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下“艺考热”把美术基础教学带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其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未来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美术基础教学教师如何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进行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究,最终促进学生美术专业素质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艺术高考 美术应试教学 误区
艺术高考是一个指挥棒、风向标,但随着部分艺考命题的模式化,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学校家庭的盲目化之风愈演愈烈,艺术高考已无法真正衡量考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子女所谓的“前途”和“饭碗”,让“文化课差生”变为“美术特长生”。由于社会上追求学历的风气,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变成了学历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就不了业。
艺术院校大力扩招后,文化底子薄的学生原本是进不了大学校门的,但由于改投美术后就园了大学梦,社会效应顿时显现出来,因此出现了艺考大省,许许多多的画室和艺术培训中心应运而生,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宣传单上有“百日让你进名校”“三十天让你进美院”的广告语,有包过关、包录取的承诺和协议,声明自己有“秘诀”有“路子”的人比比皆是。某些培训班确实有一套过人的本领,他们找到破解艺考命题的秘诀,跳过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发明了艺考速成班,走不寻常路,因此有画苹果五笔之说,三笔画就一只橘子,六笔搞定一只玻璃杯,把画法公式化、傻瓜化,艺术感受和情感被活生生地剥夺了,只要临摹和默写好几个考试常见的题材和角度,再多报考一些院校,此法屡试不爽。如此这般,真可为不择手段,把美术基础教学拖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如何改变美术应试教学现状,有识之士早就呼吁要重视和关注艺考改革,艺考不仅要考出公正,考出技能,更要考出艺术素养。为此不仅艺考需要改革,广大艺术教学工作者也需要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我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为避免走入应试教学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根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以应试和素养两手抓为出发点,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尝试,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艺术教学要求的路子,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转变学习观念
美术高考前的基础教学,也叫艺术特殊教学,它不同于一般义务制学校的美术普通教学,前者以应试升学为目标,后者以普及性美育素质教育为主,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对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要求更高更严。考前美术基础应试教学走入误区的大多是重“技”轻“艺”,甚至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信奉专制武断,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学生的兴奋被遏止,学习的冲动和发现被压抑,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曾有一位教授在大学课堂上做过一个测验,教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随后提问:这是什么?然而,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同样的问题,在低龄小学生课堂上,却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场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要回答问题,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也有的说是句号,还有的说就是一个粉笔点……从这个案例来看,反映了传统教育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应给予支持,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质疑精神,这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如果没有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一切”的质疑,就没有《物种起源》的诞生,没有袁隆平对传统育种理论——水稻无杂交优势的质疑,就不可能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迷信“定论”和所谓的“权威”,要打破思维定势,让思想相互撞击,这样方能迸发出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的火光。例如:在讲到人体正常高度比例是七个半头高时,就有一个同学质疑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莫迪尼阿尼的名画中的人物比例,尤其是对人物脖子长度比例感到疑惑和不解,还有的同学对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作品中夸张变形人物形象不理解。认为这些作品小学生也能画出来,这时如果老师只按书本上的内容作简单的解释,学生的求知欲望通常就得不到满足。教师除了要说明画家画中经过夸张变形了的艺术形象,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有意识地运用艺术形式和手段,而对初学者来说,造型不准确,是因为还没有掌握艺术表现的客观规律,初学者的造型不准与画家有意识地夸张变形有本质的区别,为此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艺术造型规律,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让学生理解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素描和色彩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技法风格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和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作教育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传统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解操作步骤,再示范,然后是学生按部就班机械照搬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虽说没有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就会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学习上对老师过分依赖,思维形成惰性。因此我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习为主,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我尝试让学生以先学后教的形式,例如:在上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课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按规定时间自由发挥完成一张人物素描写生,然后由学生谈自己的作画感受,再由同学之间互评,由于这一节课是石膏头像写生向真人头像过渡的第一张,因此作业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人的皮肤毛发表现,还有人的肌肉和骨骼组织质感的表现,有同学把真人画得像石膏头像一样,由于真人模特儿不会像石膏头像一样长期不动,因此同学们对明暗和造型感觉难以把握。学生通过自查和互查找出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解示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是最深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习具有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变
对于艺考前美术基础训练的教材选择上,各个艺术特殊学校及培训中心都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自为战,各取所需。有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校本教材,有人提出能否统一教材,但也有人说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用一本教材去要求不一样的学生。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艺术教学的工作者,同样也面临着教材选择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较大,教师施教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变,比如针对学生在人物头像写生时,对头部结构和形体塑造理解不够,宜兴是陶的古都,紫砂雕塑是除紫砂茶壶宜兴外的又一奇葩,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的雕塑作品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除了分析和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外,还要自己动手用紫砂泥塑造人物形象,以雕塑手法理解素描写生在平面上塑造三维人物形象。
