记载颇详。为便于分析,兹将此文全文移录如下:
先大父恂斋公,讳璿,字子珮,行二,年七十三,以吴邑诸生终。先大父为人仁厚,少好学,高祖瑞卿公深器之。曰:“吾为吏,愧非以科举进,思得读书种子,他日能成吾志者,必此孙也。”寒家籍本河南,自宋南渡徙常熟,至瑞卿公始迁吴县。有势家以事诬讼,时张清恪公为巡抚,雪其冤,复重其才,擢为稗官,深信倚之。海有商舶数十,遇风至上洋,上洋令以盗报。张公使公按验,稔其诬,悉纵之而后复命,其果毅如此。晚岁家居,以课恂斋公为乐。及举弟子员,公曰:“吾志稍慰矣!”恂斋公早孤,家贫,授徒,赖先大母褚太孺人针黹以给。生三子四女。长吾父毓川公,仲学山公,季梦庐公。长女适周公鸣九,次适沙公金声,次适李公叔明,次适张公慕南。既读书不事生殖,食指繁,岌岌然朝不谋夕。族人以其懦,群欺讪之。及获选,报者在门,太孺人喜极而为陨涕。后习岐黄术,治病辄愈,不索酬,贫者反资药饵费。亲友托以事,必勤勤恳恳,周旋其间,轻薄子傍睨而诽笑之,弗顾也。尝作《遏淫敦孝篇》及《传家宝训》以励世,人争刊印之。又工乐府传奇,忠孝贞淫,讽刺规箴,不啻当场说法。与沈文悫公交素善。及贵,遂不一往,其狷介尤不可及。钧三岁失恃,先大父调护甚力,五岁亲课识字,及就师,辄以日间所诵书为讲解,谆谆申孝弟之道。时偕素心友结社赋诗,优游泉石,有北郭十子风。及卒,亲友莫不叹曰:“仁德长者!仁德长者!”[7]卷一
由以上可知,石琰少而好学,早年业儒,为吴邑诸生。家贫,授过徒,后来还学过医术,从“治病辄愈”可知其医术还相当高明。生性敦厚柔弱,曾招族人的嘲笑与欺负。为人十分善良,治病不索酬,还反而资助一些穷人的医药费。喜欢结社赋诗,优游泉石。余暇时喜欢乐府,并不是一些工具书上所谓的职业编剧家。石琰为人仁厚,早年业儒,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琰《宝训》一编,广遏淫敦孝之说,续辑而成者也。夫六经、《论》、《孟》何?莫非正心修身之要,迪善惩恶之言,然旨趣渊深,学浅者未易窥测,后儒采辑切近身心者,衍为明畅易晓之语,以悟后来,谓之格言。格,则也,又感格也。为其立言,有则易于感触人之善心也。琰自束发受书,即喜录古人言语之有关世教、有益身心者,积久成帙,分门析类,约为十卷,置之案头,用以自警。”[8]自序他在凡例中又说:“希圣希贤必自伦常入手,未有忽于伦理而可谓成人者,故首以敦伦。”“心为一身之主,故谓之君。为善为恶皆由此出。心正则为人,心邪则失其为人。孟子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在此几希耳,故承之以正心。”“士大夫治国必先齐家,齐即治也。夫子曰: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故推而广之,治国之道不外乎此。”[8]凡例由此,石琰剧作皆是有关“世教、风化”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从石钧所作《清素堂诗文集自序》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窥探石琰的品性、思想:“昔吾祖恂斋公以文章气节名世,尤工乐府,卜居雁门里,名其堂曰‘清素’。后吾父移宅清嘉坊,而堂额仿其旧,昭光德也。余少耽诗歌,长乃学为文,出入是堂,憬然有悟,盖不独持身宜清素,即诗若文亦宜然以是为本……所以序而存之者,亦尤陵苕石涧自鸣潄,开落于山谷之中,且以示我子孙,免其不逮,勿替恂斋公遗范云尔。”[7]卷四石琰以“清素”名其堂并坚持以“清素”持身,其性情高洁可见一斑。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其高洁的品性、思想观念对他的子孙后代都有深刻的影响。另外,我们可知“清素堂”最早实乃戏曲家石琰的室名,为其后人所沿用,《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将“清素堂”只归属于石钧,不甚确。 《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没有提及石琰具体的生卒年,但根据其他资料可以大略考知。石琰有《传家宝训》一书传世,该书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为乾隆年间重刻本。