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品教育”特色主题定位与内涵构建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学校特色首先要解决学校特色的定位问题,即要明确构建什么样的“特色”,其次要解决构建的方法和策略问题,即怎样构建。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万洲小学为例,探讨中小学特色主题定位与内涵构建对于中小学的特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特色学校;特色建设;善品教育
  2013年开始,广州市开启以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鼓励每一所学校都找到自己的优势,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每所学校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恰恰就是教育最大的公平,而且在经济、政策上都有支持。如果学校能抓住此次机遇,梳理学校的特色,确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对于学校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特色的内涵探究
  特色学校的亮点就在一个“特”字上,“特”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更进一步说,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并已经形成传统的学校。定位学校特色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盲目创新。
  构建学校特色首先要解决学校特色的定位问题,即要明确构建什么样的“特色”,其次要解决构建的方法和策略问题,即怎样构建。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精心提炼而形成的。学校特色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校长研究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分析现状,面向未来,确定发展方向。在确定学校特色时既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又要联系学校自身实际。
  二、特色的主题提炼
  广州市南沙区万洲小学校创办于1953年9月,坐落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岭南文化名镇:东涌镇。水是东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每一个万洲人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影响着师生的成长。“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善文化:从老子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到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从孟子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到陈寿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和教育的辩证法,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为善、向善的道理,也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善与不善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它激励着几千年来的君子仁人向善求好,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嫉恶好善,也揭示了善文化及其教育的重要作用。
  寻“善源”,定“善调”。学校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确立依托风格独创,优势独具的校园硬件优势,以岭南水乡的“水”为“善根”,紧扣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确立学校的特色主题为“善品教育”。
  三、特色的内涵解读
  (一)善品的本意
  善品,指一切属于善的法。善品,通常是指十善。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在这里,“善品”比喻美好的品德,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的一切美好品质。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原点是育德,育德之本在行善。《国语》:“善,德之建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善品教育”的内涵
  “善品教育”,是指培育具有善良品质的人的主题教育,具体包括“修善正德行,明善博学养,扬善雅仪容”等三大板块。“修善”,从行到惯,行而知理,强调行为实践、修习体验在认知发展中的首要作用;“明善”,通过切入式体验,耳濡目染浸润其中,形成积极行为,明白“善”的内涵和意义,将行动内化为积极的认知和意志;“扬善”,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态度,外化为积极的行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修善、明善、扬善”,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善”的种子,萌发“善”的习惯,激励“善”的情感,弘扬“善”的行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善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积善成德,乐善好施。“积善成德”,就是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语出《荀子·劝学》:“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即积善成德,这是万洲小学办学、工作和求学的基本价值观。“乐善好施”,指乐于行善,施舍。出于《史记·乐书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乐善好施。”善,要给予,要笃行,即乐善好施,这是万洲小学师生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积德成善,乐善好施,就是“存善心、行善举、成善品”的过程。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应避恶从善;成善品,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具备仁爱、厚道之品德。因此,存善心,行善举,才能成善品。
  “善品教育”的教育意蕴:“善”是一切社会推崇、普遍认同和需要的优秀品质,每个人身上都有其善良的一面。善与生俱来,善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和满足。向善、行善和扬善,三者互为因果,紧密相连。扬善尤为重要,承上启下,向善是人的本能,扬善是“激活”这一本能的手段,通过扬善,形成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
  (三)“善品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人性论是教育学的基础。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充分肯定了教育对涵养善良人性的巨大作用。孔子之后的传承者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至善的境界,成为圣人。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恶”的本性发生变化,其根本途径在教育和学习。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综观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了教育对涵养人的善良品性的积极作用,理应成为我校实施“善品教育”,打造“善品教育”特色文化的理论依据。
  四、特色的体系构建
  (一)办学理念:修善立德
  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立此为办学理念,就是要通过修善自我、立德树人把万洲小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格调高雅的现代私塾。
  (二)学校校训:至善穷理
  “至善”与“穷理”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立此为校训,终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的善品学子。
  (三)学校校风:崇德尚善
  “崇德”和“尚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词语,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辩证统一的整体,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办学宗旨有机地糅合、凝练在一起,言简意赅,含义精深,鲜明地指出了学校办学育人、培养人才的全新氛围和风气。
  (四)学校教风:启善求真
  立此为教风,就是要求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善立德,以心灵影响心灵,真抓实干,不走形式,紧紧把握发展主线,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只有教师追求真学问,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五)学校学风:博学善用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善用”一词取“基用之学而以为,善尔”之意归纳而成。立此为学风,就是希望全体学生要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荀子曰:“与人善言,暖若锦帛。”“善”乃教育之“大美”。陈寿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善”也是教育的“本根”,我们的教育就要从“善品教育”开始。万洲小学将以“善品教育”为主题,进行不懈探索。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但高校中的社团普遍存在管理和建设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所以学校应该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时至今日高中语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要
期刊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一所高职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本文就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出了自
期刊
期刊
期刊
青少年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其身体素质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足球作为一项传统的竞技性运动,除了能够锻炼身体之外,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心理素质.所以我根据
摘 要 中国宪法制定以来,宪法学的研究就一直进行着。宪法学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宪法内容对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宪法学的研究关系着国家正常发展与运行的稳定性。宪法学研究的理论立场与逻辑思路对其知识点的方法论与进度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宪法的研究范式必须要注重中国化的宪法研究、宪法的实证研究方法、宪法的解释方法与宪法的解释价值,在宪政体制基本成型的环境下,宪法理论体系需要完善,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本文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