4.教师与学生可适时进行角色转变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师生角色转变。比如:在静物写生课上,原来教师来摆放静物的工作,可有意让学生分组摆放静物,再根据学生自身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进行互评,接着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见得到最终统一,并提出修改办法,如摆放静物要避免过于重叠,兼顾到各个角度构图的完整性,根据静物大小、高低不同的造型,可摆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或富有变化的S形构图,等等,要体现出构图中的静物张弛有度,既简洁又富有变化,既丰富又和谐统一。但作画时某些角度总有缺憾,可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构图完整需要作适当调整。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了复杂的构图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而产生的最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此外,还可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担当临时小老师,帮助一些后进生,真正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增强集体意识。
5.尊重个性发展,转变评价模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绘画技法好不好”为评价标准,或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因为这些并非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维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座谈等形式。例如: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学习进步的快慢不一,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后进生,我在鼓励的同时以励志人物举例:如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绘画成长经历。教师要强调对于机械僵化了的写生,即使造型很准,但未必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准则,关键在于感受,直观感受带来直觉中的错觉,往往是艺术中最生动感人的东西,如儿童画有时表现的形象是最生动感人的,重视学生的感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出来,不可扼杀学生这种宝贵的带有创造性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当取得进步时,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便有了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但也有少数同学取得一些成绩时,会把持不住,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时常会骄傲自满甚至持有狂妄的心态,这时教师应及时泼泼冷水,使他冷静下来,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要让他明白学无止境,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骄傲自满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具体做法是让他走出去,参观高水准画室的学生作品,让他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这是由于学校封闭,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因孤陋寡闻有时会犯夜郎自大的毛病,当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后,这些学生往往会更努力更勤奋,不易服输,这往往对成绩的提高具有正面的作用。
如何加强美术基础教学,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当然人才的培养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尤其是艺术人才,如果说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或模式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不断发展,也一定是僵化了的不合时宜的模式。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踏踏实实、不断进取,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 艺术高考 美术应试教学 误区
艺术高考是一个指挥棒、风向标,但随着部分艺考命题的模式化,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学校家庭的盲目化之风愈演愈烈,艺术高考已无法真正衡量考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子女所谓的“前途”和“饭碗”,让“文化课差生”变为“美术特长生”。由于社会上追求学历的风气,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变成了学历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就不了业。
艺术院校大力扩招后,文化底子薄的学生原本是进不了大学校门的,但由于改投美术后就园了大学梦,社会效应顿时显现出来,因此出现了艺考大省,许许多多的画室和艺术培训中心应运而生,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宣传单上有“百日让你进名校”“三十天让你进美院”的广告语,有包过关、包录取的承诺和协议,声明自己有“秘诀”有“路子”的人比比皆是。某些培训班确实有一套过人的本领,他们找到破解艺考命题的秘诀,跳过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发明了艺考速成班,走不寻常路,因此有画苹果五笔之说,三笔画就一只橘子,六笔搞定一只玻璃杯,把画法公式化、傻瓜化,艺术感受和情感被活生生地剥夺了,只要临摹和默写好几个考试常见的题材和角度,再多报考一些院校,此法屡试不爽。如此这般,真可为不择手段,把美术基础教学拖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如何改变美术应试教学现状,有识之士早就呼吁要重视和关注艺考改革,艺考不仅要考出公正,考出技能,更要考出艺术素养。为此不仅艺考需要改革,广大艺术教学工作者也需要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我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为避免走入应试教学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根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以应试和素养两手抓为出发点,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尝试,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艺术教学要求的路子,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转变学习观念
美术高考前的基础教学,也叫艺术特殊教学,它不同于一般义务制学校的美术普通教学,前者以应试升学为目标,后者以普及性美育素质教育为主,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考前美术基础教学对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要求更高更严。考前美术基础应试教学走入误区的大多是重“技”轻“艺”,甚至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信奉专制武断,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学生的兴奋被遏止,学习的冲动和发现被压抑,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曾有一位教授在大学课堂上做过一个测验,教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随后提问:这是什么?然而,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同样的问题,在低龄小学生课堂上,却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场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要回答问题,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也有的说是句号,还有的说就是一个粉笔点……从这个案例来看,反映了传统教育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应给予支持,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质疑精神,这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如果没有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一切”的质疑,就没有《物种起源》的诞生,没有袁隆平对传统育种理论——水稻无杂交优势的质疑,就不可能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迷信“定论”和所谓的“权威”,要打破思维定势,让思想相互撞击,这样方能迸发出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的火光。