卷首有张凤翼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六月的序言,序中有“恂斋下世二十余年,其子若孙登之梨枣,属予为序”句[8]卷首。张凤翼,字仪廷,号芝冈,清长洲人。幼聪慧,有神童名。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著述丰富。据《清素堂诗集》前所列同学姓氏,可知张凤翼乃石钧同年。乾隆六十年,石琰已经去世二十余年,以最少二十一来算,则可知石琰的卒年上限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再根据张鹏为《石恂斋传奇四种》作序时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琰尚在世,则石琰的卒年应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这几年间。又,石钧《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有“先大父恂斋公,讳璿,字子佩,行二,年七十三,以吴邑诸生终”句,知石琰活了73岁,则可推断其生年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四十一年(1702)这几年。石琰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二、家 世
从《清素堂文集》多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知有关石琰祖辈、妻子、子孙后代等的一些情况。据《先大父恂斋公》一文知,石琰并非世居吴县,其先祖籍本河南,宋南渡至常熟,自石琰的祖父才迁到吴县。需要说明的是,石琰辑有《遏淫敦孝篇》一书,有同治戊辰重镌本,为其五世孙石渠重刻。此书前附有石钧撰《家传》一篇,与《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一文基本相同,惟家世部分异,《家传》云:“先大父恂斋公……先世宗时籍浙江新昌,代有名宦,而一徙宁海,再徙常熟,迨我高祖瑞卿公始迁郡城。”[9]此处应是石渠因附会而作的改动,当以石钧《清素堂文集》中记载为准。石琰的祖父因才干为巡抚张伯行破格擢为小官。张伯行乃康熙朝有名的能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虽然石琰的祖父深得张伯行的信任和倚重,但他却一直为自己并非通过科举之道进入仕途而耿耿于怀。石琰少而好学,其祖父非常器重他,并将平生之志全部寄托在他身上。晚岁居家之时,还亲自教授石琰。石琰的文学修养,应与他的祖父密不可分。石琰的父亲名号不得而知,但从“恂斋公早孤”可知其父亲去世比较早。
石琰的妻子姓褚,嫁给石琰后,不仅孝顺公婆、体贴丈夫,还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清素堂文集》所收《先祖妣褚太孺人事略》这样记载道:“先祖妣褚太孺人,吴邑诸生甡庵公女也。年二十三,归我祖恂斋公。生男子三,女子四,详《恂斋公行略》。方太孺人于归时,翁已下世,家道中落。恂斋公业儒,不能治生殖。太孺人事姑极孝,每窃典衣市鱼肉以进,己则糟糠不厌。时宗族強悍者,欺凌备至,怒詈叫号之声日彻于耳。太孺人外忍横逆,事上抚下,昼夜勤女红以佐饘粥,每至四更始寝。”[7]卷一可以说,正是妻子的贤惠勤劳,使石琰免除了养家糊口的后顾之忧及家事的纷扰,才能安心文学艺术创作。其妻在德行方面可谓与石琰十分匹配,也是“仁德长者”的形象:
太孺人尝训诸子妇曰:“兄弟不睦,多由妯娌不和,一有忿争,遂尔构衅,以至骨肉相戕,遗讥亲族,戾莫甚焉。吾训汝妯娌以和,妯娌和,则兄弟无不和矣。”故吾父与诸父同居无间言,虽手足情深,亦太孺人教也。太孺人殁,亲族追思其德,每为掩面出涕云。[7]卷一
