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用来形容备课与上课的关系一点儿也不为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改革传统的备课方式,使其逐渐走向电子化,进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今课堂的需求,正是我们要思考而且是亟待实践的重要课题。
应该说笔录式教案在教学设计以及训练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上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然而,信息技术网络共享性差,不便于修改,难以直接与课堂接轨的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为此,我校首先提出了教案电子化要求,试图借此寻求无纸化办公的途径,寻求一种更利于交流、更利于改进的备课方式。一年实践下来,收益颇丰。首先,在技术层面,全体教师文档编辑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独立操作电脑的能力。其次,在资料使用方面,彻底改变了只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及文字素材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图片、声音进教案,形成了动态教案的雏形,出现了教案形式与内容创新的新契机,许多教师的教案设计了大量超级链接,出现了网络化倾向。
尽管教案电子化的尝试是有益的,但是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电子教案不过是将备课本上的文字,悉数照搬到电脑上来,其间无非是手写与键盘输入的区别,虽说在便于修改与共享性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价值是值得商榷的。电子备课应走向何处?如何将资源与学科教学通过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逐步走向自觉搜集、整理、加工素材之路呢?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丰富的资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给养,构建一定规模的资源库是丰富教学资源的有力保证。这个资源库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各门学科都有的资源储备,必须要贴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可以给教师广阔的选择空间以拓宽教师的思路,要有方便的查询工具,尽力节省教师时间。
由于条件的限制,除了计算机骨干教师外,其他教师比较少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因此要提供给教师培训的机会。这种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全方位地提供制作工具,提供必须的参考教程,提供一定的优秀课例供参考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帮助与服务。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直观演示,另一方面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的学习。判定哪种方式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操控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研讨来提高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应布设一个集资源共享、技术培训、教学应用训练为一体的电子备课场所,进行专门的电子备课实践研究。于是,电子备课室就这样诞生了。
电子备课室有1台管理机、1台非线性编辑机、13台教师机,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并和校园网连接,周边设备包括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电子备课室是提高学校教学效果、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得力助手。电子备课室具备丰富的各种素材和教学资源,提供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软件和工具,协助教师编辑和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报告厅进行生动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备课中心:教师运用电子手段通过电脑进行课前准备、教案编写、教材收集,实现备课手段信息化。
资源中心:具有大量存储及快速查询分类的特性,为教师在编写教材、撰写论文、查询调用各类资源、个人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
课件制作中心:利用各类多媒体及课件专用制作工具软件结合资源素材,使之能在教师的智力作用下制作出实用、多彩的教学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教研培训中心:可进行组内或组间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开展新教师的培训,特别是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尤为合适。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1)研讨教学资源使用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冲击下,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风行起来,这使得很多教师认为没有课件的课不能算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岂不知许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存在着耗时多、共享性差的缺陷。一个课件往往是针对某一个教学设计所做,同一课内容也常常会因其设计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那么当某教师上完课的同时,此课件的价值就会大为贬值,甚至会被永远弃用,进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让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整合而更适用于个性教学?资源集合式电子备课的研讨活动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资源集合式的电子备课以Frontpage作为平台,引进“积件说”,更符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更适合资源整合下个性教学发展。“积件说”早在上世纪末被提出,是针对多媒体课件的不足而言的。“积件说”认为多媒体素材好比积木玩具中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积木,而课件则是积木搭成的诸如房子等物件,进而主张以搜集、整理、加工积件代替完整课件的制作。也许是限于条件的原因吧,“积件说”竟在此后的几年里销声匿迹了。我们却认为“积件说”的观点对资源集合式电子备课的探究还是极其有益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积件”作为课件素材的统称,好比玩具积木中的种种零件,而Frontpape则好比是用积木零件搭建物件的条件和场地,只要搭建者有某种需求,并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如此看来,只要有素材,谁就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课件了,不需要太专业的技术,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不难想像,资源集合式的电子备课的研讨,对于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现有资源进行个性教学的尝试是有益的。
(2)开发电子备课室。在使用过程中,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研究,为备课室的管理机安装1394卡和Windows Media Player编码器,与数码摄像机结合使用,实现视频直播的功能。教师在电子备课室交流研讨通过视频转播到多功能厅,全体教师观摩(校内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实时观看)。
(3)利用K12基础平台,达到教师资源共享、资源评价。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IE浏览器,登录网络资源平台,把自己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与其他教师共享资源,使用的教师还可通过平台对其进行评价,对提供的教师有激励作用。
(4)利用电子备课室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一致,思考的问题一致,而教师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真正达到教师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
在实践中尝试使用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编写教案,完成后是一个小的网站,一节课备下来,就成为一个主题知识网站,经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管理、整合后,将成为教学资料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备课室提供的软件、硬件资源,把需要的音、视频资料整合到一起,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资源集中使用,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当然,电子备课也存在着不足,教师对教法的探讨、思想的碰撞内化不够彻底。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广大同仁一起共同构建一种全新的、合理的、更适合于教育现状的电子备课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