例如:在讲到人体正常高度比例是七个半头高时,就有一个同学质疑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莫迪尼阿尼的名画中的人物比例,尤其是对人物脖子长度比例感到疑惑和不解,还有的同学对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作品中夸张变形人物形象不理解。认为这些作品小学生也能画出来,这时如果老师只按书本上的内容作简单的解释,学生的求知欲望通常就得不到满足。教师除了要说明画家画中经过夸张变形了的艺术形象,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有意识地运用艺术形式和手段,而对初学者来说,造型不准确,是因为还没有掌握艺术表现的客观规律,初学者的造型不准与画家有意识地夸张变形有本质的区别,为此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艺术造型规律,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让学生理解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素描和色彩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技法风格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和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作教育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传统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解操作步骤,再示范,然后是学生按部就班机械照搬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虽说没有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就会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学习上对老师过分依赖,思维形成惰性。因此我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习为主,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我尝试让学生以先学后教的形式,例如:在上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课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按规定时间自由发挥完成一张人物素描写生,然后由学生谈自己的作画感受,再由同学之间互评,由于这一节课是石膏头像写生向真人头像过渡的第一张,因此作业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人的皮肤毛发表现,还有人的肌肉和骨骼组织质感的表现,有同学把真人画得像石膏头像一样,由于真人模特儿不会像石膏头像一样长期不动,因此同学们对明暗和造型感觉难以把握。学生通过自查和互查找出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解示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是最深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习具有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变
对于艺考前美术基础训练的教材选择上,各个艺术特殊学校及培训中心都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自为战,各取所需。有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校本教材,有人提出能否统一教材,但也有人说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用一本教材去要求不一样的学生。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艺术教学的工作者,同样也面临着教材选择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较大,教师施教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变,比如针对学生在人物头像写生时,对头部结构和形体塑造理解不够,宜兴是陶的古都,紫砂雕塑是除紫砂茶壶宜兴外的又一奇葩,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的雕塑作品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除了分析和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外,还要自己动手用紫砂泥塑造人物形象,以雕塑手法理解素描写生在平面上塑造三维人物形象。
4.教师与学生可适时进行角色转变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师生角色转变。比如:在静物写生课上,原来教师来摆放静物的工作,可有意让学生分组摆放静物,再根据学生自身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进行互评,接着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见得到最终统一,并提出修改办法,如摆放静物要避免过于重叠,兼顾到各个角度构图的完整性,根据静物大小、高低不同的造型,可摆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或富有变化的S形构图,等等,要体现出构图中的静物张弛有度,既简洁又富有变化,既丰富又和谐统一。但作画时某些角度总有缺憾,可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构图完整需要作适当调整。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了复杂的构图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而产生的最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此外,还可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担当临时小老师,帮助一些后进生,真正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增强集体意识。
5.尊重个性发展,转变评价模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绘画技法好不好”为评价标准,或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因为这些并非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维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座谈等形式。例如: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学习进步的快慢不一,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后进生,我在鼓励的同时以励志人物举例:如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绘画成长经历。教师要强调对于机械僵化了的写生,即使造型很准,但未必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准则,关键在于感受,直观感受带来直觉中的错觉,往往是艺术中最生动感人的东西,如儿童画有时表现的形象是最生动感人的,重视学生的感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出来,不可扼杀学生这种宝贵的带有创造性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当取得进步时,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便有了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但也有少数同学取得一些成绩时,会把持不住,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时常会骄傲自满甚至持有狂妄的心态,这时教师应及时泼泼冷水,使他冷静下来,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要让他明白学无止境,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骄傲自满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具体做法是让他走出去,参观高水准画室的学生作品,让他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这是由于学校封闭,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因孤陋寡闻有时会犯夜郎自大的毛病,当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后,这些学生往往会更努力更勤奋,不易服输,这往往对成绩的提高具有正面的作用。
如何加强美术基础教学,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当然人才的培养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尤其是艺术人才,如果说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或模式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不断发展,也一定是僵化了的不合时宜的模式。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踏踏实实、不断进取,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