石琰有三子四女。长子石开基,即石钧的父亲,曾在嘉庆元年为其父《遏淫敦孝篇》作过跋。其生平行迹在《清素堂文集》中略有可循。石钧《先妣事略》一文中载:“先妣傅安人,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生。吾祖业儒贫甚,室且隘,故吾父年二十六,赘焉。时安人二十五,及期始归,生钧。又三年孪生弟铭、镛。安人体素弱,致疾遂卒,盖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也。”[7]卷一可知石琰的长子由于家贫在二十六岁时入赘傅家,且傅氏在为其育三子后于乾隆二十三年去世,年仅28岁。所育三子,即石钧、石铭、石镛。“更二载,吾父娶继母周,育三子,恩勤如己出”。乾隆二十五年,石钧的父亲娶继室周氏。石钧《清素堂诗集》中有《芝堂三弟归自崇安话武彛诸胜因忆四弟湘澄犹在聊城》:“九曲原灵镜,千崖尽瀑泉。茶香雨后树,人辟洞中天。餐胜增情话,端居少薄田。汝归犹有弟,远隔海云边。”[10]诗中所提四弟湘澄应乃周氏出。石开基善计然术,在石钧十一岁时,远客辽东,直至石钧十九岁代其行役辽沈,才停止远游。
《清素堂文集》没有提及石琰仲子的情况,对石琰最小的儿子却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据《叔父梦庐公行略》、《祭叔父文》可知石琰的小儿子名邦基,字甸安,梦庐为其号,生于乾隆五年(1740),卒于嘉庆三年(1798)。育有三男三女。善书法,善弈,嗜酒,爱结社赋诗,优游山水,算是继承了其父石琰的遗风。他曾与杨岳尊、寿门、静澜结四子诗社,并有诗集《棣华书屋诗钞》。《江苏诗征》卷一五八收其诗5首:《春宵》、《水村》、《秋戌》、《怀孙丈照旷》、《江行》,王豫称其诗“熊俊自喜”[11]。
在石琰的孙辈中,比较知名的应是石钧、石嘉吉、石渠。
石钧(1755—1805),字秉纶,号远梅,《(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三有其小传曰:“石钧,工诗,弃儒服,贾历辽沈燕蓟,所见山川奇怪,一以诗发之,乾嘉之际以布衣称诗吴下。子嘉吉,太学生,亦善诗,为武康徐孝廉熊飞所赏。”[12]在《清素堂文集》中有《远梅居士传》一篇,乃石钧自传,对其性情有详细地介绍。石钧年少丧母,因此石琰对他格外爱护和器重,“钧幼时祖母褚已卒,祖恂斋公甚爱钧,每塾课毕,携钧入室既夕。(《叔父梦庐公行略》)”[7]卷一应该说石琰乃石钧文学上的启蒙老师,石钧也因此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在他眼中其祖父为仁德的典范,对祖父的学问也深为佩服。如前所引,他在《先大父恂斋公行略》中说:“尝作《遏淫敦孝篇》及《传家宝训》以励世,人争刊印之。又工乐府传奇,忠孝贞淫,讽刺规箴,不啻当场说法。”在《清素堂诗文集自序》中说:“昔吾祖恂斋公以文章气节名世,尤工乐府。”[7]卷四不仅如此,他还为其祖父所作乐府题词。《清素堂诗集》中有《敬题先大父恂斋公新乐府》: 帘幕风微细雨寒,摩挲手泽简编残。江村花落知多少,仙曲凄凉不忍看。
红颜迢递玉门关,两度梅花得再攀。儿女恩仇成底事,月明紫塞唱刀镮。(题《两度梅》传奇)
佣保相将变姓名,须眉凛冽见王成。平生屈尽雄豪气,肝胆还从笔底倾。(题《酒家佣》传奇)[10]
这是目前笔者所发现的对石琰戏曲剧作的唯一题词。石钧以“新乐府”并称之,则可知石琰《两度梅》传奇和《酒家佣》传奇应差不多作于同时。
石嘉吉乃石琰曾孙,石钧子,字蔼士,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年不详,亦善诗,有《听雨楼诗》存世。诗集后有石韫玉在八十岁时为其作的跋,对其诗作赞赏有嘉。
石渠乃石琰五世孙,字汉阁,号梅孙。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年不详。其诗集《葵青居诗录》有《七十述怀》一首,知其年七十尚在世。除诗集外,其他著述也十分丰富。
三、交 游
关于石琰的交游情况,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仅知其与张鹏、沈德潜交善。