应该说笔录式教案在教学设计以及训练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上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然而,信息技术网络共享性差,不便于修改,难以直接与课堂接轨的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为此,我校首先提出了教案电子化要求,试图借此寻求无纸化办公的途径,寻求一种更利于交流、更利于改进的备课方式。一年实践下来,收益颇丰。首先,在技术层面,全体教师文档编辑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独立操作电脑的能力。其次,在资料使用方面,彻底改变了只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及文字素材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图片、声音进教案,形成了动态教案的雏形,出现了教案形式与内容创新的新契机,许多教师的教案设计了大量超级链接,出现了网络化倾向。
尽管教案电子化的尝试是有益的,但是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电子教案不过是将备课本上的文字,悉数照搬到电脑上来,其间无非是手写与键盘输入的区别,虽说在便于修改与共享性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价值是值得商榷的。电子备课应走向何处?如何将资源与学科教学通过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逐步走向自觉搜集、整理、加工素材之路呢?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丰富的资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给养,构建一定规模的资源库是丰富教学资源的有力保证。这个资源库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各门学科都有的资源储备,必须要贴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可以给教师广阔的选择空间以拓宽教师的思路,要有方便的查询工具,尽力节省教师时间。
由于条件的限制,除了计算机骨干教师外,其他教师比较少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因此要提供给教师培训的机会。这种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全方位地提供制作工具,提供必须的参考教程,提供一定的优秀课例供参考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帮助与服务。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直观演示,另一方面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的学习。判定哪种方式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操控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研讨来提高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应布设一个集资源共享、技术培训、教学应用训练为一体的电子备课场所,进行专门的电子备课实践研究。于是,电子备课室就这样诞生了。
电子备课室有1台管理机、1台非线性编辑机、13台教师机,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并和校园网连接,周边设备包括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电子备课室是提高学校教学效果、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得力助手。电子备课室具备丰富的各种素材和教学资源,提供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软件和工具,协助教师编辑和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报告厅进行生动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备课中心:教师运用电子手段通过电脑进行课前准备、教案编写、教材收集,实现备课手段信息化。
资源中心:具有大量存储及快速查询分类的特性,为教师在编写教材、撰写论文、查询调用各类资源、个人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
课件制作中心:利用各类多媒体及课件专用制作工具软件结合资源素材,使之能在教师的智力作用下制作出实用、多彩的教学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教研培训中心:可进行组内或组间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开展新教师的培训,特别是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尤为合适。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1)研讨教学资源使用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冲击下,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风行起来,这使得很多教师认为没有课件的课不能算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岂不知许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存在着耗时多、共享性差的缺陷。一个课件往往是针对某一个教学设计所做,同一课内容也常常会因其设计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那么当某教师上完课的同时,此课件的价值就会大为贬值,甚至会被永远弃用,进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让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整合而更适用于个性教学?资源集合式电子备课的研讨活动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资源集合式的电子备课以Frontpage作为平台,引进“积件说”,更符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更适合资源整合下个性教学发展。“积件说”早在上世纪末被提出,是针对多媒体课件的不足而言的。“积件说”认为多媒体素材好比积木玩具中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积木,而课件则是积木搭成的诸如房子等物件,进而主张以搜集、整理、加工积件代替完整课件的制作。也许是限于条件的原因吧,“积件说”竟在此后的几年里销声匿迹了。我们却认为“积件说”的观点对资源集合式电子备课的探究还是极其有益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积件”作为课件素材的统称,好比玩具积木中的种种零件,而Frontpape则好比是用积木零件搭建物件的条件和场地,只要搭建者有某种需求,并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如此看来,只要有素材,谁就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课件了,不需要太专业的技术,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不难想像,资源集合式的电子备课的研讨,对于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现有资源进行个性教学的尝试是有益的。
(2)开发电子备课室。在使用过程中,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研究,为备课室的管理机安装1394卡和Windows Media Player编码器,与数码摄像机结合使用,实现视频直播的功能。教师在电子备课室交流研讨通过视频转播到多功能厅,全体教师观摩(校内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实时观看)。
(3)利用K12基础平台,达到教师资源共享、资源评价。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IE浏览器,登录网络资源平台,把自己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与其他教师共享资源,使用的教师还可通过平台对其进行评价,对提供的教师有激励作用。
(4)利用电子备课室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一致,思考的问题一致,而教师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真正达到教师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
在实践中尝试使用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编写教案,完成后是一个小的网站,一节课备下来,就成为一个主题知识网站,经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管理、整合后,将成为教学资料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备课室提供的软件、硬件资源,把需要的音、视频资料整合到一起,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资源集中使用,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当然,电子备课也存在着不足,教师对教法的探讨、思想的碰撞内化不够彻底。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广大同仁一起共同构建一种全新的、合理的、更适合于教育现状的电子备课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