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到今天,在其开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就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在实践中这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应首先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我们大多数人实际都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不要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慎重考虑,不能仅凭一次评估或一次问卷调查就得出结论。还要注意,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异常,相反,人在体验到不同情感时,能表现出相应的情绪恰恰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
  
  二、目标任务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它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完善与发展,即“养”;二是预防学生未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即“防”;三是治疗和处理学生已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及不良心理行为,即“治”。“养”、“防”、“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它们进行。但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看,明显存在单一化、片面化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化;有的学校简单地把原有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健康教育室,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心理教师也要求穿上白大褂,学生一见就感到害怕,更谈上不找老师解决心理问题了。再加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学困生”,更怕被当成“病人”。因此造成不少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门庭冷落。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尽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过分夸大其范围和程度,于是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单一化的心理治疗,而忽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向问题学生,更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因材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三、学科教学化、知识考试化问题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问题。一些学校长期受学科本位、课堂教学本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强调课程的开设,知识、理论的灌输,拘泥于单一的传统教育形式,把进行心理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课堂上充斥了大量概念性术语,而性检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手段流于考试,试卷又往往是一些名词、定义和基本原理,缺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心理品质的内容方法。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和考试化的检测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奇和美好的期望荡然无存。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原则,违背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工作职责则问题
  
  許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一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孤军奋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只属于心理教师,与别人不相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全程性、全景性的综合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在学校中应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班队活动、人际交往、校园环境等方面,在校外应体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所以仅仅凭两个心理教师的能力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的的,这就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理念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去,融入到所有教师的所有行为中去。
  
  五、师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种以健康心理培养健康心理的教育过程,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娴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构成千差万别,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较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等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严重匮乏,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磨练具备丰富经验者更是屈指可数。师资薄弱是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关键原因,所以建设一支专业性强、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法运用各种方式去鼓励学生,也就是教育学上说的激励性评价。在实践中,教师运用激励性平价产生两种现象:一是积极现象,一是消极现象。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是积极现象;反之,一味地无原则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敷衍应用的学习态度,这就是消极现象。我撷取了课堂实践中的几个案例,并结合自身的观点,进行案例
期刊
摘 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告诉我:物理必须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物理跟生活的依存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来激发学习热情,使中学物理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物理实验 激活 课堂    一、巧用物理实验激趣,将学生引入科学探究大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
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固定的,应该根据教师的操作能力以及课堂的实际内容来决定。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下面谈一下“暗示——领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暗示——领悟”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情知结合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在一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从事智力活动,达到
期刊
本校2004年9月采用的新教材,强调交际和会话,讲究系统性,遵循了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强调主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活动,频繁的让学生参与一对一和小组活动,并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英语对话;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强调思维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沉浸式与鼓励性环境下的"冒险";强调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与要求,本着新教材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学说英语与中国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水
期刊
摘 要: 音乐趣味教学法又称音乐快乐教学法,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从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化难为易、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望同仁指正。  关键词:初中音乐 趣味 教学    音乐趣味教学法又称音乐
期刊
摘 要:考场舞弊屡禁不止,且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原因占重要地位。大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的摇篮,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舞弊 心理原因 防范对策    一、心理原因分析    1、大學生比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以“智”统“德”的现象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直如此。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偏离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影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而作业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它就是学生学习的指针方向舵。目前初中数学作业一般都是课后作业,题型单一,趣味性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
期刊
摘 要: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以“服从”为价值取向,教育者往往选择某些具有忠诚品格的人物作为榜样,当学生表现出不服从时,学校会通过贴道德标签的标定过程使控制和支配蕴于常识性的实践和意识之中,这种带有压迫性质的道德评价使校园秩序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服从 道德标签 不和谐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教育行为。通过道德评价,教育者可以把社会所期望的道德理想、标准和
期刊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又是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与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一样,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有助于认识诸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可能性的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作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特殊性,以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历史特征,从而准确认识历史事物
期刊