张鹏与石琰为同年,从张鹏为《石恂斋传奇四种》所作序来看,两人相交几五十年,经常在一起谈经论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张鹏,字纪常,一作寄场,号楚门。清吴县人。《(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三有其小传:“张鹏,字纪常,乾隆壬申举人,以时文教授,及门多知名士,钱棨、陈初哲、严福其尤著也。郡守孔某重其名,延主平江書院,卒年六十六。”[12]著作有《读史别情吟(一作棋枰草)》不分卷、《桔膜编》2卷、《楚门诗文稿》8卷、《楚门诗馀》1卷,其中只有《读史别情吟》今存。另外,《昭代词选》卷三十二收其词《踏莎行·春寒》一首,并附其小传:“张鹏,字季常,号楚门,江南吴县人,乾隆壬申举人,著有《楚门诗馀》。”[13]沈起凤《谐铎》卷三《老面鬼》一篇即以张鹏为题材:
吾师张楚门先生,设帐洞庭东山时,严爱亭、钱湘舲俱未入词馆,同堂受业。一夕,谈文灯下,疏棂中有鬼探首而入。初犹面如箕,继则如覆釜,后更大如车轴。眉如帚,眼如铃,两颧高厚,堆积俗尘五斗。师睨微笑,取所著《橘膜编》示之,曰:“汝识得此字否?”鬼不语。师曰:“既不识字,何必装此大面孔对人?”继又出两指弹其面,响如败革。因大笑曰:“脸皮如许厚,无怪汝不省事也!”鬼大惭,顿小如豆。师顾弟子曰:“吾谓他长装此大样子,却是一无面目人,来此鬼混。”取佩刀砍之,铮然堕地。拾视之,一枚小钱也。[14]
由以上可知,张鹏亦为沈起凤的老师,沈起凤所述乃是自己和钱棨同在张鹏门下读书时的趣事。虽然小说中关于鬼怪的描述乃子虚乌有,但整个故事还是能曲折地反映张鹏幽默风趣的文人形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张鹏其人。《楚门诗文稿》中应该会有更多有关张鹏与石琰交往的文字记载,惜已不传。
据石钧《先大父恂斋公行略》记载,石琰与沈德潜素交善。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乾隆时名儒,对整个乾嘉诗坛有很大的影响,有“江南老名士”之称。按年岁算,沈德潜年长石琰二十多岁,故两人的交往可谓“忘年交”。但检沈德潜诗文全集,笔者并未发现有与石琰交往相关的文字记载,这或许与石琰“狷介”的性格有关,“与沈文悫公交素善。及贵,遂不一往,其狷介尤不可及”。沈德潜“及贵”应是在其中进士之后,即乾隆四年(1739)后,则两人的交往应多是在此之前。
而据“时偕素心友结社赋诗,优游泉石,有北郭十子风”之描述,知石琰还曾结社赋诗,经常与诗友唱酬山水间,或许有与诗友唱和之作存留也未可知,此还有待对资料的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清]石琰.天灯记·序言[M].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2]严敦易.石恂斋传奇四种[J].文史杂志,1948,(1):30-33.
[3]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11.
[4]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20.
[5]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7.
[6]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01.
[7][清]石钧.清素堂文集[M].清嘉庆八年刻本.
[8][清]石琰.传家宝训[M].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9][清]石琰.遏淫敦孝篇[M].清同治七年重刻本,苏州图书馆藏.
[10][清]石钧.清素堂诗集[M].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11][清]王豫.江苏诗征(卷一五八)[G].清道光元年刻本.
[12][清]谭钧培,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三)[M].清光绪九年刊本.
[13][清]蒋重光,辑.昭代词选(卷三十二)[G].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14][清]沈起凤.谐铎(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8.
(责任编辑 黄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