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土地的利用度也在加大。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严峻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就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对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就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些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都和土地有关系。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在这个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加上人类自身盲目开发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人类不断建设土地和配置土地,以获取最大的利益。现实中的很多土地开发中存在着过多重视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做法。这种对土地的使用方式损害了土地原本特性,破坏了土地原有结构,同时对以土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在土地的利用中,一定要重视土地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土地开发中,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对生态坏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合理,做好科学规划。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规划不仅损害农业的生产条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也带来不利影响。土地的整理中要注意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土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力。在土地使用中坚决杜绝那种只重视当前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把对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开发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农业为主的土地开发中,必须要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土地的平整、灌溉渠道的设立、对地下水的使用等等都会对土地表面和原有的水系系统造成影响。在荒坡地的开发中,不合理的开发手段使得坡地原来的土壤结构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城镇、村庄、工厂的建设都会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如果这些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对周围水资源的危害也非常大。河流流域内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导致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对整个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都造成损失。比如,河流上游为了灌溉大量取水,下游的水资源明显不足,影响了下游农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
(二)对水生态环境影响
一定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有其稳定性,但是这种环境很脆弱。水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就十分困难。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周围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些影响,地下水和周围河流水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人们为了增加土地面积,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文特性和自然状态。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也造成了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河流中水生物生存构成了威胁。
(三)植被和生态结构
对植被和生态结构影响最严重的人类活动就是开荒种地。开荒种地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規划和对土地资源的滥用,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面积大量减少。土地表面植被减少的同时也造成了植被防水土流失功能退化,让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形地貌的改变让原来的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景观多样性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不成程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挑战。
(四)影响地表土壤
平整土地工程中对地表土壤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土地土方开挖、土方调配等等。这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破坏地表土层结构,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耕种也会破坏土壤的原有质地。耕地播种期、休耕、撂荒期间,由于土地原有质地受到了改变,裸露的表土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土地耕作期间不合理的耕作也会导致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让土地农田地力下降。经过长期耕作的农田土,疏松多孔,透气性良好,含有的有效养分多。如果在耕作的过程中大面积的挖方和填方,肯定会破坏土地的耕作层,使土地肥力下降,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二、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管理
1.可行性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件复杂、重要的大事,在开发整理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重点要放在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上。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肥力,改善生态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必须要做细致论证和研究,坚决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开发。
2.项目申报和审查
在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方面要进行严格控制,鼓励那些围绕现有农业用地整理和复垦,提高现有农田的生产力。对新土地的开发,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的项目一定要严令禁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一定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实质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或重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把土地整理开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1.明确土地利用方式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土地开发要符合开发地的自然条件。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应该多考虑旱田农耕技术的应用,避免进行水田开发。河流上游农田开发注意对水资源合理使用,避免造成整理区内水资源紧张或是上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对坡地的利用中,重视梯田修建,防止水土流失。
2.保持坑塘水面积
坑塘水面对农业灌溉和周围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坑塘水面储蓄了大量的水资源,既可以为抗旱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又能分担汛期压力。所以,保持一定的坑塘水面对农业的防灾减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积极意义。很多地方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就盲目埋填坑塘,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3.保护土地耕作层,改良土壤
对于成熟的农业土地,保护土地耕作层,改良土壤才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农业土地的使用中,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保持农田土壤特点,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保持土壤肥力。
4.重视农业防护和生态保护
农业防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做好农业防护就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保证。因地制宜是十分有效的农业防护手段,它能最大限度的让农业发展融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中去,使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农田的周围营造防护林,植树种草等等,以此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结语:
土地的整理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对现有土地开发整理中一定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土地资源进行客观分析,建立可行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到开发整理区及其背景区域的地貌和土壤、水文和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天然植被以至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
[2] 王秀茹,韩兴,朱国平,等.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
[3] 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4)
关键词: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都和土地有关系。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在这个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加上人类自身盲目开发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人类不断建设土地和配置土地,以获取最大的利益。现实中的很多土地开发中存在着过多重视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做法。这种对土地的使用方式损害了土地原本特性,破坏了土地原有结构,同时对以土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在土地的利用中,一定要重视土地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土地开发中,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对生态坏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合理,做好科学规划。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规划不仅损害农业的生产条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也带来不利影响。土地的整理中要注意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土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力。在土地使用中坚决杜绝那种只重视当前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把对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开发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农业为主的土地开发中,必须要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土地的平整、灌溉渠道的设立、对地下水的使用等等都会对土地表面和原有的水系系统造成影响。在荒坡地的开发中,不合理的开发手段使得坡地原来的土壤结构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城镇、村庄、工厂的建设都会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如果这些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对周围水资源的危害也非常大。河流流域内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导致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对整个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都造成损失。比如,河流上游为了灌溉大量取水,下游的水资源明显不足,影响了下游农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
(二)对水生态环境影响
一定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有其稳定性,但是这种环境很脆弱。水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就十分困难。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周围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些影响,地下水和周围河流水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人们为了增加土地面积,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文特性和自然状态。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也造成了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河流中水生物生存构成了威胁。
(三)植被和生态结构
对植被和生态结构影响最严重的人类活动就是开荒种地。开荒种地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規划和对土地资源的滥用,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面积大量减少。土地表面植被减少的同时也造成了植被防水土流失功能退化,让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形地貌的改变让原来的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景观多样性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不成程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挑战。
(四)影响地表土壤
平整土地工程中对地表土壤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土地土方开挖、土方调配等等。这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破坏地表土层结构,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耕种也会破坏土壤的原有质地。耕地播种期、休耕、撂荒期间,由于土地原有质地受到了改变,裸露的表土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土地耕作期间不合理的耕作也会导致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让土地农田地力下降。经过长期耕作的农田土,疏松多孔,透气性良好,含有的有效养分多。如果在耕作的过程中大面积的挖方和填方,肯定会破坏土地的耕作层,使土地肥力下降,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二、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管理
1.可行性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件复杂、重要的大事,在开发整理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重点要放在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上。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肥力,改善生态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必须要做细致论证和研究,坚决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开发。
2.项目申报和审查
在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方面要进行严格控制,鼓励那些围绕现有农业用地整理和复垦,提高现有农田的生产力。对新土地的开发,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的项目一定要严令禁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一定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实质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或重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把土地整理开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1.明确土地利用方式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土地开发要符合开发地的自然条件。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应该多考虑旱田农耕技术的应用,避免进行水田开发。河流上游农田开发注意对水资源合理使用,避免造成整理区内水资源紧张或是上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对坡地的利用中,重视梯田修建,防止水土流失。
2.保持坑塘水面积
坑塘水面对农业灌溉和周围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坑塘水面储蓄了大量的水资源,既可以为抗旱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又能分担汛期压力。所以,保持一定的坑塘水面对农业的防灾减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积极意义。很多地方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就盲目埋填坑塘,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3.保护土地耕作层,改良土壤
对于成熟的农业土地,保护土地耕作层,改良土壤才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农业土地的使用中,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保持农田土壤特点,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保持土壤肥力。
4.重视农业防护和生态保护
农业防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做好农业防护就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保证。因地制宜是十分有效的农业防护手段,它能最大限度的让农业发展融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中去,使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农田的周围营造防护林,植树种草等等,以此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结语:
土地的整理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对现有土地开发整理中一定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土地资源进行客观分析,建立可行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到开发整理区及其背景区域的地貌和土壤、水文和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天然植被以至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
[2] 王秀茹,韩兴,朱国平,等.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
[3] 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