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确认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培养兴趣作为写作的突破口,让他们觉得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乐于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观察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时常教育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美。有一次,学校给每个班发了几个小花盆,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亲手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花草,经过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一段时间后,花草长势很好,特别是那盆仙人掌,叶片葱绿厚实,着实惹人喜爱。下课时,同学们也经常围着它赞叹不已。我因势利导,把它端到教室中间的桌子上,让同学们观察,叽叽喳喳一番议论后,大家动笔了。作文交上来,我认真阅读,一同学道:“仙人掌,你那长长的、尖尖的叶片,多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呀!”另一同学道:“教室里的仙人掌,你翠色欲滴,绿得多么可爱。你天天和我们在一起,把美丽的鲜绿献给我们,你默默无闻,静化着教室的空气,你多像一位环保卫士。”
二、从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鲁记先生曾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好书读多了,心中积累多了,视野就开阔了,写作时,学生就会构思谋篇,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行云流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试想,一个连文章都读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本资源挖掘每个课例中学生可以训练的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积累词、句。课内读物我利用了《语文同步读本》《课堂内外》,学生每读一篇文章,我要求他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句子。然后写上自己的感悟。课外安排学生阅读书报、杂志、名著等。课堂训练我借鉴语文教学四大名家之一的魏书生老师办法,每天上课前要求学生作3分钟的口头作文,人人参与,按座位顺序轮流。讲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同学们集体评议。每周班会开展的兴趣活动有:演讲赛、故事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让他们在掌声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说了,就会写了。我采取的练笔方式多种多样,有观察作文,有想象作文,有写人作文……其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随文练笔,我感觉这种方式最好,既学好了课文,又写好了作文。如学习了《赠汪伦》这首诗后,我指导学生结合插图,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行对该诗的扩写。学习《匆匆》一文后,还指导学生写了读后感,学生发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此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缩写等训练。
三、从感知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模式,还要与课改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地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情景之中,让他们感谢悟领会,然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记得我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通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学生懂得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大草原不仅辽阔美丽,还是一个欢腾的世界。学完课文,我利用一些草原风光的图片,同时让同学们欣赏《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同学们很投入,甜甜的微笑写在脸上,有同学这样感叹:“悠扬的歌声把我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牧民们骑马扬鞭,奔驰在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嚼着青草。好一幅草原的美景图!我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到草原去看看他们美丽的家园。”
是呀!入情入景的教学才能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同学们的情感才能绽放,作文的兴趣才能提高。
四、从修改、评议作文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批改作文时,我多采取以小组为主的互批互改,学生自主评议的方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同学用词准确,有的同學语言优美,有的同学用上了修辞手法……教师都要作好记录并一一赞叹,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作文。
总之,在作文教学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也要看到希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掌握好学生的特征,多方式齐头并进,相信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有话可说。这样,作文教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广。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确认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培养兴趣作为写作的突破口,让他们觉得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乐于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观察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时常教育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美。有一次,学校给每个班发了几个小花盆,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亲手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花草,经过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一段时间后,花草长势很好,特别是那盆仙人掌,叶片葱绿厚实,着实惹人喜爱。下课时,同学们也经常围着它赞叹不已。我因势利导,把它端到教室中间的桌子上,让同学们观察,叽叽喳喳一番议论后,大家动笔了。作文交上来,我认真阅读,一同学道:“仙人掌,你那长长的、尖尖的叶片,多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呀!”另一同学道:“教室里的仙人掌,你翠色欲滴,绿得多么可爱。你天天和我们在一起,把美丽的鲜绿献给我们,你默默无闻,静化着教室的空气,你多像一位环保卫士。”
二、从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鲁记先生曾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好书读多了,心中积累多了,视野就开阔了,写作时,学生就会构思谋篇,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行云流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试想,一个连文章都读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本资源挖掘每个课例中学生可以训练的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积累词、句。课内读物我利用了《语文同步读本》《课堂内外》,学生每读一篇文章,我要求他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句子。然后写上自己的感悟。课外安排学生阅读书报、杂志、名著等。课堂训练我借鉴语文教学四大名家之一的魏书生老师办法,每天上课前要求学生作3分钟的口头作文,人人参与,按座位顺序轮流。讲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同学们集体评议。每周班会开展的兴趣活动有:演讲赛、故事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让他们在掌声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说了,就会写了。我采取的练笔方式多种多样,有观察作文,有想象作文,有写人作文……其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随文练笔,我感觉这种方式最好,既学好了课文,又写好了作文。如学习了《赠汪伦》这首诗后,我指导学生结合插图,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行对该诗的扩写。学习《匆匆》一文后,还指导学生写了读后感,学生发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此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缩写等训练。
三、从感知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模式,还要与课改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地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情景之中,让他们感谢悟领会,然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记得我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通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学生懂得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大草原不仅辽阔美丽,还是一个欢腾的世界。学完课文,我利用一些草原风光的图片,同时让同学们欣赏《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同学们很投入,甜甜的微笑写在脸上,有同学这样感叹:“悠扬的歌声把我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牧民们骑马扬鞭,奔驰在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嚼着青草。好一幅草原的美景图!我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到草原去看看他们美丽的家园。”
是呀!入情入景的教学才能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同学们的情感才能绽放,作文的兴趣才能提高。
四、从修改、评议作文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批改作文时,我多采取以小组为主的互批互改,学生自主评议的方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同学用词准确,有的同學语言优美,有的同学用上了修辞手法……教师都要作好记录并一一赞叹,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作文。
总之,在作文教学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也要看到希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掌握好学生的特征,多方式齐头并进,相信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有话可说。这样,作文教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